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去幼儿园,你一个人怎么办?

一转眼,幼儿园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大多数宝宝已逐渐适应,但朋友琳琳家的儿子却依然不愿意去幼儿园。

一开始,琳琳以为儿子也是“分离焦虑症”,有耐心的时候,便柔声细语劝慰孩子去幼儿园,没耐心的时候,便不顾孩子的“呐喊”,丢给爸爸,强行带走。

后来,儿子不再抗拒去幼儿园,但依然会在每天早上,担心地看着妈妈:

“妈妈,我去幼儿园,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看着儿子小大人的样子,全家人哭笑不得。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孩子过分懂事的背后,隐藏着“亲子关系倒置”——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的、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

孩子过早懂事,并不是好事

琳琳儿子不想去幼儿园的理由,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某音上被大家羡慕的一段“反向式育儿”的视频。

视频中的孩子十分懂事,会为妈妈盖被子、给手机充电,还会自己关灯、自己换纸尿裤。

《不要小看我》

而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妈妈都是在睡觉的。

看着这么省心的孩子,评论区一片赞扬,觉得这才是育儿的正确打开方式:让孩子成为照料者,独立又省心。

如果偶有一次出现这种情况,那的确是亲子之间的乐趣。但若出现次数过多,则代表这不是健康的亲子关系。

幸福的童年,应该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和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样无忧无虑地度过。

这样的时光,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为一生打上幸福的底色。就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要小看我》

但本应该被照顾的孩子“被迫”成为了照顾者,那么就会出现亲子关系倒置的情况。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更多把注意力放在父母的感受上,从而压抑自己的感受,长大之后,轻者是进入“假自我”的意识中,重者则会成为重度抑郁患者。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说:“真自我是以自我的感受为主,而假自我则是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

《不要小看我》

当孩子过早扮演起“父母”的角色,照顾起妈妈的情绪,孩子便会进入“假自我”意识中,并可能会享受这样的情况。

毕竟,在一堆不懂事的熊孩子面前,懂事的孩子,往往会赢得众人的称赞,成为大家眼里“别人家的孩子”。

但孩子的真自我却会蜷缩在角落里,日复一日,终伤自己。

《不要小看我》

错误“撒娇”,让孩子过早成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大人,在家庭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呢?

一般有下面三个原因:

1、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示弱”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秀秀的妈妈是一个很孩子气的人,动不动就会向孩子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使得秀秀很小便收起自己的情绪,以妈妈的情绪为重点。

有一次,因为车祸,她和妈妈都受伤了,在医生用镊子夹出肉里的玻璃碴时,秀秀忍不住哭了。但是一转头,看到妈妈也在旁边做手术,并也因为疼痛在哭泣。

秀秀突然停下哭声,开始安慰妈妈,之后的整个过程,哪怕疼得满头大汗,秀秀都没有再流一滴眼泪。

《不要小看我》

妈妈这样的“弱”,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妈妈在身边时,会不自觉照顾妈妈,妈妈不在身边,如上学、上班造成的分离,会十分担心妈妈。

孩子也会在这样的担心中,失去一定的安全感。

2、父母过度依赖孩子

有些父母的夫妻关系并不融洽,不能从对方的身上获得安全感。

这时便会把这种情感寄托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并产生“感情私有化”,即孩子亲近其他人时,会产生“醋意”。

有一位妈妈,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好,便把孩子拉在身边,企图用爱填补内心的空洞。但这样的爱对孩子来说,却形成了“情感绑架”:

一旦孩子有亲近爸爸的迹象,妈妈就会崩溃大哭,说自己可怜;

一旦孩子违背妈妈的意愿,妈妈便会一直抱怨,说自己的付出无人珍惜。

在这样的情感压力下,孩子很容易成长为大家眼里“懂事”的孩子,却也容易压抑自己的内心,为心理健康留下隐患。

3、养育者过于单一

单一的养育者,也会使亲子关系产生倒置。

比如在一个家庭中,主要照顾孩子的人是妈妈,爸爸和其他人都是缺失的,那么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便会更为亲近。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妈妈的辛苦付出,不自觉地心疼妈妈。

如果妈妈再时常有一些抱怨之语,孩子更会向着妈妈,担心妈妈,觉得自己不在的时候,妈妈会受到欺负。

孩子在这样的过度思虑中,也会有抑郁的倾向。

孩子的心理健康,从改变家庭教养环境开始

当然,当我们发现亲子关系处于倒置状态时,不要一味自责、担忧,不破不立,改变现状才是关键。

我们可以用下面三个方法,改变这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1、父母减少不必要的语言和情绪

很多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总是会忽略自己语言、情绪、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对孩子有意无意所开的玩笑,我们常常一笑而过,孩子却会放在心里,甚至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里,变成一种意识。如作家塞尔日·布洛克便在自己的绘本中说:“我看见妈妈的眼角流下了一滴泪。原来,开学这件事妈妈也不喜欢。”

孩子虽小,却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会用心感受父母的一举一动。所以,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从日常言行中改变:

减少撒娇示弱,减少抱怨伴侣,减少情绪失控。

如有的妈妈深信“撒娇的妈妈最好命”的言论,便动不动给孩子示弱撒娇,让孩子照顾自己。

《妈妈是超人》

适当的示弱,可以帮助孩子拥有独立性,但过度示弱,便会让孩子的内心深种“我妈妈什么都不行”的念头,然后强行给自己打气,迫使自己快速成熟,并压抑自己的感受。

其实,撒娇示弱是可以有,但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什么都不行,毕竟,比起一个“长不大”的妈妈,独立、自信的妈妈,更能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

2、扩大孩子的人际交往范围

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商品房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淡薄起来。

孩子的交际范围也十分狭窄,让孩子多与人接触,可以避免亲子之间的依赖代替社会化情感。

因为家庭因素,洋洋的妈妈是一个人带孩子,但单一的养育者氛围并没有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为洋洋的妈妈总会带洋洋去参加各种活动,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有机会接触。

《不要小看我》

在这个过程中,洋洋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也看到妈妈乐观开朗、自信大方的一面。同时,这也让洋洋和妈妈的亲子关系十分良好。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组织家庭聚会,如此,就算其他家人没有直接参与照顾孩子,但也不会让孩子感到情感的单一。

朋友之间的聚会也可以带孩子去,这对于亲子关系,都是有益无害的。

3、有“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太过懂事不是一件好事,太过依赖父母也不是好事。

适度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则是必不可少的。

如有小朋友来家里时,放手让孩子去招呼,像小主人一样,拥有自主性,孩子能在其中得到锻炼;孩子空闲的时间,也不要过多去干涉,让孩子拥有自由支配的权力,这会使孩子得到不一样的思维锻炼。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配合孩子的成长轨迹,不要过于参考别人的孩子,用“内卷”的心态,往往会适得其反。

思想家艾默生说:

“所谓幸福的家庭不是在物质上的丰富,乃是充满'爱’、'了解’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的家庭。”

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我们发现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养育方式,是最明智的选择。

作者:问心浅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