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经过十年灾难和动乱的中国开始重新梳理思想

青春啊青春》,暴露年龄的一首歌!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经过十年灾难和动乱的中国开始重新梳理思想,在“改革”和“反思”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这一时期,有人把眼光投向了普通人,以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生活故事和最为关心的生活问题,唤起观众兴趣,并尝试着摆脱生硬的说教。1979年,中央电视台完成了第一部实景拍摄的单本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这部电视剧是根据著名小说家张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改革”、“开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提供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张洁最早敏锐地发现了那一代青年在“没有教养、玩世不恭的行为下掩盖着的痛苦和追求向上的心”,以新的视角诠释当时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并试图触摸他们深层的心理需求,即肯定、引导和善意的对待。老作家冰心曾说:“我觉得她(张洁)笔下的这个青年,似乎是我所熟悉的‘野蛮’而又可爱的大孩子之一。这个大孩子因为得到了‘一双沉静和温柔的眼睛’的关注和指引而奋发上进的故事,看了使我安慰、喜悦。”

当年,扮演顾明华的张铁林和扮演徐薇的方舒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七八级表演班学习不到一年,那时不谈钱没有多少片酬包括陈宝国。此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插曲《青春啊,青春》更被年轻人传唱一时,成为经典,而本剧也荣获了全国优秀电视剧评一等奖。40年后,无论对60年代的人,还是70后、80后们来说,对这部剧的观看体验都是新鲜的。隔着40年的长度,《有一个青年》给我们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它已经在试图打破样板戏式的艺术的程式化,剧中表达的思考应该算超前、新锐,但和今天这个提倡个性张扬的时代相比,却不免陈旧。女主人公一如既往地被塑造suzao成中规中矩的完美女性,体现着社会审美的唯一标准;尽管当时的创作者已有意识地摆脱生硬的说教,但以今天我们对“说教”的定义,它依然滞留着明显的教化痕迹。

《有一个青年》是国内电视剧刚刚起步时的代表作,电视的叙述方式、表现手法还都显得幼稚,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因出演《环珠格格》中的皇阿玛而被年轻观众所熟知的张铁林在回忆拍摄这部电视剧时曾说:“那个时候的表演属于非常感性的,非常初级的阶段”。当导演想要表现男主人公又懊恼又羞惭的情绪时,所用的特写镜头,比如长吁短叹,紧皱眉头,狠咬嘴唇,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的表演套路。所有这些,足以让我们带着反思的眼光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去体会百废待兴的转折期,社会从封闭过渡到开放中,人们所能达及的思考层面和精神风貌。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像现在我们在谈及四大天王的时候,不免有点当时太过于追星的感觉了。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高度,再回头看,只是美好的回忆而已。。。

然而,尽管《有一个青年》是笨拙、幼稚的,它却自有一种清新朴实的风格,仅这一点足以打动观者。从这部剧中,你会发现久违了的、早已被人淡忘和忽略了的某种情愫,那是一种质朴的,对美好事物深切、真诚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热切的憧憬。它就像一个村姑,虽然土气,却有着令人心动的纯净的眼神和明亮的笑容。在《有一个青年》中,除了张铁林和方舒,观众还会发现沈丹萍等演员年轻时的身影。对照演员今昔的表演风格,正如对照两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又给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呢,当再回忆那个时代,我们的心再也回不去那份纯真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