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鞋的发展和演变史,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发展历史

鞋作为现代人类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人们自从发明了鞋,人类奔跑的速度与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可以说鞋的发明是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古代鞋的发展与演变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发展缩影。其实中国古代鞋的演变史亦是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部血泪史,所以今天我要带你了解一下鞋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古人为了适应原始社会时期捕猎和生产活动,将树皮、兽皮、植物的叶子绑在脚上,用来防寒和走路使用,后来人们发现用动物的皮做的鞋子经久耐用抗磨,并且防寒与保暖效果极佳。此时皮革作为人类早期发现,并运用了的自然材料开始自己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良渚文化时期,人们还用木头作为鞋的材料,并且发现最早的木制鞋,也就是木履的祖宗,可见当时的鞋虽然被发明了出来,但其制造非常原始和粗糙。

商周时期,中国古代鞋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商周为奴隶社会,其文化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鞋的制作材料也拓宽了,生活在北方寒冷环境下的人发明了皮质鞋,而在较为湿热的南方则较多使用草、麻、丝等一些材料编成的鞋,此时的鞋花样开始多了起来,同时鞋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阶级等级。商周时期政府规定了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层不同的鞋品样式和材料,用于区分等级与尊贵,所以有“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之说。其中天子穿的是双层底的“舄(xì)鞋”,而奴隶主和贵族的鞋,大都为皮革制作的平底翘头鞮(dī),而他们的家眷则主要穿丝鞋。普通平民大都穿以麻、葛等植物纤维的平底编织履,最底层的奴隶就更苦了,他们的鞋以草茎、树皮、粗麻为材料,制作成的粗糙简易的草鞋,并且大多数只有鞋底,上部用绳子绑在脚上亦称为扉或屩(juē),就像当年红军长征时穿的草鞋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鞋文化第一次的融合与发展。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则是战争不断,为适应作战的需要,赵国国君武灵王引进了山西北部民族(胡人)的服饰,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胡服最主要的特点是短衣和短靴,自赵国胡服骑射以后,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被成功引入中原大地和中原本土的制鞋公艺和理念相融合产生了一个新的鞋式,就是“革靴”。隔靴由于其自身的优点,在之后中国历史上盛行了将近2000多年,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两代都有隔靴的影子,也一直被古人使用。

秦汉时期鞋子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一时期以统一与和平为主,其鞋式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规定,社会等级明显根据其不同的社会身份来规定你穿什么鞋式,其中最好的证明则是秦兵马俑,可以说是研究秦汉时期鞋式的最好的研究对象。兵马俑中以军官靴和士卒靴为主,分为两大类,其中军官靴为方口齐头翘尖履,而兵卒的鞋根据兵种不同而不同,步兵大都为屦(jù),骑兵以鞮为主,他们的主要材料为纳底的布帛鞋。在秦兵马俑的发掘坑中还发现了当时工匠所留下的鞋的印记,可以断定当时的工匠大多以草鞋为主,故可以推测当时底层人民仍以草鞋作为常用鞋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活动。汉代出现了以玉片缀的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缕玉衣,但这作为一个贵族的奢侈品在当时社会上并未普及,但这种玉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鞋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鞋史进入一个民族融合发展的高潮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其中五胡乱华就是这个时期历史史实,这一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使它们的一些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来了一次大碰撞与融合。当时北方地区,盛行的鞋为革靴高履,高履是以兽皮为料的男女通用的有筒革靴。但这种鞋不能在正式场合穿,否则就为失礼。南方地区流行木屐和丝履,木屐是用木料为鞋底制成的各类鞋履,这种鞋适合在雨天和泥地上行走,正好符合南方多雨的天气。丝履的造型样式明显多于前两者,民间常用丝履为五朵履、分梢履、芴(wù)头履等样式,其色彩鲜明艳丽,十分受当时的人们欢迎。同时期的手编鞋(史称织成履)也大大的发展和进步了许多,变得十分时尚,深受社会各阶层喜欢。总得来说这一时期中国鞋史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由于民族融合发展,鞋子明显受到来自少数民族鞋式的影响。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鞋式

从混乱发展到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靴子受到唐朝政府的喜欢,他们便把这种靴子的档次提高了一个等级变为国家的礼靴,可以穿着靴子上朝,也可以用来出席重大活动。当时的靴子以黑色皮革为主,前唐多穿高腰靴,特别是军人武士都喜欢穿长靴,而到了晚唐时代人们流行穿短腰靴。唐代妇女最喜欢由魏晋时期发展而来的高头履,其特点是鞋头部分高翘。还有部分妇女为追求美观常用彩色皮革和多彩织锦制成尖头短靴,并在上面镶嵌宝石银饰之类。而鞋子作为鞋子统一称呼也始于唐朝,并且唐朝还出现了鞋号。

宋代时期社会富足经济发达,这一时期鞋的特点较于唐代略显保守,当时的皇亲贵族都穿精绫丝鞋,而官员富商则以布鞋和革鞋为主,其样式为一种履头高儿翘的云头履和凫(fú)舄(xì)。普通平民则喜欢双齿木履,因为木履价格低廉实惠。底层的劳动者则以草鞋蒲鞋和帛鞋为主。迫害中国女性数百年之久的缠足之风也始于宋代,小头鞋便被推广开来。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鞋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政治干预色彩,其鞋式逐渐稳定和成熟起来。明代时期,朱元璋极力推崇汉唐宋时期的鞋文化,便将汉唐宋时期的形式进行取样与改进,是中国古代鞋文化的一次重大的总结,将中国古代鞋文化的精华和部分不好的东西给继承了下来。明朝的官员穿的为“朝礼靴”,在雨雪天多穿雨靴(一种在帛鞋上面涂上桐油而防水的一种鞋子)。北方地区的百姓以布鞋和草鞋为主,冬天可以穿简单的牛皮靴用来防寒。而南方地区百姓多喜欢木屐,因为木屐廉价耐用成为南方百姓喜欢穿的一种鞋式。特别是现在一些戏曲服饰中的鞋都为明代的样式,比如京剧和豫剧中的演员的鞋式多为明代的鞋式。

清代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兴文化融合的最后时期。这一时期鞋的发展特点,融合了满族鞋文化的特点,成为中国鞋文化发展的又一个特殊时期。清代人将前代汉民族的皮靴和革靴改为以织物制成的筒靴,而满族妇女的木高底鞋和汉族传统的千层底鞋相结合产生了前后削坡的布厚底鞋,这种鞋式鞋底酷似船型故又称为船底鞋,为当时女性所喜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鞋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见证了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也间接的证明了中华文化是一个兼收并蓄很有包容性和活力的文化,中国古代鞋文化演变是一部民族交流与融合历史。是中华文化与中国历史的一个华丽的缩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