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批评意见,这三种情况绝不应手软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初,山阳仲长统游学至并州,过高幹,幹善遇之,访以世事。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悦统言,统遂去之。
【译文】当初,山阳郡人仲长统游学到并州,路过并州刺史高干处,高干对他待遇优厚,拜访并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
仲长统对高干说:“你有雄心大志,却缺乏雄才大略;喜好贤能之士,却不能鉴别人才。”高干一向自以为是,对仲长统的话很不高兴,仲长统便离开了高干。
【解析】这段材料写的是《昌言》作者仲长统的一些事,仲是东汉末年类似于荀悦这样的哲学家、论政家,《昌言》十万多字,王朝兴衰与东汉某年的时弊讲得很好,有时间的朋友可以看看。
高干是袁绍的外甥,被袁绍任命为并州刺史,后来袁家内讧,高干也想自立,最后被曹操所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梁习治并州,单于恭顺,名王稽首,农夫遍野的情况了。
材料中,高干因自负而不悦仲长统的言论,从而错失了一个谋士,这是很不划算的。
我以为身为领导,还是应该虚心听取意见,除了以下三种抨击批评,对于下属或者是友好人士的批评建议,不管对不对,还是应该保持一个好姿态的。
而以下这三种批评方式,是碰不得的,领导听了要报复,朋友听了要绝交。
仲长统说高干有雄心而无雄才,能礼士而不能鉴人。这固然有批评的成分,但追本溯源,是高干自己要征询仲长统关于时局的看法的。
并州刺史高干也在时局之内,既然是关于时局的看法,仲长统说一些关于高干的看法,也算是契合主题。
正是由于高干的征询,仲长统才吐露心声,以报答高干的知遇之恩,希望高干在这方面多加注意,这属于是被动触发的批评建议,作为领导还是应该虚心容纳的。
领导要着重打击的是来自外界的主动批评,而不是向仲长统这样的被动批评。站在领导的位置。
主动批评是绝对应该给予打击的,因为如果主动批评领导的行为不予以遏制,那就会有很多人跳出来批评领导。
那领导成什么了?谁都可以指指点点的猴子吗?一旦这种主动批评领导的行为形成一股风气,那领导就会慢慢丧失自身的权威。
所以身为领导,对于来自外界的主动批评,无论对错,应该予以严厉打击,以维护自身的神圣权威,妄议领导的风气不能鼓励。
但高干的情况不一样,高干是自己主动去征询仲长统的意见的,现在仲长统说的话有些刺耳,高干就面露不悦,这是不合适的。
这是高干自己找上门的,如果听到一点刺耳的的言论就面露不悦,那以后高干再主动找别人征询意见,有这个前车之鉴,谁还愿意说真话?领导听不到真话,岂不是就会被蒙蔽?
批评可以分为两种出发点,一种是善意批评,另一种是恶意批评。
什么是善意批评?比如说朋友批评你胖,这是善意批评;
什么是恶意批评?比如说朋友批评你矮,这是恶意批评;
这两种批评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朋友说你胖,这是善意提醒你,希望你注意饮食锻炼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出发点是大多是好的。
可要是批评你矮,这出发点就很可值得商榷了,因为矮跟胖不一样,胖可以减肥,矮却无法增高,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所以什么是恶意批评,凡是针对无法改变的事实进行批评的行为,都是恶意批评,比如说批评你矮,家境差,身体缺陷,历史污点之类。
对于这类批评,作为领导者,都是应该严厉打击的,因为这类批评毫无意义,并不具改进空间,已经是事实了。
那么,提出这类批评的下属或者朋友,他们提出此类言论的立足点在哪里呢?既然针对无法改变的事情对你提出批评,而你有无法进行针对性改进。
那这类人的批评出发点就是恶意的,他们是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你进行恶意贬低。
这类批评,就已经不是批评了,可以直接视为人身攻击,对于这类下属或者朋友,应该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因为当他们提出这种恶意批评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你的下属或者朋友,因为他们对你缺乏基本的尊重,所以,可以划分为反对分子甚至是敌人。
而仲长统对于高干的批评呢?仲长统说高干缺乏雄才,缺乏识人的技巧,同时还不忘加两个前置条件,表演高干有雄心壮志,能礼贤下士,以照顾高干的感情。
更关键的是没有雄才,缺乏识人技巧这些缺点,并不是恶意评论,没有谁生下来就是雄才大略,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慧眼识人,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所以仲长统批评高干的目的,其实是提醒高干注意,希望他能够就这方面学习提高,这算不上恶意评论,这就像学生有上进心但缺乏搞笑的学习方法一样,只要有名师指导,还是能进步的。
仲长统为什么这样提醒高干,我以为他是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可以帮助高干,希望高干就这两方面跟自己深入探讨。
本来仲长统早就已经为高干备好怎么提高雄才大略和鉴别人才的答案,就等高干说“先生教我”了,岂料高干闻言直接就不高兴了。。。
三、公开批评
再有一个,对于公开批评,不管讲的对不对,都应该坚决予以打击,至少是不应该鼓励。
领导领导,就是带领和指导,如果任由下属和外界公开批评领导,导致负面意见大规模快速的传播,那众口铄金,屁股上有点泥巴也成一裤裆屎了。
群众大多都是愚昧且易于被蒙蔽蛊惑的,领导被众说纷纭的口水折损了权威与清白,就会导致群众的误解,从而导致脱离群众,被心怀不轨者所暗算。
所以领导,对于公开批评,不管话讲的对不对,一定要依法对公开批评的始作俑者给予最严厉的打击。
对于公开批评者,道理讲得对可以听,可以暗中改正,但公开批评的行为,一定要打击遏止。
从这个角度讲,高干对于仲长统的处理是不合适的,因为对话的场景是高干去拜访仲长统,这不是朝堂大会,也不是微博头条,而是非常私密的私人场合,仲长统并没有拿着喇叭去传播对高干的批评,只是私下提醒高干注意改正这些方面的缺点。
既然是私人语境,高干既然有动力私下访问仲长统,去征询仲的意见,可见对仲长统的意见还是挺重视的。
那么既然仲长统提出了高干的缺点,高干何不就事论事,进一步向仲长统请教如何培养雄才,如何判别人才呢?
若确有高论,岂不是受益匪浅?若言之平平,一笑而过亦可。论如何培养雄才,如何鉴别人才,仲长统对高干说的话,本身就是教材:
统谓幹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悦统言,统遂去之。
仲长统为什么愿意以逆耳忠言提醒高干?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好感的,甚至是有辅佐高干的打算。
而高干呢?连私底下一句建议性的逆耳忠言都听不进,这样一个人,有哪个谋士会愿意辅佐?
所以说,仲长统对高干说的话,其实也是一种反向测试,因为高干的不悦,反倒使得仲长统认为高干不值得辅助,因此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