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徐老和他对面屋》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1968年,时任东北三省巡视员,国家13级干部徐信同志,下放到盘锦垦区盘山区陈家公社任革委会副主任。当时,由于公社没有招待所,组织上把他们老俩口安排到,陈家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的吴东华家居住。
  在日常生活中,两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贴,互相帮助,彼此同在一个屋檐下,东西屋住着,和和睦睦,就像一家人似的。
  徐老家中4口人,婚后,生育一儿一女。老两口解放初期参加革命,曾作过地下党员,也被国民党逮捕过,在越狱中身体受过伤……他老伴儿,平时经常腰疼,这个毛病是在战场上落下的。他们的两个孩子高中毕业后,都被送到部队参军,成为光荣的军人。这个4口之家,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家庭。
  徐老,1.80的个头,身材魁梧,平板板的头发,界限分明地从中分开,大大方方的国字脸,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闪烁着宽厚仁慈的目光,一双粗壮有力的大手,说起话来爱打手势,一双肥厚的脚板,走起路来步代稳健,背有点驼,言谈举止中,带有一种军人的风范。
  在平时,他经常穿一件浅灰色的人民服,一条蓝布裤子,脚穿一双解放鞋,他来到农村后,时间不长,就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能做到平易近人,和谒可亲。在群众面前,他从不摆官架子,在大伙儿的眼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968年,过来的人都知道,在那个年代,农村人的生活很艰苦。过日子靠的是挣工分,到秋后,拿着工分,到生产队买口粮。干了一大年,只能弄个车轱辘圆,农户家中没有几个余钱儿。吴东华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由于家庭人口多,生活非常困难。每人每年分300斤水稻,外加200斤的返消玉米。每口人总共500斤毛粮,家中分得的水稻舍不得吃,他们要把水稻,用大马车拉到黑山的集市上,把水稻兑换成玉米(1斤水稻换2斤玉米)然后,再把玉米拉回来,用碾子碾成玉米面,做成玉米面大饼子。因为这样吃起来精细,这玉米面就是一家人的主食。村里的人都知道,他家常年吃玉米面大饼子,就着大白菜、萝卜汤下饭。作为家里人的主心股,他也有心给一家人改善伙食,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按照当时的家庭条件,每逢到了春节,家里砍几斤肉,(凭肉票)那就是过年了。鸡、鸭、鱼这几样东西,他们连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是一种奢侈。
  可是,徐老的家庭生活条件与之相比,就大不一样了。人家是上边派下来的大干部,有工资、吃粮本、每月都有细粮供应和副食添补。当老两口看到房东这样的生活状况,每月都拿出一部分细粮,给房东一家人吃,自家主动吃一些粗粮。隔三差五家里有好吃的:包饺子、蒸馒头、蒸花卷、烙糖饼……就让老伴儿给房东送过去。有时,还把家中的水果、糖块分给孩子们吃。老俩口这种作法,让房东的全家人十分感动。每逢到这时,徐老说:″咱们两家对面屋住着,我这么做是应该的,有我们老两口吃的,就有你们吃的,千万可别见外!″时间久了,房东一家人,也就习以为常了。
  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在那时,一年四季总也闲不着。一天到晚,起早贪黑,忙得″脚打后脑勺子″。真的没有时间料理家务。徐老经常利用节假日、星期天、下班后的时间,帮助房东打扫卫生、伺弄莱园。老伴儿也用业余时间,帮着房东做饭。每每看到这些,房东的家人十分感激:"看您二老都这么大年纪了,还为我们受累,真让我们过意不去呀?″他却说:"看你们说哪去了,咱们东西屋住着,不应该吗?就当我锻炼身体了!"听到这样感人的话语,让房东全家人心里暖烘烘的。暖心归暖心,感动归感动。可二老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了。对于城里人,农村的体力活儿,根本吃不消。比如:挑水、食柴禾,居家过日子,这是必不可少的。秋天拾柴禾,要去10多里地的大坝外,那时,各家各户都没有运输工具。拾完柴禾,得找生产队的大马车往回拉。挑水,是各家各户的必修课。而徐老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蓝,这活儿,可难坏了他们老两口,让二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此,每到秋天,房东就把两家一年的烧柴准备得足足的,让大家伙暖暖呼过冬。每次去大泡子挑水时,首先把徐家的水缸装得满满的,真可谓:"心满意足啊!"
  夏天的一个晚上,天下着小雨,外面一片漆黑。西屋徐大娘的″腰疼病″又犯了。家里的止疼药也没有了,当吋,正赶上徐老去外地出差,为了大娘买药,东华二话没说,只见他披上一块泥龙布,拿着手电筒冲出了房门,他只身一人,踏着泥泞的土路,一口气跑了二里多地前去买药。等他回到家时,浑身早己湿透,顺着头发向下淌水,可买的药,一点也湿。徐大娘看到眼前这番情景,心里十分感动。只见她眼里噙着泪花:"大侄子,这可让大娘怎么感谢你呢?″″大娘,您老不用说这个,孩子们都不在您身边,您就拿我当您的儿子吧!″到后来,两家人越走越近,几乎成了一家人。
  每年春节,徐老的儿子、女儿都要从部队回来,到农村过年。现在回忆起来,除夕那顿丰盛的年夜饭,让人觉得其乐融融,回味无穷:一大桌子的饭菜、白酒、啤酒、点心、水果、花生、瓜籽、糖块儿……两家人坐在一起,推杯换盏,相互祝愿,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房东家的东华,常年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徐老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也默默地疼在心上。心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让孩子去上班。话说来也巧,这机会真的说来就来了。
  一天,徐老下班时,正赶上东华也在家里。他一进门:"东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油田招工你去不?"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心里好激动啊!″大伯,这是真的?″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傻小子,我还能跟你开玩笑!"并用大手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孩子,去吧!机合难得!″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好事,让他高兴得一宿没睡。3天过后,东华真的去了曙光油田。被分配到作业大队,成了一名司机。后来,又通过徐老作媒,还在那边找了个对象安了家。婚后,妻子也上班了。他退休后,孩子们也都办了接班手续,听说大女儿还当上了人事科长。每每谈及这些事,孩子们的眼里总是噙着感激的泪水。村里的人也都这么说:″吴家的后辈人能有今天,都是托他大伯、大爷的福啊!″到后来,东华两口子,还真的认下了徐老这个干爹。并且和徐家的孩子们处得像亲兄妹一一样,这样大伙儿都羡慕不己。
  1973年,上级下发了文件,也给徐老落实了回城政策,从此,他和家人都回到北京生活。
  听到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两家人在高兴的同时,都难以控制激动的眼泪……
  分别的那天早晨,两家人都是那样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20多米长的农家小院,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一行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个个泪眼婆娑,一步三回头。
  上了吉谱车,车门关上、又打开,打开、又关上。就这样关了开、开了又关,足有5、6次,就在小车开动时,车里车外的人,还在频频挥着手……
  徐老回到北京,心里总是惦记着房东一家人。心里说,等过上一段时间,我把家安顿好了,再把东华的爸妈接过来住些日子。家里的孩子们知道后,也都盼着农村的叔、婶早日来北京。
  一个月后,那天上午,吴家大门口开来一辆军用吉谱车。
  司机打开车门下了车。郑重给房东主人敬了一个军礼:″老伯,我们是从北京来的,首长让我专程接二老去北京!"
  随后,老两口带上贴身的衣物,坐着专车去了北京。
  二老抵达京城后,受到了徐家的盛情款待。每顿饭不仅好吃好喝招待,困暇时,还有专人陪着逛商场、串小巷,对于吴家的老两口说来,这段时光,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大约住了一周后,老两口主动要求回家,徐家人还是诚心挽留。老两口说:"我俩放心不下家里的小猪、小鸡、小鸭!"在二老离京之前,徐家为老两口带上了当地的全聚德烤鸭、果脯、点心、水果、糖块儿等北京特产。并对他说:″老弟和弟妹,请你们记住,北京有你一个老大哥,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我的孩子也是你们的孩子!″
  徐家人的这些举动,让老两口感动得热泪盈眶。可谁曾想到,这次分别,竞是老哥俩的永远诀别……
  日后的一天上午,吴家突然接到徐家女儿打来的电话:″叔一一婶一一我爸病逝了。己经火化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变便,没有通知二老,请您多加凉解!"
  噩耗迟来,江河顿开,撕心裂肺,悲痛欲绝。作为远方的亲人,心中伤痛不己。此时,电话这端的老两口,眼泪夺眶而下,家里的孩子们,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也都在痛哭流泪、涕不成声……
  时光在悄然流逝,而老人的音容笑貌,却时时在眼前浮现……每年的清明节,吴家的家人们,都会在村口的土坡上放一束鲜花,然后,面朝西南方向,二目紧闭,双手合十,虔诚跪拜,沉默无语……
  (吴东祥本人口述,董凯整理并撰文。)
  2020.11.10.16.56分于盘锦  
—————————————

作  者  简  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曾有作品在《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大东方文学》《金东方文学》《东方作家传媒》《上海文坛》《广东作家》《海滨文学》等刊发表100余万字.2005年,作家小传、创作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名人大典》2013年,出版个人专集《山水田园》2013年,创作小说《婚事风波》获盘锦市″湿地清风杯″廉政作品一等奖,2020年,创作歌词《河滩地.黑土情》获感动中国2020词曲网络大赛(十大主旋律)优秀歌词原创作品奖。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我们

赞赏声明

关于原创打赏行动,自愿参与,量力而行。稿件所得款项50%将作为稿酬支付给作者,优秀稿件入选《北京文学传媒作品集》,用稿量大。另外50%,我们将投入《北京文学传媒》运营,主要用于编辑工作。相关作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人打赏了,请加主编微信,并说明情况,告知真名,以便确认。原则上一个月一结(每月1号,结上一月的打赏,作者主动联系编辑,超过1号晚上12点不领取视为支持北京文学传媒运营。由于编辑工作繁重举步维艰,故66元之内的留作平台维护)。不愿自己作品被人赞赏者,来稿时请注明。

欢迎指点
(0)

相关推荐

  • “天快黑了,早点儿回吧!”

    "天快黑了,早点儿回吧!" --清明之日,追忆我的父亲母亲 八年前,父亲离我们而去:六年前,母亲追父亲而去. 今日清明,远离故乡的我,没能回去给父母的坟丘添上一把土,没能在父母的坟 ...

  • 一个弃妇的逆袭之路(三)

    一个女人如何做到不做丈夫的妻子,却做夫家的儿媳?面对这样的荒唐要求,张幼仪做到了.而他的传奇一生之所以被广为称颂,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就,更是因为人格上的魅力. 由于陆小曼活得娇气而且特别能作,大把花钱 ...

  • 散文《太子河畔思古今》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素有文化古城之称的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的太子河畔,东与煤铁之城本溪接壤,南临钢都鞍山,西靠辽中.台安,北依省会沈阳.国 ...

  • 散文《槐花印象》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色彩缤纷的五月,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着池塘,在落花残红里,蜂鸣蝶舞,草长莺飞,小荷才露尖尖角,脚踏前庭草,享绿树浓荫,听蛙鼓声 ...

  • 散文《郊外踏青》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久居都市,住宅的周围都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建筑物.今年春天来得早,春风却没有寒风的穿透力,难以攻下城的壁垒,有一种&qu ...

  • 散文《学画画》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我学画画,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一是老师辅导,二是个人爱好. 那个时候,画得比较简单:小猫.小狗.小树.小苗.小房子--随 ...

  • 散文《滚铁环》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小时候,屯子里的小伙伴儿,都玩滚铁环.说心里话,看他们一个个推着铁环兴高彩烈的样子,我真的好眼馋. 那时候,农户里 ...

  • 散文《寻访李大钊故居》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伟人,他们像一颗颗闪亮的启明星,照彻高远的天空和辽阔的大地,给劳苦大众以希冀与光明.历史在不断地 ...

  • 散文《碗橱子》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碗橱子,这是我们东北乡下人的说法,有人也叫它碗橱架子.现在的城乡人统称″碗橱″. 碗橱这东西,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它和那些时 ...

  • 散文《蝇甩子》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我家有一个蝇甩子,是用马尾织成的.那个蝇甩杆儿,是一根儿带花纹的黄藤木.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谈不上有多么时尚 ...

  • 散文《盘子称》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我家有一杆盘子称.称盘.称坨.称链儿,就连称杆儿上的小星星也都是黄铜的. 这杆称很平常.很普通,过去在农村,几乎家家 ...

  • 散文《丟手绢》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丟手绢,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经常做的一种游戏. 那时,刚入学,年龄小,学校也不上体育课.在课间操活动时,老师就带着我们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