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承中药炮制技艺,新书出版,征求您的建议
7月28日
于立伟
2021年7月28日
下书影为1932年成都义生堂刊刻的张骥所辑《雷公炮炙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公炮炙论》辑本。从今天来看其学术价值尚不完善,但作为开创式的炮制类著作其文化价值巨大。
都说是炮制大法一直作为附编或单行本,但是在康熙年间却曾被作为首卷发行,可见当时对中药炮制的重视程度。(下图)
民国十六年《修事指南》原版。
学术界将炮制分为三大主流帮派,其中的川帮一直很少有专业文献著作问世。下书《药业指南》(四川地区),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出版发行,当时尚未分科过细,该书为“中药炮制”与“中药制剂”内容的合编。如今对该书进行了文本化,纠正明显错误的同时,还添加了相关药味四川地区目前的炮制方法,使大家能够看到相关炮制的发展脉络。(原书如下图)
《中国制药学》2卷(北京地区)。医学名家杨叔澄编。上编为制药学总论及丸、散、膏、丹、酒、露、胶、锭的制法和成药贮藏等;下编为生药制法,包括火制、水制、水火合制、酒制、药制、自然制等各法。书中除举例说明外,还附入作者的一些按语。1938年北京中药讲习所印行。本书进行文本化的同时,加入北京地区现行的炮制方法,使读者能够看到相关药味从民国到如今的发展变化。
《调剂学讲义》(福建地区),福建福州地区名医陈登铠所著,内容为炮制与制剂等内容。作者为何人我们看下史书记载。(下图)该书已经文本化完成。
校对错字并加注现行炮制方法,可以看到民国至目前的炮制传承情况。
天津刘刚老师收藏的晚清手抄本炮制文献。已经文本化。
天津的刘刚老师收藏的手抄本中药炮制文献《遵古法制》,今已文本化,大家喜欢看原版还是喜欢看现在简体字排版,或者是二者结合?敬请问卷内留言,非常感谢。
于立伟先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搜集到的《办理易晰》(湖北地区)手稿,内有当时的作者游历大江南北对于中药炮制技术的考察与行业现况的记录,并结合其当时自己的行业经验整理而成。如今已整理成简体文字稿,大家喜欢看原件,还是喜欢看简体版,或者是前面为文字版,后面为影印版?敬请留言问卷。非常感谢。
被潘澄濂老前辈称为“午夜明灯”的《饮片须知》(浙江地区),为民国时期温州药业工会理事会之理事长郑文远编著。与民国时期的《饮片新参》几乎同时出版,也是以饮片命名书籍的开端。永嘉医派用药特色的炮制经验总结。也是民国时期老药工带徒传授炮制技术时所用的课本。(下图)
收藏多年的书籍正在陆续整理计划编排出版,今天上部份书影供同仁们参考,敬请大家百忙之中填写一下问卷,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感谢。
阅读 2397
分享收藏
赞25在看15
精选留言
-
Z
8
各个帮派传统工艺的炮制文献少有流传,即使找到,一看价格也有些望而生畏。希望能够传承下来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学习。
-
xyf
5
各出两版,影印繁体好是好,简体版还是更容易阅读
-
777
3
阅读原版如同与那个时代人对话,这是整理版没有的感觉;如果整理版无错漏,那对只认简体字人无障碍。各有利弊、个人倾向于原版阅读。
-
花儿
3
能查到的川帮炮制资料确实很少。川帮炮制特点有哪些呢?
共2条回复
-
质源本草
2
还有一个原文繁体版
-
小雯
1
对照版的有意思,有出处
-
唐攀
大佬 请问 哪本《办理易晰》怎么能学到
国药传承
(作者)
由于多种原因,一拖再拖,预计年底或明年初能出版。感谢关注。
-
唐攀
把浸水时间都告诉了。对现代炮制工艺提升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好想看看现代新版。最好繁体与简体对照印刷
-
xia
希欢内容是原版的,字体是现代版的,
-
Haciii-
请问可否知道中药量化标准表/卡之类哪里有售吗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初稿)鉴赏
医融智联 2018-03-23
点击上方“古道药材网”可订阅哦!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炮制学专著,由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
本书总结历代药物炮制资料和经验,结合全国28个大中城市有关中药炮制法,予以综合整理编成。共收录常用中药501种。
成书于1959年的16开大油印本初稿,朴实、厚重,让人心生敬畏。以下是业界前辈潜心收藏的炮制文献,与大家共赏。
明确说明刻板时间,以及书籍暂定名称:
正式出版于1963年(下图)
1974年又将本书进行了修订,重印出版。(下图)
2017年再次修订,增加地方炮制规范,定名《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为庆贺王孝涛老先生生日宴会上首次公开发布消息。
王孝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涛老前辈以九十高龄仍在关注中药炮制学科发展,仍在坚持传承中药炮制的学术思想,带领弟子增修、编著了《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这一经典之作。
《集成》的最早内印版当时定名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59年,内印),至1963年正式出版时,使用的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974年再版,更名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名称历经了“炮制--炮炙--炮制”的一个过程。
承继堂药文┃镇馆之宝:《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初稿)鉴赏┃《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版本图影概要
原创 北京康仁堂于立伟 国药传承 2018-01-31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版本鉴赏
北京康仁堂药业 于立伟
《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炮制学专著,由当时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
本书总结历代药物炮制资料和经验,结合全国28个大中城市有关中药炮制法,予以综合整理编成。共收录常用中药501种。
个人多年全国收集炮制文献,最得意的收藏之一,当属《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初稿了,多年来仅仅收集到两套(每套四册),自留一套,另一部代为天津刘刚兄弟所得。
该书曾找原创作者王孝涛老先生请教过,王老先生见到此书时甚是惊讶,表示该书当时仅印刷了极少量发给各省专家进行审稿。
成书于1959年的16开大油印本初稿,朴实、厚重,让人心生敬畏(下图)
下面是我多年前收藏的一套:
下面是另一套,几日后,将出现在天津刘刚的手中。
明确说明刻板时间,以及书籍暂定名称:
本套书购于河南,当为五六十年代河南专家所写的反馈意见。不知道哪位老师能够认出字体作者。书中对书中的文字进行了审阅,同时在炮制过程中,对于粮食要奉行节约的原则。
正式出版于1963年(下图)
1974年又将本书进行了修订,重印出版。(下图)
2017年再次修订,增加地方炮制规范,定名《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为庆贺王孝涛老先生生日宴会上首次公开发布消息。
下图为图书塑封原样。(下图)
王孝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孝涛老前辈以九十高龄仍在关注中药炮制学科发展,仍在坚持传承中药炮制的学术思想,带领弟子增修、编著了《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这一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曹晖,王孝涛教授的弟子,暨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本草文献研究、中药炮制研究工作,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传统技艺图典》等著作。
付静,王孝涛教授的弟子,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集成》的最早内印版当时定名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1959年,内印),至1963年正式出版时,使用的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974年再版,更名为《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名称历经了“炮制--炮炙--炮制”的一个过程。
学中药,来承继堂。
承继堂,中药技术人员的靠山。
承继堂论坛(www.chengjitang.org)
附带说一下:1977年(民国六十六年),台湾启业书局出版了《中药炮制法》,其实就是复制了大陆1974年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书影仅供参考。
药帮源起及其文化内涵的演变
2019-10-12 17:58:09 来源: 医馆界 举报
分享至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来源 |国药传承
淮南子的“泰族训”里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由此,有学术认为,此当为中国的帮会起始,墨子当为中国帮会的祖师爷。
《吕氏春秋去私》记载有“墨者有钜子腹,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看得出,在当时皇帝的话就是王法的时代,腹没有听从皇上的话而是执行了墨子的家法,这也该是帮会的一大特色了。
《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 …国平则养儒侠”因此有学术认为历史上有“由墨转侠”的观点。
元末的施耐庵则根据对当时秘密组织的了解,加上宋江的故事而写出了“江湖豪客传”,即我们看到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我们通过文艺作品以及各类信息渠道所能了解到的过去帮会还是比较多的,比如“天地会”、“小刀会”、“青帮”、“红帮”等等。我们知道民国时期帮会盛行的时代,相传就连当时的国父孙中山(红帮·致公党)、蒋介石(青帮)等也都是当时的帮会成员。
据《清稗类钞》农商类·客帮记载清代“客商携货远行者,或以同乡或同业关系,结成团体,俗称客帮,有京帮、津帮、陕帮、辽东帮、江西帮、宁帮、绍帮、广帮、川帮等等。”
此处的帮,显然指的是商帮,但大体都是以绫罗绸缎柴米油盐等为其经营内容,主体尚无中药内容,有此可以看出,清代以至于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具有各类商帮,大都以某地域的群体为某帮,且经营内容多变。
此时的某帮也可称其为某商,如晋帮也可以叫晋商、陕帮当时也称为陕商等。
再比如《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记载“上海县为京帮珠玉业借用苏帮公所贸易告示碑”(光绪三十四年),此时虽然已有京帮,但却是以经营玉石珠宝为主的,与中药京帮完全不是一个内容。
在各类帮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各自所经营的领域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各类的帮。其中,专门经营中药的人员形成的团体,也就形成了药帮。
清代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就已有“关东帮、陕西帮、山西帮、黄芪帮、古北口外、京通卫”等7个帮口,其中的“京通卫”,即“京帮”、“通州帮”、“天津卫帮”,此时,商业药帮的“京帮”概念被明确。
而常说的“中药十三帮”最早记载可见于清代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所立《河南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记》记载“凡客商载药来售者,各分以省,省自为帮。各省共得十三帮。”,以商业为主的中药“十三帮”概念被确立。
那么,药界的帮既然都是做生意赚钱的商帮,什么时候变成了今天的技术帮派的呢?
“北京中药业解放前后的情况”,该文见于《文史资料选编》(1979年,第二辑,谢海洲),本文章是谢海洲老先生根据与当时北京八十岁的老药工王佩珊老先生的交谈整理而成,王佩珊就是当今炮制学术泰斗之一的王孝涛老先生的老师。
在本文中,开始使用“北京邦”,文中京帮与京邦混用,内容涉及到生产经营炮制状况等工作内容的介绍,商业京帮(京邦)被赋予了技术内涵,炮制帮派“京邦”文化开始形成。
1982年7月3日, 《文汇报》第2版报导“发掘'建昌邦’中药炮制术”,商业药帮被赋予技术内涵,首用 “建昌邦”一词,技术内涵的“建昌邦”文化逐渐形成。
1986年,《建昌帮中药传统炮制法》内部版成稿。
后来经过正式出版但是没有大量公开发行的《建昌帮中药炮制全书》
1986年,《清江文史资料》(第一辑)“樟树药帮漫记”,樟树的商业药帮被赋予技术内涵。
(注:1988年10月26日清江县撤销,改设樟树市至今。)
樟树炮制文献较多,但是明确以技术药帮为内涵所出版的著作,当为2016年出版的《樟树药帮中药传统炮制法经验集成及饮片图鉴》。
京邦文献:
2004年,《京邦炮制新义》出版;
2015 年,《京帮青囊存珍集》出版;甘肃,刘效栓 等;
药帮从清代至民国以至于建国初期,一直都是以商业为其主要内涵,江西切药的刀功清代就很有名,但是当时尚未形成学术上的药帮文化体系,改革开放后,相关名词“药邦”的出现,并由药帮及至药邦,逐渐被赋予了商业之外的技术内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怎么没有川帮?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也是华夏神州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全国中药炮制学统编教材《中药炮制学》(1980年版),就是被称为“江南药王”的川帮学术泰斗“徐楚江”老先生主编的。
作为“帮”,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四人帮”了。可以说,人们对“帮”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这个内涵的影响的。
中药作为技术帮派,是以某地域特色为主而不是以某一帮人为主,某一帮人不在了,地域特色依然存在,不以人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技术药帮的概念当以“某地域技术特色”为其学术内涵而不是“某地域的一帮人”,药帮的概念应该由“掌握某技术技能的一帮人”向“具有某技术特色的地域”的“药邦”转变,即“江西邦”、“川邦”、“京邦”等,
如京邦炮制,可以理解为北京及相关地域特色炮制技艺,无论是谁掌握这个特色技艺都可以称其为京邦技艺,而不是过去说的北京来的一帮人。
由此看来,早期提出的“北京邦”、“建昌邦”还是很有前瞻性的。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国药传承”,作者/北京康仁堂 于立伟,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山楂 视觉|花椒
青黛|13418986412(微信同号)
柴胡|13148835568(微信同号)
-转载原创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王孝涛:创立中药炮制新学科
2008年08月07日 08:23:44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查看评论手机看新闻字体:大中小
温州手机报,移动发送wzsjb到10658000 联通发送821到106557877
王孝涛说很想为家乡培养中药炮制技术方面的人才。陈莉莉 摄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由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这个奖项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表示对他的尊敬与纪念。以这样一位科学巨星的姓氏命名的世界科学奖作为一种荣誉,激励世界科学家们为之奋斗,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见其分量之重。中国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为数不多。
中国著名中药炮制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孝涛1991年曾获这一殊荣。王孝涛是温州人。
王孝涛,1928年6月15日出生于平阳县南湖乡鹿角山村的一农村中医眼科世家。1941年从平阳水头区中心小学毕业后考入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1944年考入浙江联合高级中学(今杭州高级中学),1947年考入浙江医学院药科攻读药学专业,1951年分配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工作并参加筹建中国医药研究所。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药炮制研究室主任。
上世纪50年代始,王孝涛开始进行“道地药材”的研究,首次鉴定国产当归和甘草等品种,被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60年代他转向中药炮制科研,编写了《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为开展中药饮片炮制的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他参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炮制科学研究室的筹建。积极采取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炮制进行科学研究,主持开展对毒性中药的炮制工艺和饮片质量研究。1986年起指导并完成国家“七五”、“八五”中药炮制科研攻关课题和参加“微机程控炒药机”等炮制新设备的研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局)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及发明奖1项。他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编写工作。他完成了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他首次招收中药炮制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选为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的导师之一。
1991年他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获世界文化理事授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荣誉证书。他现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名誉主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对象:王孝涛著名中药炮制学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中药炮制研究室主任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获得者(以下简称王)
专栏主持:金辉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中药研究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子内,这里绿树成阴,走在小道上还不时可闻到中药的香味。这使我想起温州中药店里的中药气味,有点芳香,更有点刺鼻,但是很温馨的。因为,我也喜欢和相信中药。王先生的办公室,摆放着各味中药,虽然有点乱,可对于他来说十分珍贵。他的办公桌与众不同,桌底用木头特地垫高了30多公分。我问,这是为什么,他说,因为研究药书古籍而伤了颈椎留下后遗症……
去年王孝涛的学生为恩师举行了八十华诞的庆贺活动,并编辑了三本封面殷红的纪念册,全面回顾了王老先生的人生道路、学术生涯和学术成果。温州李珍先生将此消息告诉我,还转送了王老先生八十华诞的贺寿册。我从这张办公桌看到了他一生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创建以及他深入调查研究采集道地药材标本,同时披星戴月研究药籍,心中涌起丝丝的敬意。
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
金:您老喜逢八十大寿,我带来了家乡读者的祝福,祝您老健康长寿,工作顺利。您老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国务院批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名列其中。这对于您来说是利好消息吧?
王:感谢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我也很挂念家乡。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扩展项目名录的中医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对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等为杰出代表的医药家在世界医药学发展史上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推广全球,至今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医药学而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当然是件十分高兴的事。去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我就被文化部列为“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了。
金:您是中国中药炮制学权威,为研究中药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历尽许多艰难,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是您在大学里学的却是西药,这是为什么?
王:是这样的。1947年我从杭高考入浙江医学院药科,我们的学制为五年制,读到后期时,药科分四个专业,有生药、化学、分析和药化。我被分到生药专业。当时只有两名学生,而教师有助教、讲师、教授20多名,可见我们的学习条件多好,著名生药学专家叶三多教授担任我们的老师。学习期间,我们新增了栽培学、粉末生药、制药工程等课程。这些课程对我后来的中药炮制学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金:浙南是中草药的天然宝库,满山遍野到处都是。这对您的专业方向的确立是否有益处?在您今天的记忆里还有吗?
王:很有好处。我出生在平阳南雁山区一个中医眼科世家,并开了家小药铺。浙南山区有很多中药资源。当时农村缺医少药,靠得是草药治病,如夏天孩子拉肚子(痢疾),就是采摘新鲜凤尾草捣成汁加蜂蜜服用;也有用马齿苋煎汤服下。浙南山区割草砍竹子农民戴的笠帽上,常常别着一簇簇金黄色毛毛,那是用来外伤止血的。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中药金毛狗脊的茸毛,可以止血。记得我在家乡读小学时,做风筝时手指被刀切了一块,家人去闹村买来“刀枪药”配黄酒服,亦都很有效,不知现在家乡有否传承下来。总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而且予我学术的帮助。我感恩家乡,家乡永远让我思念。
金:您老曾获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这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大奖,肯定您在中药炮制科学研究中的成就。在您的学术成果中您觉得最满意的成果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难题,对中国中药研究有什么久远的意义?
创立中药炮制新学科
王:获奖是过去的事,不提了吧。他们为何会给这个奖,主要是奖励我建立和完善了中药炮制新学科。这是中药传统独特的制药技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现代药学没有这个学科,因而中药炮制技术有时划归生药学,生药学主要是研究药材学(鉴定),而炮制主要是制备饮片的,不属生药学科。如果划归中药制剂学,制剂学又是制备汤剂和常用有效的中药固体制剂,丸、散、膏、丹等成药。饮片是中医配方用药,制剂学中没有制备饮片的内涵。对此,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没有定案。
上世纪60年代,我提出了创建中药炮制新学科的主张。之后,先从建立科研程序着手,调查、整理、继承,炮制生产制备内容,并在搜集到的全国25省市中药炮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一书。此书是对400年来“口传心授”的中药炮制经验的汇集,也是首次转换成文字资料。接着,我整理历代本草书、医方书等资料,并搜集200部本草、医方书中的炮制资料编写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我的颈椎病就是这样落下的,后来只得抬高桌子才能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创新,不断完善炮制科研途径,明确炮制宗旨为中医处方用药质量的保证,其核心技术在“制(减)毒增效”,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形成文献、工艺体、药理、药化和临床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同,为学科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金:创立一个学科是很难的,如同生物学家发现的一个物种得到的认同一样,很不容易。在此之前,听说您老不怕艰辛,深入道地药材产区确认国产当归、甘草的基原品种,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啊?
王:有这么回事。当归、甘草是我国著名大宗中药材。传统上以甘肃南部岷县的“岷归”和内蒙伊盟、杭锦旗等地的“梁外草”为当归、甘草道地药材。由于这些产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研究者足迹罕至,因而文献上有关当归、甘草的基原品种及学名,大多应用国外资料。1953年,我曾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深入岷县首次采集到当归标本。1954年,我又到“梁外草”道地产区内蒙伊盟、杭锦旗等地,首次采集到道地药材甘草的原植物标本和商品药材标本,继而将两次调查整理成调查报告,这些成果均被1963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澄清了以往文献中存在的品种和学名问题。
金:中药是这么的神奇。可是也有人提出,中医作为2000年前的东西,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医理论不具有可证伪性。中医如果要有出路,一定要走科学化改造的道路,用西医改造中医。中医与中药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否定中医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否定中药的效果。您对此有何说法?
愿为家乡炮制技术出力
王:中医是一门原创性医学科学。早在秦汉时期就走向世界,经过了国际交流,不但丰富了中医药学本身,也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杰出贡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有45%的地区在学习中医药。
中医药核心技术在于“整体观,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科学思维。它的辨证用药是采用饮片组合,而制备成制剂用于临床,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一直受广大群众所欢迎。中医运用饮片组方(复方)的成方制剂应用于临床,这是中医辨证用药的特色所在。与世界其他医学采用单味生药或化学单体入药相比有其显著不同,除《中国药典》收载法定药品外,世界各国药典尚未见有类似的药品。
当然,中医药在不同时期中混入一些不科学的糟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譬如服用金属炼制成的“仙丹”以求什么长生不老等。如果因此就对中医药说三道四,只能显示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无知,对真正科学的无知。
金:您为耄耋之年,可您仍坚持每天到研究所工作,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您能说说您还有什么计划要完成吗?
王:国家授予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我尽力在我健康之年进一步将这一具有原创性的技能尽快传下去。中药炮制学的核心技术是“制毒增效”,我要发挥中医传统应用中药治疗的特色为起点,找出它的规律,揭示其科学原理之所在,改进和理顺其炮制制作规程,另外还要整理历代医药家留下的文献、图像、文物,以明示给下一代。总之,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为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与中医药科学创新发展尽微薄之力。
你回去给家乡的父老捎句话,中药炮制技术要弘扬,我很想为家乡的中药炮制技术的推广做点事情,譬如培养技术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