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你一半,我一半

这是一部我想安利的电影。
喜欢一部电影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这是自己一直很钟爱的纪录片模式(后面会反复提到这一点),比如这是一部摄影技术特别牛的电影(这一条后面也会仔细说),比如这是自己看过的第一部北马其顿电影(查了好半天地图,才知道这个国家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你知道它是哪一年建国的嘛),还有这是一部刚出炉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不知不觉中就横扫欧美影坛,获奖无数的电影。
罗列一二,仅供参考
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2020),最佳国际影片(提名)和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第32届欧洲电影奖(2019),最佳纪录片(提名)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2019),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 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第8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2019) ,最佳纪录片
第54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2020),最佳纪录片
第40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2019),最佳纪录片
限于篇幅,后面的就先省略了。那么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马其顿女采蜂人喀迪丝的故事,早已不再年轻的她与自己半身不遂,几近全盲的妈妈相依为命,独自居住在一个四周一片荒芜,只有群山峻岭的小村落里,生活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依赖传统采蜂手艺,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她依然秉持千百年来恪守的采蜂规则“你一半,我一半”,即每次采蜜的时候,采蜂人只拿走一半,留下一半给蜜蜂,如此这般循环往复,冬去春来生生不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村里来了一对儿土耳其夫妇(后来导演又说是阿尔巴尼亚人,不过此处国籍并不重要)和他们的七个孩子,以及一大群牛。原本沉寂的村子顿时热闹起来了,人喊马叫,鸡飞狗跳,喀迪丝的生活原本如同古井的生活,好比被人投入了一颗石子,自然起了阵阵涟漪。从最开始远处的遥遥相望,到逐步走近,渐渐熟络,大概是因为孤苦伶仃的日子过得太久了,邻居吵吵闹闹的生活看上去充满了烟火气,深深的吸引了喀迪丝,尤其是和其中一个小男孩还建立了超乎寻常的友谊。他们一同赶集,一同篝火,一同分享生活的琐碎,看上去这个荒凉的小村落似乎一步一步充满了生机。
剧情的高潮来自喀迪丝和新来的邻居分享了蜂蜜的秘密,然而,随之而来的一切证明了人和人的不同超过了从珠穆朗玛峰到马里亚纳海沟的距离。喀迪丝的原则是“你一半,我一半”,邻居的原则是“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喀迪丝一年不过就是十几二十公斤蜂蜜,而贪婪的邻居在同样贪婪的蜂蜜贩子蛊惑之下,却妄想一口气挖走两百公斤蜂蜜!冲突的结果很快揭晓,不仅邻居的蜂蜜被贩子一扫而空,就连喀迪丝的蜜蜂也受到牵连,遭受了灭顶之灾。
故事的尾声来的不出意料又异常凄凉。祸害完一起的土耳其人在同样遭受了大自然的反击之后(我更愿意把这个解决理解为一种报应)带着他们牛群和七个孩子又浩浩荡荡的转向下一个目的地,不知道哪里又是下一个倒霉蛋。
喀迪丝的妈妈终于离开了她,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禁有点愕然,要知道这是一部纪录片,不是剧情片。剧中人物的离去,意味着就是真实发生在拍摄过程中的真人真事。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拍摄时间长达三年,最后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一个半小时成品,可是来自最初的两千小时影像。
请注意,这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纪录片!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一个音效师。但平时只有四个人驻扎在那个村,因为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足够的食物,所以大家需要轮班进驻。而喀迪丝和土耳其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们眼皮底下,虽然导演的初衷是想拍一部和自然环境变化有关的的影片,误打误撞之下却遇到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题材。
妈妈走了,邻居走了,蜜蜂也全走了,孑然一身的喀迪丝带着小狗离开了这个已经变得死气沉沉的村庄,去哪里?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办?还是不知道。
影片在此画上了句号,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而屏幕前的观众们,心里想必不会那么平静。
此处补充一点关于本片的历史背景。
从奥斯曼土耳其崛起到二十世纪初,有非常之多的土耳其族裔出于各种各样的理由迁迁移到马其顿地区居住,和当地土著形成大面积混居的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马其顿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加入了南斯拉夫,随之而改变命运的还有那些土耳其人。五十年代左右,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协议,互相交换在对方国家居留的本族人。所以马其顿有很多村子一下就搬空了。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没有回土耳其的土耳其裔,村子里只剩她一户。而后来闯入村落的是新一代土耳其移民,虽然同宗同族,但是俨然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族群,更不要说在面对大自然时截然相反的态度。
如果要说到影片拍摄过程中最大的特色,那就是大量的逆光拍摄。
无论是金色阳光下的人体剪影,还是喷烟器(用来驱赶蜜蜂提取蜂蜜)袅袅烟雾中的蜂群,或者小屋中光线穿过窗户斜射而入下苍老的面孔,亦或者汽车扬长而去,漫天的灰尘中缓步而出的牛群,无一例外都是大量采用了逆光拍摄。镜头下的拍摄对象若是静态,则充满了凝重浑厚的质感,若是动态,则多了几分飘飘欲仙的的灵气。尤其是几处关于蜂蜜的特写镜头,金黄色的蜜糖流淌在眼前,要说不咽口水,那绝对是骗人的。
关于影片为什么会在欧美大受欢迎,一时之间有很多解释。有人认为喀迪丝“你一半,我一半”的采蜂理念正好迎合了当下世界主流媒体最为热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人认为是她作为欧洲最后一个传统女采蜂人的特殊身份带来了诸多话题,尤其是牵涉到本地土著和外来移民的种种冲突,更不要说还放在了巴尔干这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还有人说是对于“北马其顿”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青眼有加,特以此鼓励,诸如此类云云。
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第一这是一部很真实的作品,第二这是一部拍得很美的纪录片,第三这是一个很感人并且可以引发很多思考的故事,有这么三条不就够了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