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共和国同龄,他,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用画笔撰写这座城市的记忆,守望着逐渐淡去的“老青岛”,他,就是董良音。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精选了部分董良音老师1980年、1981年画笔下的老黄岛画像。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的时候,这些画就像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再现了我们所未见的四十年前的黄岛风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身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您可能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变迁,潜移默化中,我们心中的老城或许早已经模糊不清了。时光荏苒,当我们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度过建国70周年大庆的时候,也请随着董良音老师这些珍贵的的画作,再次打开尘封的记忆,看一看老黄岛昨天的故事......
1980年的黄岛,黄岛油港、黄岛电厂为这个小岛屿贴上了迈向现代的标签。黄岛的路还是土路,但出现了规划交通的雏形,一条南北向的马路上,一座黄岛新建筑新华书店落成。当时的黄岛只有两条沙质公路,一条通向油港,另一条通向电厂。那时没有路名,几个村还是大队形式的集体经济。黄岛武装部,当时是黄岛级别最高的政府部门,也是1980年前唯一有正规建筑的单位。这是北眺黄岛的全貌,远处三层的邮电局就是老黄岛最高的建筑。
黄岛南眺是薛家岛,帆船航行的大片海区己填为"中船重工"船坞,现在可造出几万吨钢铁巨轮。
站在黄岛往北看,这里就是油港了,1975年建成交付,这一片滩涂终日有人把守,因为这里出产一种美味圆螺。
黄岛窝棚村外的晒盐池,现已被高楼居民区所覆盖。
前湾村的农耕时代,贫瘠的自耕地只是产些杂粮,优美的乡村生活在当时却是清苦的。后湾村,成片的海草房已被后来盖的瓦房包围在村子的中心。后湾村是黄岛五个自然村中最早完成整村开发的。1981年,期待着搬迁的后湾村。盐滩村的海草房,村民似乎对我写生不那么好奇了,胶南有句很温和的贬义词叫“怪蛋”,他们这个词用在我身上不知多少次了,“这人真是怪蛋,描下咱的村子不知要干什么”窝棚村的海草房,当时还属于农耕时代,户口还属于昌潍地区,吃的也是自己种的粮食。窝棚村头的一户人家,虽然是海岛,可这里的人还是以种地为主。盐滩村北的海草房,由于那时海草已不多见,后期的维修只能用瓦来替代,所以出现了不少半瓦半海草的房屋。黄岛北部的荒滩,几十年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傍晚的黄岛电厂的工地,停止了一天的喧嚣,偌大的工地寂静无声,那天的晚霞是橙黄色的。黄岛电厂发电设备安装进入高峰,白天的烈日下、夜晚的弧焊光中让人感到“大干快上”的急进步伐。
1980年黄岛发电厂护岸工程完工后,山东电力安装公司进场,开始陆地发电设备安装。这是继巷道油港后的又一个国家重点项目。
黄岛发电厂冷却水排放口,因冷却水变暖而成了鱼类的天堂。1981年,黄岛一期发电厂工程完工发电,这是发电厂冷却水排出口。对面是轮渡码头。估计现如今很少有人会知道40年前的黄岛是什么样子,那时候,很多地方还是一块荒地......很多人不曾想过,短短几十年间,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到这些画作,不知你是否会感到震撼......
董良音在近半个世纪的绘画创作中,那一幅幅珍贵的记忆画作,是青岛记忆的另一种展现,尤其是黄岛,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这些场景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那些亲身经历过画面场合和岁月的人,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董良音,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学会会员、青岛出版社展览馆特邀画家。1949年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绘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刚到航务二公司工作的他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以城市街道、建筑、企业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慢慢地,原老青岛许多老建筑的旧貌,都留在了他的画纸上。他用画笔记录下了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城市风光,为城市发展留下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