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人之恶
1939年8月23日,第三帝国的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和苏联外交部长瓦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ylovich Molotov)在莫斯科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又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议”的文件其实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之间的契约,是希特勒“二战之旅”的起点。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举世哗然。
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从背后进入了波兰东部边界。同一天,苏联军队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
1939年9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1939年9月28日,经过又一轮的讨价还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修订后的版本规定了德国和苏联如何瓜分波兰的最终边界。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巴罗沙计划展开,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在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事件背后,还发生了一件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
1941年7月的某一天,波兰被占领土上的一个小镇,一半的居民谋杀了另外一半居民,不论男女老幼,总共一千六百余人。
对,你没有看错,一千六百人杀了另外一千六百人,他们原本都是邻居,准确的说,是波兰人杀了犹太人,一场纳粹式的屠杀,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纳粹参与,而且德国人似乎有点被波兰人的残暴吓坏了,毕竟这些人看上去就是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不是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
这个小镇的名字叫耶德瓦布内(Jedwabne)。这件事就是本书《邻人》所要讲述的背景。
书并不厚,只有两百四十页。作者杨·T. 格罗斯Jan T. Gross写得流畅又克制,考据扎实,条理清晰这些优点自然不必多说,作为一名曾经荣获波兰共和国勋章的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似乎这些褒奖之词给人的感觉太过于顺理成章,以至于觉得有点流于表面了。那么,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
当我在写书评的时候,曾经有一种冲动,把《邻人》之中所有触动自己的,觉得好的,不得不说的段落都写出来,恨不得一下子都塞给屏幕对面的你。不过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摘抄,而不是书评了。
那么还是努力把最深的那一点挖出来,与同道中人分享吧。
其一,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密约,种族屠杀这些更为宏大的主题,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其实非常之小,一个在阅读本书之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几乎是默默无名的小镇上一起骇人听闻的谋杀,虽然比起奥斯维辛来说,这里被断送的1600条犹太人性命或许只能算是轻量级。
其二,优秀的作家自有其优秀之处,虽然选取的是宏大历史背景中的小事件,但是杨·T. 格罗斯Jan T. Gross挖得足够深,写得足够狠,所谓以小见大,大抵如此。首先因为这一千六百人是被自己的邻居,朝夕相处的邻居,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所杀害的。说实话,文中某些段落的细节描写,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被吓到”的冲击感,比起那些换脸般变成凶手的邻人,穿军装的纳粹党卫军简直就是如同天使宝贝一般温柔。其次,杨·T. 格罗斯这位历史学家,却好像写出了一本侦探小说,所有的悲剧都是不紧不慢的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展现在你眼前,同时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如同一块强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欲罢不能。
其三,一部好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快感的同时,会把你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之中,《邻人》亦是如此。按照我们通常的观点,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之无愧的德军入侵受害者,如果多读一点历史资料,会进一步引申为波兰是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共同入侵的受害者,以至于在二战胜利结束以后,重新划分边界之时,事实上已经亡国但尚未灭种的波兰再次受到当时世界上主要几个大国,同时也是二战主要胜利国的再次伤害。
这个听上去确实够惨的了,但是这就是历史真相的全部吗?
格罗斯在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这些问题最后会总结为一个问题,受害者本人会不会同时也是施暴者?
《邻人》讲述的是邻人之恶。
作者并没有试图去颠覆传统的历史观,当然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恰恰相反,作为本身就是波兰后裔的杨·T. 格罗斯Jan T. Gross怀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太过于理智以至于我怀疑已经成为了某种程度的压抑,用一把冷静的手术刀,切开了自己故国早已伤痕累累的躯体,来看看那些已经愈合的疤痕下面,到底是已经长出了新鲜健康的肌体,还是继续躲在表面的伪装之下化脓,腐烂,向着灵魂的最深处不断侵蚀。
这绝非危言耸听,不信的话,可以上网去搜一搜波兰光头党的新闻,一个曾经被纳粹德国百般蹂躏,充满了鲜血和泪水的土地上,居然再次结出了黑色的新纳粹之花,这是一种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啊。就和书中作者的原话一样,那些在二战初期屠杀犹太人的波兰人,和后来帮着德国人屠杀苏联人,二战胜利以后又和苏联人一起来镇压波兰人的波兰人,其实都是同一伙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其实脑海中一直在回想另外一本书,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的《反抗平庸之恶》。从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同一类书,就是那种帮你戳破那层你已经是意识到但总还是差口气的窗户纸,让你看到更加真实的,更加复杂的,某种程度上更加黑暗的世界。
这个过程毫无愉快可言,恰恰相反,大多数时候,总是伴随着撕裂般的痛苦。因为即使是透过别人的历史来重现审视自己,一样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你知道的越多,同时越来越自以为是的时候,打破现有的藩篱,重新建设自己的三观,自己给自己动刀子,真的很难。
即使如此,我依然愿意,哪怕这条路再难走,也要坚定的走下去。因为我相信只有真的勇者,真的智者,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强者。
如果想对那段历史有更多的一点了解,推荐看看下面这本书,还有一部电影。
《罪行与沉默:直面耶德瓦布内犹太人大屠杀》
安娜·比康特(Anna Bikont),波兰记者的著作。同样的题材,同样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出版后赢得业内极高的评价,并在2011年获得欧洲图书大奖。与《邻人》相比,《罪行与沉默》会有更多的细节,文学性更强,当然,篇幅也会更长,644页。
《沃伦 Wołyń》
豆瓣评分:8.2
IMDB评分:7.7
当时的观感直到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觉得不寒而栗。
记得自己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午后看这部电影的,片子有点长,看完之后已经太阳西沉,但是整个人却好像深陷冰窖,那种侵彻骨髓的寒冷慢慢淹没全身,就和窗外一点点暗下去的天空一样,完全是漆黑一片。
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几年前大打出手乌克兰西部和波兰交界处,时间点又恰好是整个二十世纪最残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样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加上宗教冲突,种族冲突以及外部因素的介入,使得原本混居的村落变成了人间地狱。影片中每一次杀戮,都可能来自你朝夕相处的邻居,素不相识的路人,乃至你的亲人,你的爱人,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凶手。
对,就是地狱!那种毫无理性,完全被狂热,偏执和仇恨淹没的人间地狱。让人会忍不住想起下面一系列名字:卢旺达,波黑,库尔德人,ISIS,亚美尼亚,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巴勒斯坦,塞拉利昂……这些极其丑恶,极其凶残,极其血腥的惨剧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任何停下来的迹象,不定哪一天,又在这个星球的某个角落突然爆发了。比如新西兰,比如巴黎,比如斯里兰卡……
注意:影片的部分镜头极其血腥,而且发生之时毫无预兆,可能会对观影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不建议未成年人单独观看此片。
我们痛恨一切极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极端反对的就是极端主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