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神秘感方法并不神秘
张智永,现任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驻院画家。
1990年得列于崔如琢先生门墙。为入室弟子。擅山水,兼入花卉翎毛。作品多次参加大型拍卖会。中央民族大学山水画高研班,崔如琢工作室助教。泰中友好关系协会副主席。泰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 70x69cm 4.2平尺 2020庚子 秋雨梧桐葉落時于澄觀齋
描绘的烟雾迷茫之景与氤氲朦胧的气氛不谋而合,画中云遮雾绕,烟雨弥漫。能让观赏者强烈的感受到山林的动势。近景多以细笔写成,清晰可见,下笔干脆老辣,用笔迅速,以大笔触侧锋挥之而成,山林中并非往日的悠然,而是画出了动人的气势。远处的山峰通常浅施皴法,氤氲朦胧的美学体验跃然而生。加上张智永用笔变化多端,皴擦染变换,让整个画面呈现朦胧之感,但该清晰的地方却又刻画的细致入微,一工一写,自由变换,给观赏者呈现视觉上的盛宴。不同于大家的是,他的作品“元气淋漓”,表现在纸面上便是氤氲缭绕,浑厚华滋。笔墨可以供人复制,但是这种淋漓的气质不可能临摹出来。当题材和笔墨都应退到次要的位置,法不完备自出新,若笔笔到位,有板有眼的画,整体看来,也是满盘皆输。
李苦禅先生曾经谈过笔墨,“线者为笔,染者为墨”和“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用墨无笔,古人称之为“墨猪”,它有肉无骨;用笔无墨是行笔间缺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其实“笔”与“墨”分不开,所以叫“笔墨”,它是一种表现美丽的手段过程。如同地球公转和自转:为表现意象造形的美服务,是“公转”;它也有美的自我表现,是“自转”。笔为意象造型服务,墨为美的自我表现而形成。笔墨离开了这个意思,就是“耍笔墨”,那不是“笔墨”,更不是写意画。今天读李苦禅先生的深意,真正能继承成为“公转”与“自转”动力的,也正是传统的精神内核。无需多言,张智永先生的作品本身,便为作为精神内核的传统山水画做了一个完整的注解。
村南村北杏花紅 春色芳菲醉牧童 江上輕舟微雨里 幾多人在順風中 69x68cm
在今天多元化的艺术语境当中,各种艺术可以成为选取的元素,传统语境和意义不再。但是当下60后画家群体中不乏画山水者,如果说“用一根针去打一口井”是这些与古为徒者的信仰核心,不如说题材上的重复是他们追寻大道,对时代文人精神归宿的一次次确认和追溯。或说“古”与“不古”他分得不清,张智永认为“笔墨纸砚,浑厚华滋”即是传统,他的画中看得出他已经突破古法,但始终以当下人的气质站在传统当中。
屋後峻嶺崇巒,門外溪水潺潺。小院桃李松樹,雞鳴犬吠炊煙。138x34cm
清朝伊秉绶曾经写“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与笔墨结缘,受云烟洗涤,内心无限的接近山水“道”,在传统的天地当中,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精神内核,这正是山水画给于今天当下人的意义所在。
【萬壑争流 千崖競秀】《西游記》第十七回有云 萬壑争流 千崖競秀 鳥啼人不見 花落樹猶香 雨過天連青壁潤 風来松卷翠屏張 139x68cm
“氤氲”是中国山水画“元气淋漓”境界的最好诠释,这样的画面多是通过湿笔来渲染而得,造迷雾之景象,表现天地间万物萌生的混沦迷离的面貌。故因氤氲雨景模糊本身的外形轮廓才使人得以拥有其独特的美感,化作一片诗情画意构成山川云遮雾罩的氤氲美。
過雨空林萬壑奔,夕陽野色小橋分。春山何似秋山好,紅葉青山鎖白雲。文徴明69x68cm
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绘制山水的形象,更是写山水之“气”,自然当中的雨水浑然于天地之间,将眼前景物包围,湿气蒙蒙且烟雾萦绕,给人万物复苏的感觉,随处充满“蒙”的气象,这种气象将雨的意象展现地淋漓尽致,呈朦胧美之态。《艺勃》中最早提出“蒙”的概念:“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樨也,物樨不可不养也。”它代表了一种微弱状态,有芸芸众生开始萌生之意。再者,“蒙”在《彖传》中还被解释为“蒙亨”,即在阴阳宇宙交合之际宜进行享祭,也象征宇宙浑然一体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好又与下雨天时天地间烟雨蒙蒙混沌相雷同。与之相类似的还有石涛所提出的“氤氲不分,是谓混沌”的主张,“氤氲”也是对云雾弥漫的一种表达。唐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灵山多秀色,空水多氤氲”。
郁郁層戀隔岸青,青山綠水去無聲。煙波一棹知何許,鶗鴂两山相對鳴。朱熹詩 69x68cm
史国良先生说张智永,看了他这个人你一定想看他的画,看了他的画,你一定想结识这个人。生活中的张智永豪爽、局气,这是他作品气质和精神的最佳注解。潘天寿说,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同样,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张氏智永,也正是为数不多的杰出者之一。
绘画是境界、是修炼、是磨砺,是踏遍千山万水后的笑谈挥洒;是行止观罢的所感所思;是写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是阅尽人事浮华后的直抒胸臆,更是生活中快乐的雅玩。
余笔耕不辍近四十余载,得蒙有道尊崔公开启愚智,从注重传统取法乎上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沉淀修养、提升意境。唯其难攻。需要全方位的修养,唯其通神,需要全部生命来锻造。在一层层蜕变中,品味着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古苍秀、清爽脱尘,在继承、融合与创新中磨砺自己的风格,力求笔墨气韵生动自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脱大师之窠臼,不断探索水墨艺术与时俱进的当代形态。使自我不断得以澄明,抵达新的化境。在作品中去展现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 西山散人 張智永2014年10月
石研八彩渲染山林之气 墨分五色泼洒丘壑烟霞
从临摹元朝的王蒙、倪云林。明四家 清四僧的画作入手,重点在石涛身上下功夫,多年来心摹是手追,艺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多读书多读古人的画论,也是崔老师给我的宝贵经验,他说《石涛画语录》、《黄宾虹画语录》,《老子道德经》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艺术要多看多读。
我出門看山,多是從精神層面對大自然的感悟和理解,是多角度立體的不同時間和空间的觀察。储存在大脑里,融化到血液里的直抒胸臆的揮洒。把峰巒雄秀、崇山茂林、群峰競秀、萬壑藏雲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
胸中有丘壑,筆底自煙霞。指掌运用,散聚鬆透。顺逆来去,山水之间 ,生氣自發,物我兩忘。山能崢嶸磊落,水若潺潺有聲。雲煙出沒,動靜相合。气韵生动,需要全方面修養。是人格的表现。和出身,聪明程度,地位,學暦,是否名人之後没半毛銭闗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