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逝去的爱人可以数字永生,你愿意吗

这个场景让人心碎,穿着紫色套衫和白色裤子的女人俯下身来,想要拥抱那个穿着淡紫色连衣裙的漂亮小女孩,这是韩国女人张智星和她的女儿娜妍。

但四年前,娜妍就已经因为血癌去世了,当时她才七岁,确诊一个月后这种疾病就夺去了她的生命。张智星没有穿越时空和女儿相聚,她戴上了VR眼睛,一头扎进了一个由纪录片制作人创造的数字虚拟世界,在那里她可以再次见到自己的女儿。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一个数字版的娜妍被创造了出来,这是根据她生前的照片视频所建模而成的,看起来非常真实,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小女孩,在电脑生成的公园里跑来跑去,与久未谋面的妈妈分享着美食一起聊着天。多亏了特制的可以产生压力和触觉的手套,张智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握着女儿的手。

“妈妈!”虚拟的娜妍问道,“你去哪儿了?你有想我吗?”张智星哭着回答:“我每天都很想你!”

欢迎来到蓬勃发展的数字产业,在这里,逝者可以被保存下来,或被重新创造出来,与他们悲伤的家人互动。这是一个大胆的主张,借助科技进步的浪潮,为现实世界中的逝者提供数字永生,为生者提供安慰,但也提出了很多关于死亡本质以及道德伦理的新问题。

韩国纪录片《遇见你》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娜妍的数字复活是对是错,甚至连张智星的家庭内部都出现了分歧,电影制作人将镜头切换到她丈夫和另外三个孩子在一旁观看的画面时,他们对于“和娜妍重聚”感到十分震惊。

牛津互联网研究所学者卡尔·奥曼表示:“不仅要欣赏这些进步的科学技术,还要欣赏其在社会、经济和伦理方面的进步,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指出,对于此类实验,研究人员之间仍存在许多分歧。他指出:“死者的社交媒体页面对于生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安慰,但当人们使用机器人来做这件事时,就显得非常邪恶,剥削生者的机会绝对是存在的。”

技术专家皮特·特雷纳对此考虑了很多,他遇到了一位来自利物浦的重病青年詹姆斯·邓恩,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邓恩患有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这种病会使皮肤失去胶原蛋白,变得非常脆弱,就像蝴蝶的翅膀一样容易撕裂,这是致命的。邓恩24岁时就去世了,就在他去世前几个月里,他和特雷纳尽可能收集了关于他个人的信息,并将其编译成了一个“语料库”——人工智能可以在他死后以文本形式再现他的人生数据。

这是邓恩发起的一个项目,但即便如此,特雷纳说:“我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确实很考验我的道德。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到任何怪异之处,这纯粹是一个记录邓恩人生记忆的项目,从来都不是由想要复活的欲望所驱动的。但我很快就意识到,真的会出现一些怪事,这些记忆不是单向的,它们可以回应我们!

邓恩的父母莱斯利和肯尼从未通过虚拟的邓恩“机器人”与儿子交流,莱斯利喜欢坐在她儿子的墓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怪异正变得越来越容易理解。人们可以从网上下载所谓的“深度伪造”软件,该软件可以对任何人进行复杂的视频再现。与此同时,我们都将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图像、经历、想法和话语——都提交到互联网上,而人工智能可以从中衍生出一个人来。

“我们现在留下了这么多数据,所有曾经短暂存在的东西都被捕获了,”伊莱恩·卡斯特尔说,“搜索你的人生经历、健康状况、生物特征数据、与人的对话——如果有人想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拼凑出一张你的照片,他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卡斯特尔说,这种深度伪造技术和死者数据的碰撞只会意味着,会有公司突然冒出来,说只要100英镑,就能让你和死者对话,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数字永生。事实上,这已经存在了:网上服务Eternime提供了数字永生的机会,已经有超过46000人进行了注册。

“深度模拟已经引起了争议,对于死者的模拟品,还有更多的争议,”卡斯特尔补充道,“我们第一次可以用现实的方式让人们复活,我们以前从未做到过。”就现实主义而言,化身只能从真实的人可能说过或做过的数据中推断出来,使用的是程序员们编写的代码。因此,总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响应是真实的,还是软件公司所制造出来的?

“这些梦本质上是由程序员设计的,”卡斯特尔说,“悲伤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不一样。”她提到了Safebeyond等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让垂死的人在去世后继续给亲属们发短信。“一些公司认为,寡妇在结婚周年纪念日收到丈夫的信息不是很好吗?”卡斯特尔说,“或者在埃菲尔铁塔上,收到这样的信息:亲爱的,我希望能和你一起在巴黎。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很可爱,但有些人只会感到恐惧,就像被死人跟踪一样。”

但虚拟服务也不全是关于死亡的 ,研究项目“扩增永恒”想要建立一个虚拟人的图书馆,供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借用和交换虚拟人,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为什么不花一个小时让你的虚拟人朋友来解决你的问题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任何商业化的东西都意味着顾客永远都是对的。

然而,尽管科学技术大有进步——可以重现出逝者的图像、声音和动作,模拟模仿人类的无限变化,但这些技术只能复制我们的智能,永远无法生成智能。在这细微的差别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和空洞的机器之间的鸿沟,存在着虚假的数字和永恒的真理之间的鸿沟。正是这种死亡的神秘,才赋予了我们好好生活的热情。

原文标题:Would you build a digital replica of your loved one after their death?

原文地址:https://www.telegraph.co.uk/family/life/would-build-digital-replica-loved-one-death/

原文作者:Harry de Quetteville

译者:你喜欢吗

来源:译言网(yeeyan.or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