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供应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吴铎思 通讯员翁爽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三基地一通道”,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国家能源发展布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10月8日,落日余晖下的±1100千伏吉泉线。拍摄:黄俊珲

日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谢永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保障能源供应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首要任务。他分析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制约与挑战,并详述了国网新疆电力如何依托资源优势,提出应对挑战、打破制约的“新疆方案”,清晰描绘出在“三基地一通道”战略定位下,新疆助力全国“双碳”目标实现的示范样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您认为当前阶段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解决方案是什么?

10月10日,检修人员在世界最高电压等级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第三大组交流滤波器场检修一次设备。张利民摄

谢永胜: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最大的挑战在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何能够保障能源的安全稳定供应。能源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因此,暂且不论新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对电网控制运行造成的冲击,仅从有效供应来看,新能源如何肩负起主体能源保供的责任,是当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面对这一挑战,在现阶段,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极为迫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亟需通过煤电 CCS的应用推广,来有效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能源电力供应保障问题。立足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既需要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确保能源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也需要通过实施燃煤火电 CCS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能源安全供应兜底保障,从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国网新疆电力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具有什么优势?对于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又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750千伏输电线路横穿南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环境生态和谐共生。张利民摄

谢永胜:新疆能源电力事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疆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主网架格局,750千伏骨干网架覆盖所有地州市。

同时,新疆拥有“九大风区”和覆盖全域的太阳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为25.46亿千瓦、风能技术开发量2.34亿千瓦,均位居全国第二。同时,新疆煤炭预测储量2.19万亿吨,约占全国的40.5%,位居全国首位。水电可开发量287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四位。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等地质封存条件好,具有探索实践煤电 CCS技术的条件。

国家电网公司将国网新疆电力列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单位之一,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新疆能源资源禀赋优势,依托全疆大电网资源配置平台,统筹源网荷储各个环节,推动新能源安全经济最大化开发利用,促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化高效化利用,使得新疆能源电力开发成本较中东部地区继续保持相对较低水平;同时,在绿电交易、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清洁低碳的电力供应将成为广大电力用户的最优选择,形成自治区招商引资的“新优势”,为自治区打造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洼地”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新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新疆充沛的煤电 CCS支撑保障资源和丰富的抽蓄电站、储能等调节资源,形成稳定可靠的外送供应优势,将新疆打造成清洁低碳、满足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区用电需求的“新基地”,不断扩大疆电外送规模,在“双碳”背景下,为保障全国能源供应提供新疆解决方案、贡献新疆力量。

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党员服务队员对高铁地下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安全检查。王晋魁 摄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新疆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思路和路径是什么?

谢永胜:在电源发展路径上,推动新疆新能源集中式基地化开发;在系统调节发展路径上,按照近期火电灵活性改造,中期抽蓄和新型储能,远期燃氢电站和新型储能发展模式,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共同驱动,推动各类调节资源发展;在负荷发展路径上,持续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实现源随荷动向源荷互动转变;在电网发展路径上,按照“加强交流保内供、构建异步电网促外送”模式,加快柔性直流、数字化、智能传感等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建强疆内“保供网”,构建疆内跨多能源基地和跨省区异步柔性“外送网”,推动交直流电网融合发展,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打造坚强高效、智能开放的资源优势配置平台。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最近,中央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提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做到“先立后破”。具体到新型电力系统,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先立后破”?

谢永胜:具体来说,应先立“顶层设计”,国家层面要结合各类调节资源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情况,统筹煤电、核电等资源,科学确定阶段性能源供应结构及发展目标。各省区市则应当在国家总体框架下,结合本地区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和发展需求,立足于区域互济、能源互补原则,因地制宜编制形成推动“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具体落地方案。

先立“政策体制”,出台源网荷储系列配套政策,完善关键体制机制,健全价格体系,按照“谁受益、谁承担”原则,由各市场主体共同承担转型成本,推动建立向受益行业合理分摊传导电力系统成本的机制,形成政策支撑体系。

先立“技术创新”,加强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市场运营协同、多能互补运行等技术,推进大容量电化学储能、需求侧互动响应、柔性输电等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应用,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先立“市场改革”,加速市场改革发展进程,加快推动建设竞争充分、开放有序的统一电力市场,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推动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促进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发展协同,形成市场支撑体系。

后破“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按照循序渐进、统筹协调的原则,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推动新能源逐步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推动煤电逐步成为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大力发展煤电清洁技术,促进高碳煤电的低碳利用,实现传统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平稳过渡、有序衔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