同里风光依旧否 / 文 : 周铁株
同里风光依旧否
周铁株
赏画着实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以水乡古镇为题材的画作,这与我出生于仍生活于水乡有关。不过那是岭南水乡,而且几乎被现代化所淹没。
那么江南水乡呢?与岭南水乡有何异同?那就不妨去看看。毕竟,三维空间比平面画幅更真实。
近一个月的行旅,从浙江金华市兰溪的八卦村开始,我沿途赏玩了多个各有特色的江南古镇。
濒临太湖的周庄名气最大,但正遭受着人类欲望的蹂躏,那里物潮商海汹涌,如蚁附膻的游客摩肩接踵塞满了狭窄的街巷和水道,已成过度旅游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的反面典型,令人难以留下隽永的回味。我收回顾盼的目光转向同里,又心有惴惴:同里风光依旧否?
料想不到的是,同里并不是如周庄那样拥挤繁华,相反还有点清净无为的样子,一如洗净铅华的少女,尽其真实、娴静,这正是我要追寻的“绿意红情,小桥流水”的画境。
烟雨霏微中我随脚徜徉,但见无处不是因水成路、依水成街、环水成镇、傍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总是走不出水的包围,总有走不完的古桥,不啻是江南水乡典型的景致。一打听,原来镇区被川字形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整体,无怪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我喜欢把同类的风景作比较,比方说,以同里为代表的江南水乡与顺德为代表的岭南水乡对照,就发觉有很大不同。
顺德的河道也多,但功能似限于方便农业生产和运输,多属荒涌野堑一类,与居住环境无关,即使穿镇而过,岸边也少有石块垒砌,而且踏上竹木简易小桥颤悠悠让人胆战心惊,当然,如今已改成钢筋水泥结构。
同里的河岸却用条石码得整整齐齐,密集的水埠头一级级伸向水面,建于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石桥更是精致考究,每座桥壁有一副凿刻的桥联,若是泛舟清波品水读桥,使人觉出有一种浓浓的遗风古韵。
镇内沿河数百座明清建筑接瓦连椽,街巷逶迤,既有色犹苍然的楼堂深院,又有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观赏过著名的有退思园、嘉荫堂、崇本堂和耕乐堂,我惊诧那里为何有如此之多保存完好或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唯一解释是当地人自古以来十分讲求生活质量。
柳条荏弱,雨巷幽深,小巷是历史的通道,古宅高高的风火墙斑驳着青黑的色块,深深的石库门凝固着时间的永恒,而花雕木窗封闭着多少古老的故事,庭深几许又蕴藏了多少人间曲折?我向来不敢小觑小街小巷,一如我从不敢藐视由小巷走出来的人一样。
小小的同里小巷曾走出过一群状元和进士举人,近现代乃至当代更不乏名人贤士,可谓“功烈声光,为时所重”,他们外放做官的不少,但大多依恋故乡富土,宦囊充盈后便陆续营造宅第园林,从此在疏花瘦竹下,“闲居足以养老,至乐莫如读书”。
我缘街缓行,“傍花随柳过前川”,颇为悠然自得,看到古镇历经漫长岁月依然风采照人,看到湿漉漉的拱背石桥、斑驳的高墙、褪色的大门、砖雕的牌坊、木雕的长窗,能从墙门楼窗中细数历史走过的风痕雨迹,能倾听到岁月呼啸远去的缭绕余音。
近年来,岭南某村被专家断言开发环境比周庄还要好,我早着先鞭跑去看个究竟,却大失所望,那里没有古建筑群,可触可感的仅有两座石桥,这在岭南水乡最普通不过,更遑论厚重的历史感和丰厚的人文内涵了。或许是贤者所见各有不同,但我品不出多少水乡柔润清丽的韵味和情调,据说国庆期间当地做好迎客准备,结果门可罗雀。
可见,要打造一个景区,除了软环境硬设施,更重要的是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急功近利的狂躁心态和自我炒作只能是其糟无比,是价值动机缺少理性根基的表现。
萦洄绿水滋养了水乡同里,千年文化积淀出文明古镇。走进同里,我仿如走进“市朝远去尘嚣静”的画境。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作者简介】
周铁株: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艺学会文学顾问兼专家指导团成员、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在二十多个省(区)近百种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出版多部,作品入选多种权威选本。在各种文学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十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