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买保险时,究竟在买什么?
今天,保哥想聊聊买保险的 心态问题 。
讲个很有意思的事:当你在淘宝购物时,买到的东西不满意想退掉,发现商家送了一份运费险,退货的邮费免了。
嘿,小惊喜,这个时候的运费险显得很是美好和可爱。
可是如果商家不赠送,有多少人会在购买商品时勾选那个标价几毛到几块的运费险呢?
“ 买了也不 准备退,何况邮费才10块,运费险就3块,不划算,没必要买。”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商家送的运费险费用都包含在商品的价格里了,自己买的时候怎么就不情愿呢?
保险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花钱买了一份合同,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脑补”它的价值和作用,身边还可能会有人对你说:“这东西就是唬人的,花钱打个水漂。”
风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 移 ,买不买运费险都不影响货物质量有问题要退货的可能性大小,十来块的运费谁都能承受,要退了最多有点不爽。
可是如果生了场大病,高昂的医药费让家庭无法承受;又或是发生什么意外,给最爱的父母和子女增加极大的压力呢?
这个时候,买保险就是一个必选项了。
所以,对于保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买保险其实就是买了一个抵御风险的工具,跟家里的灭火器一模一样,谁也不希望它能派上用场,可是火灾一旦发生,手里总得有个工具去灭火,不至于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想明白这件事的人已经造就了保险市场的火热,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2020年3月保险业经营表》中,今年截止至3月,共有保单1094515万件,保险金额合计22365700亿元。
天文数字就对了。
年轻人也越来越热衷于买保险,逐渐成为买保险的主力军。(《央视发布<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 :后浪们的钱都花在哪了?》)
一方面保险市场红红火火,一方面很多人却还没拥有人生第一份保单。
保险不骗人,人骗人。
对于某些保险骗人的恶劣印象,很多都来自不负责的保险推销人员,他们为了高额的佣金,一味推销不适合客户的保险产品。
当风险不幸降临时,客户却发现当时高额买的保单派不上用场,吃了大亏。
买保险是件“千人千面”的事,不同的人需要的产品也是不一样的。
买对了才能发挥作用,买错了保障作用小不说,还对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弄得心力交瘁。
(疫情期间保费成为某些家庭的负担)
保哥只说一句, 买保险就是买保额 。 记住这个,至少能绕开不少误区。
举个例子,市面上有很多返还型的医疗险和重疾险,若在约定时间内并未出险,保险公司会将保费返还给客户,主打“有病赔钱,没病返本”的卖点。
算一下,这类保险是“免费”的,冲着这点,很多人毫不犹豫地掏钱了。
但仔细对比后你就会发现,同样的保额,返还型保险所需缴纳的保费,要比非返还型保险多出不少。买之前要做好计划,避免以后的保费成为负担。
这类型保险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人购买, 高昂的保费不但影响保险配置的灵活性,还给经济带来一定负担。
保险是风险抵御工具,你不会指望家里的灭火器保本甚至给你挣钱,希望做保险计划的时候,也能想清楚这一点,排除无关的干扰项。
在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进行分解和决策时,有“5w+h”原则,我们可以把它延伸至保险,帮助我们做出配置保险的正确决策。
Why
为什么买?这是买保险最重要的问题,买保险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买,明白自己的家庭/社会角色及所处阶段,承担着什么责任,面临着哪些风险。
只有客观地分析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知道自己需要用保险解决什么问题。
What
买什么?买多少?搞懂风险状况后,需要明确每个险种的价值是什么,可以解决哪些风险项目,每个险种需要覆盖多少保额。
之后,产品层面选什么公司的产品,消费型还是储蓄型,短期产品还是终身产品,这些细节都是需要根据风险级别以及家庭财务状况去平衡优化,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内做出最优保障方案。
Who
给谁买?保障顺序?明确好买什么以后,先要确定每个保单投保人是谁,被保险人是谁,受益人是谁,能不能保费豁免等。
要明确每个成员的保险项目规划是否与他的家庭责任匹配,在家庭财务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保费比例分布是否科学。
When
什么时候买?风险不等人,一定不要拖。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先转移那些会给家庭财务带来毁灭性打击的重大风险,再逐渐转移小风险。
Where
在哪里买?
在选择购买渠道/保险代理人时,不要把人情放在第一位。
有些保险推销人员对产品本身并不了解,为了完成业绩不遗余力地重复话术推销产品;而负责的业务员真的有能力帮助客户规划保险方案,必要时守护客户的正当合法权益,后者肯定是我们更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