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垒萧萧(2)

​在“粟子地窝”的坡地上,先期建成的两层楼房依山而立,据说是为安置水库移民所建。从建筑格式和结构看,在当年算比较讲究的“五加基”形式的“水泥棚”楼房,水泥柱子像威武的卫士列队肃立。两层楼依稀共有12间2厅,颇具规模,当年每位任教老师安排一个房间绰绰有余。楼梯设在厅房内侧,厅房成为联结楼上楼下的通道,和堆放杂物的场所,大材小用似乎有点可惜。

在当年,这是一幢规模不小、结构新颖的建筑,同时也是富有时代特色的豆腐渣工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尝试采用竹筋替代钢筋,不伦不类的产物。在生命高于一切的今天看来,是何等的无知无畏。在工程竣工验收时,已经暴露出某些质量问题,因此被判定为危房,是“重新刮烂”的典范。被判决为危房后经适当的技术处理,存在先天残疾的建筑,居然堂而皇之地作为学校教学设施使用,充分反映当年经济落后、物力维艰的无奈,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物尽其用,何其悲哀!

在原有楼房的基础上,新建了六间教室,分别在楼房的左右两边各建了三间。当年小学执行五年学制“以校带园”的模式,六间教室能满足全校共六个班(含幼儿班)的需要,是为磜小量身定制。六间教室的建筑质量同样不敢恭维,受当年经济落后的制约,使用的木材残次程度无以复加(用杂桁杂角);加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投机取巧思想甚嚣尘上,偷工减料现象变本加厉,各种诱惑产生不安分的心理,利欲躁动充斥社会。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些教室和楼房被判定为危房全面拆除,照片中所见教室是九十年代实施“危改”期间新建,旧貌换新颜。

当年,费尽移山之力把教室校舍建在山坡上,虽然居高临下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因为高处不胜“渴”的原因困扰,全校师生百多号人的食水用水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因此,厨房饭厅不得不舍近求远临水而建,在离学校有一小段距离的山脚下的低洼处,孤零零的两间小平房即是学校的伙房和饭厅。离学校教学区路程不算很远,但也带来很多不便,住校老师的一日三餐必需“条商跌落”。晴天还好,一日三顿的“三上三落”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当雨季来临时就没那么轻松了,在斜风细雨的护送中去例行晚餐,凄美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建在最低洼处的两间小厨房,谦卑地偏安一隅,然而此处人气并不差。人以食为天嘛,月中偶尔的加菜“打斗聚”时这里格外热闹。当年生活异常艰苦,人们斋肠饿肚、饥肠辘辘,时兴“打斗聚”为求一餐的胞腹之食;“打斗聚”能增进同志间的友谊,化解工作中的压力和生活中的烦恼,是事业单位苦中作乐的一种形式。

那时已不强求食住在校了,本村的老师都允许“走教”。每天早晚走教老师必需要“到此一游”,因为取开水送空瓶是每位老师的“必修课”;住校老师从早到晚必需经历“上上下下”的考验,轻装下山大步流星,饱餐爬坡慢条斯理;每到下午放学期间,学生洒水扫地、浇花栽树,此时此刻,寂寞的小平房顿时热闹非凡;提着小半桶水步履蹒跚,沿着伙房背的台阶拾级而上的队伍甚是壮观。

总而言之,高处不胜“渴”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来,终于有一天磜背村通了自来水(83年至84年间)。

写于2016年12月7日

(0)

相关推荐

  • 今天,你的学校平等了吗?

    " 赫曼·赫兹伯格是每一位专业建筑设计师心目中的大师,他在荷兰甚至是世界上都具有广泛影响力,作为结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更是赫赫有名,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的设计令业界惊叹,但同 ...

  • 赣鄱专栏 | 邓海凤:难忘校园情深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邓海凤 / 图:网络 一九六八年初,黄溪大队党支部书记突然问我要去教书吗?当时我懵了,教 ...

  • 站在窗口看出去

    我家住的房子,靠街,东西向的大街横穿了城的中心. 有时候,站在楼上往外看,看到的是远处的房子,近处的人来车往. 从北边的窗口看出去,新建的小区楼房鳞次栉比.这里原来是部队的休养所,一色的平房,每家有一 ...

  • 潍坊市太平街小学

    友情提示:本文1083字,阅读约需3分钟 有关史料记载,太平街小学最早校址在潍县城里的增福堂,在解放之后改为潍坊市第三小学,1952年搬迁到太平街,改称潍坊市太平街小学,位置在太平街西首路北.据太平街 ...

  • 高春光:山路十八弯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广东】何汶铮《别样的风景》指导老师:周知如

    别样的风景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何汶铮 我伫立窗边,眺望远处,微风拂面,阳光明媚,远处绿水青山,一片生机盎然,令人心旷神怡.鸟儿啾啾地欢唱着,表达着自己对这美景的喜爱.殊不知,比起美景,更占据我心灵,是 ...

  • 故垒萧萧(12)

    ​磜背小学老师频繁轮换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磜背山区沧桑变化的缩影.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始,随着几户水库移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举家搬迁到外面定居的事实被确认后,预示磜背村一成不变的定居 ...

  • 故垒萧萧(11)

    ​时间老人脚步匆匆,一转眼来到1984年12月下旬,在这个草木凋零的隆冬时节,农场人事股的一纸调函悄然问世,在新交旧接的时间节点上送抵磜背小学.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打破冬日的沉寂,为寒冷的冬天带来热议 ...

  • 故垒萧萧(10)

    ​承接音乐教学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平日就喜欢唱歌的我把这份工作当成是怡人怡己的快事,给我带来许多的乐趣,也唤醒孩提时期早就烂熟于心的老歌之熟悉旋律.<歌唱二郎山>叩击心扉,勾起童年一幕幕辛酸 ...

  • 故垒萧萧(9)

    ​1983年秋,印象中,徐其忠老师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他担任的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由我接替.从此开启与培芳老师拍档的旅程,开始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在安排老师的教学工作时,相对固定在某个年级和学 ...

  • 故垒萧萧(8)

    ​当年的机关事业单位女同志都比较少,在磜小与我们共事过的女老师仅有聊聊几人,学校里的男老师占绝对的多数.那时候的妇女半边天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三十年已成为天道轮回的魔咒.三十 ...

  • 故垒萧萧(7)

    ​时间一晃三十多年,尘封的记忆中很难回想起达英老师是啥时候调去北小了.从残存的记忆中搜索到的信息告诉我,老领导达英师曾有过这一段经历.陈校长奉调至农场小学后,由达英师接任磜小校长职务则印象非常深刻.李 ...

  • 故垒萧萧(6)

    ​曾几何时,如今的学校已是故垒萧萧,高出人头的芒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疯长,从山上到山下,从墙内到墙外--在目之所及都是芒草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有故事,值得回味值得追忆! 那年月,刚三十出头的我, ...

  • 故垒萧萧(5)

    ​定格在脑海里的不只是那清新的甜酸辣味道,还有象征曾经的辉煌.值得永远纪念的那幅字画. 学校教师宿舍二楼,在公厅的楼梯口处,挂着一幅配有条幅对联的画,条幅对联是依据画面内容的文字浓缩,那个年代就流行这 ...

  • 故垒萧萧(4)

    ​新学年开学伊始,随着新校舍的启用,续写磜小故事的史册,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目睹校园内高低不平.教室外坑坑洼洼.操场上土堆林立的现实,如此半拉子工程居然顺利通过验收,竟然畅通无阻地移交给学校 ...

  • 故垒萧萧(3)

    ​总而言之,高处不胜"渴"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来,终于有一天磜背村通了自来水.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密切关注着校园对面的山头上,建设中高高在上的压力水池日渐完工,想象着自来水通水后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