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遗憾,后来成了宋朝无数人的噩梦,迁都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李煜到了开封,他之后的事情,作诗也好,有不臣之心也罢,对于赵匡胤和大宋来说,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因为赵匡胤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宋朝在平定周边这些政权的时候,对待他们的君主态度一致的,只要你投降,保你平安和荣华,赵匡胤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甚至是后来,让太祖太宗都恨到牙痒的北汉,太宗为此都失去了理智,就这,北汉最后一个君主李继元投降之后都又活了13年。

优待俘虏这招很管用,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是击垮敌人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煜来了,同时给大宋带来了江南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以及六十五万五千零六十五户的百姓户籍,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李煜都来了,刘继元还会远吗?

先南后北,先易后南,在实现了既定目标之后,北汉很快就被赵匡胤牢牢地盯上,军人出身的赵匡胤骨子里有的是开疆拓土的勇气和决心,但是碍于自己皇帝的身份,很多时候你看着这个高高在上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还死那个曾经勇猛无比的大将赵匡胤吗。

不是赵匡胤变了,而是从将军到皇帝,考虑的事情完全不一样了,精力付出的地方也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眼前这件事,就让赵匡胤闹的心力憔悴,这就是迁都。

  • (01)洛阳余晖

如果古代有身份证,那赵匡胤的身份证地址肯定是洛阳市瀍河区,这是赵匡胤的出身地,按照我们的传统,赵匡胤被认定为河北涿郡人,更远的籍贯是天水,但在洛阳完整的长大到21岁的赵匡胤显然对洛阳更有感情。

而洛阳,作为当时的一线大都市,也的确给赵匡胤带来了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和视野,功成名就的后的衣锦还乡,是无数人的梦想,更何况是做了皇帝之后。

于是在平定了南唐处理完钱俶的事情之后,赵匡胤深情的望了望自己的故乡,他决定回一趟洛阳,理由看上去很普通,他要回家祭祖。

赵匡胤父母的墓地都在洛阳,回去给父母扫个墓啥的,这也很正常,但是这次他却带上了御弟晋王赵光义,这个举动很不一般,因为之前皇帝出门,总是让赵光义做京城留守。

赵匡胤到洛阳顺道看了看他的老朋友赵普,尽管作为皇帝能称得上朋友的没有几个,但赵普的确有资格算一个。

史书上并没有写赵匡胤和赵普谈了些什么,以赵普当时在野的身份,这种谈话很难被记录下来,赵普的身份变了,但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没有变。

有些人也许会说,你这不是扯淡的说法吗,既然地位没变,你干嘛罢免赵普的相位呀,只能说作为皇帝,很多事真的不能为所欲为。

就比如说他想迁都洛阳,就连这种想法都不能公开说出来,也只能是借着祭祖的名义过来洛阳看看,顺便带上赵光义,要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赵匡胤作为军人,眼睛里始终都有作为军事家的独特视角,他之所以要迁都,那就是开封作为四通八达的城市,完全无险可守,尤其是在幽云十六州不在大宋控制的情况下,北边一马平川,草原的铁骑一天就能到黄河岸边。

这是迁都的最核心理由,而洛阳,西有函谷,东有虎牢,皆为天下之险关,当年秦国就是因为这些关隘,独抗中原六国而安然无恙。再看长安,那就更理想了,“以河为池,以岭为墙”,黄河与秦岭直接作为屏障!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是,冗兵,为了拱卫无险可守开封,就只能用大量的禁军守在开封,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冗兵,这个隐患到了宋神宗时期,就已经严重到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在赵匡胤时代,他就已经感觉出来苗头,作为开国君主,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行。

洛阳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开封的不好只要不是瞎子,大部分人也都能理解,那为什么赵匡胤会如此犹豫和纠结呢?

  • (02)孤家寡人

皇帝通常都自称寡人,因为自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的位置你一旦坐上,你所要防着的就是所有人,这里面包括你的兄弟姐妹,妻子儿女,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类大臣,不管是貌似忠良还是尖嘴猴腮,总之一句话,你谁也不能信,谁都要小心提防。

不管赵匡胤多有人格魅力,当他突然宣布要迁都的时候,群臣们都大惊失色,所有人都在反对这个迁都计划。

当年北魏孝文帝迁都也是想尽了办法,最后是居然假装南征,走到洛阳大军实在走不动了,但是皇帝陛下执意要南征,大臣们也是苦劝了一番,最终皇帝妥协,不南征也可以,那就迁都洛阳吧。

朱棣敢违抗朱元璋的祖训,直接起兵灭了朱允炆,就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想把都城迁到自己的老巢北京,都是在当了皇帝十几年之后才办到的。

历来迁都从来都是件难事,尤其是对于赵匡胤这个以开明著称的皇帝来说,当所有人都反对他的时候,他很难直接一个人决定一切。

如果赵普还在朝中,他一定会支持赵匡胤的,只可惜他不在,还有一件事就是赵光义亲自来了,他出面反对,基本上就是代表群臣的意见了。

这么多年,他悉心栽培的弟弟终于羽翼丰满了,作为成熟的政治家,赵光义反对迁都,说出了一句赵匡胤无法反驳的话“在德不在险”。

这句话出自《史记》,吴起对魏武侯说的这句话,这句话说出来赵匡胤实在是没法反驳了,因为这是一句正确的话,如果你想论述这句话的正确性,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

就拿宋朝来说,不管是号称天下第一险的四川,还是有长江天险的南唐,险峻的地理从来都不是成败的关键。

都说蜀道难,可事实上历史上凡是在蜀地的政权,只要是中原王朝腾出手来,就一定能把你灭了,由此可见这所谓的各种天险感觉也没那么重要呀。

  • (03)正确的废话

关于宋朝的迁都,我也曾经被赵光义这句话疑惑了好久,感觉他说的也有道理,管你拥有什么险要地形地势,你实力不行照样灭你。

直到有一天,我又无意间看到了黄蓉的软猬甲的故事,软猬甲这种东西,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都是不需要的,只要你武功够强,那肯定不需要软猬甲。

但现实是,数以万计的武林人士,顶级的武功高手,也就那么几个,不要动不动就说,真正的高手才不穿软猬甲这种东西呢,因为我不是顶级高手。

儒家的很多言论,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毫无意义的正确的废话,完全没有可操作性,但就是非常能够迷惑人,你想反驳他,但明明他是一句正确的话,你想照着做,却发现者就是个大坑。

就比如说这句“在德不在险”,你说对不对,说的是很对,可问题是,万一我无德呢,起码我还有个险可以依靠吧,但儒家不管这些,他们只讲漂亮话。

而群臣迁都,最主要是开封城实在是太好了,他们的利益已经被深深地绑在了开封城,人就是这个样子,哪怕是预知到了危险,只要风险没有发生,就一直得过且过。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所有人都经历过写暑假作业的过程,你明明知道暑假作业是要写的,可是因为似乎还有些日子,于是就一拖再拖。

对于风险,人们大多数也是这么想的,开封无险可守, 那不是还没发生风险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就算是发生了风险,人们的心里依然是得过且过。

金兵都已经包围开封了,很多人还一心想着如何弄死蔡京,没人关心东京如何,这就是人性,最关心的还是眼前,尽管知道日后很重要,但优先级还是需要先放一放。

不能说所有人包括赵光义都很坏,因为赵匡胤迁都就是为了他们,如果所有人都反对,那迁都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不能迁都,那就这样吧,看着洛阳城余晖尤然,只见南有少室、太室诸山,东有青龙、石人诸峰,西临伊河、洛水,北靠黄河。名山形胜,终古长青,突然间他取过弓箭,向西北方尽力射出,然后向左右吩咐——“朕生不当居此,死当葬于此矣。

他把自己小时候心爱的石马埋在这里做了记号,命名曰永昌,死后就让我好好保佑这个用自己心血建造的帝国吧。

至于现在,迁都不成,那就批命完成心愿吧,北汉我忍你很久了,这次我一定要拿下你,赵匡胤再次决定北伐,这次无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来讲,都是对大宋有利的,北汉就像南唐那样,拿下他无非就是迟早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