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荻飞雪,在江之洲,冬日芦洲纪行
对于芦洲这个地方,我历来有一种偏爱。我喜欢那里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宁静,虽然芦洲距离市区较远,但一有机会我总想去转转。
芦洲,我以前大多是路过。每次在走从横沥到芦洲的沿江那一段路的时候,不管什么天气,我都打开窗户,自由呼吸江风带来的清爽气息,一种灵魂被洗涤的感觉。
昨天下午,看着冬日暖阳,我终于下定决心,用两天时间,好好去品味一下这个地方。
下午将近四点才从市区出发,走高速到横沥,再走208县道,我终于踏上了芦洲的土地。我拐上江堤,我就放慢了车速,慢慢行走在沿途的风景里。
由江堤构成主体的208县道很适合兜风,一边是江,一边是广袤的田野。不时的有一条条小河,穿越江堤汇入东江,于是就有了一座座小桥。有意思的是,芦洲的小桥的取名字都特别的怪。
一路上,我走过了这样几座小桥。四清桥,可能是某个年代建的,有时代烙印;钓鱼翁桥,莫非是一位钓鱼老者所建,或者是经常有老翁在这钓鱼?蓝刀克桥,钓蓝刀鱼的,还是一个姓蓝的刀客建的?还有一个廋狗龙桥,实在不明白什么意思,都廋狗一条了,还能象龙?
在接近芦洲镇中心的时候,有一段路偏离的江堤。这段路特别的直,两边的田野也特别的平坦,路边的树上花还没有完全凋谢,我赶紧停车,借着夕阳的余光,用小无人机拍摄一段。
到了镇上,天已经黑了,先早地方吃饭吧。东找西寻,终于找到了一家农家乐。农家乐的院子里还挂着腊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家的猪头肉。
吃完饭,已经七点了,我想,回去太辛苦了,找地方住吧。可是找遍全镇,居然没有一家酒店,度假区也没有。可能这里确实过夜的外来人口少吧,所以酒店也就不是刚需了,这样也好,至少这里是真正没被污染过的青山绿水。
于是我继续也行,从观岚大桥跨过了东江,直接到了江对面的观音阁镇,在镇上找了一家度假区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驱车过江,又杀回芦洲。
我惦记着这芦洲这边的江岸,这里有一片广阔的沙地,沙子比海边的沙滩还细,江水清澈舒缓,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这里。
沿江逡巡,终于找到了下到沙滩的路,于是我在这里尽情的放飞了一下。
在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想,芦洲这的经济相对落后,几十年前的行政区划划分应该是原因之一,惠州和河源交界的地方,离任一个较大的城市,甚至县城都比较远,承接辐射的机会自然就少。
经济落后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问题。在过去水路交通发达的时候,卡在东江拐弯处的芦洲和观音阁两个镇的经济都不会差,只是现在主要是依赖陆路交通,芦洲自然也没有了区位优势。
果然,在江边的芦村,我找到了一座很大的古民居。这座名叫大夫第的古民居“九天十八井”的整体格局依然保存完好。因为时间关系,我来不及去考证它的建造者和历史背景,只是匆匆忙忙打量着。
这座古民居整体保护的不错,大门,墙面,中庭,屋顶,角楼都很完整,而且院子里很干净。我想这应该得益于当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还有重要一点是,这里现在还有人居住。
一般的古民居,只要没有居住,衰败的都特别快,没有了人间烟火,一切古建筑都是废墟。
匆匆走完古民居,我想起了以前采访的时候发现这里竹子的输出量特别大,于是我决心找一处幽静的竹林。
开着车在蜿蜒小道上慢慢前行,我还真找到一片大面积的竹林。这片竹林就在东江边上,一颗其他的杂树都没有。我很兴奋的钻进竹林里,慢慢的走着,仿佛自己灵魂都慢慢舒张,随着故乡原风景的旋律,悠然游离在竹林之中。
从竹林出来,匆匆吃完午饭,我准备往回走。在半路我突然想,不走回头路了吧,去看看惠州的最后一个渡口吧。
芦洲原来有两个渡口,芦岚和观音阁之间原来也有一个渡口。在2005年,观岚大桥通车以后,这个渡口正式成为了历史。现在仅存的这个渡口就是沟通芦洲和泰美的夏青渡口了。
渡口,曾经是交通的落后的代名词,没有桥,不通路,才需要摆渡,但渡口却是中国古诗词中最美的词汇之一。“数只船横渡口”,“楼船夜雪瓜洲渡”等等,关于渡口的古诗太多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渡口这个词也慢慢成为了历史,彻底躺进了唐诗宋词。
我小心翼翼把车倒进了渡船,船载着我的车和人,在江中缓缓前行。
在船上,回看芦洲镇,心中一种暖意渐渐升起,在惠州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农村,能给我慰藉,让我的心情彻底放松了一回。
但愿这种美好一直都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