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苏轼)

其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其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注释

1.陈季常:人名。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隐士。其父陈希亮名公弼。成语“河东狮吼”的典故即出自陈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迹。作者也在那儿作签书判官,遂与季常相识。后陈氏移家洛阳,作者至黄州后,季常数从之游。蓄:收藏。《朱陈村嫁娶图》:五代十国时前蜀人赵德元根据白居易《朱陈村诗》的内容绘成,表现朱陈村人安居乐业、嫁娶不讲门第、没有贫贱悬隔等淳朴敦厚的民俗。
2.顾陆:顾恺之、陆探徽,均晋代有名的画家,二人都善绘人物。丹青手:指画师。
3.画作:创作,绘出。
4.闻道:听说。惟两姓:只有两姓。
5.不将:不把,不用。门户:犹门第。买:购买,买进。引申谓用金钱或其他手段取得。崔卢:是指崔姓和卢姓,是南朝时梁朝和陈朝的高门贵族。这里泛指名门大族。
6.朱陈:是指朱陈村。旧:以往,原先。使君:唐宋时对州郡长官的别称。苏轼曾在熙宁十年(1077年)到元丰二年(公元1079)做过三年徐州知州。此诗作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时已离开徐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故云“旧使君”。
7.劝农:勉励农民耕作,诱导民情。古代地方官春耕时下乡鼓励人民从事农业劳动。杏花村:据说在朱陈村附近。这里未必是实指,而是比喻朱陈村春天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况,应是徐州地区农村的代称。坐实其地,反失诗意。
8.而今:今日,如今。”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风光。哪堪:哪可,哪能。堪,可,能。
9.县吏:县上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催钱:索钱,追逼钱财。夜打门:指深夜不宁。

赏析

此二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元丰三年,苏轼从御史台狱中获释之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他由京师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赴黄州任上,途经岐亭(镇名,在湖北省麻城市西南),偶遇故人陈季常。诗人作客陈季常寓所,见其所收藏的古画《朱陈村嫁娶图》,触景生情,便写下此二首七绝题画诗。

其一

这首七绝以唱叹有致的笔调,借古画之意而抒今情,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男婚女嫁之事,表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

首联紧扣题面,睹物启情。起句设问:“何年顾、陆丹青手”,以名震一时的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宋时画家陆探微,来比况五代前蜀画家赵德元。这里的发问,绝非故作姿态,而是在于反衬《朱陈村嫁娶图》此幅画作更为显豁,更具审美价值。次句紧承上句,归入《朱陈村嫁娶图》本题。画面上的情景如何,诗人并未叙写,只是一笔带过,但击节称赏之情,却溢于言表。此二句在诗法结构上运用设问句式,避免叙述平直,笔势显得峭拔。

次联诗人骋其笔势一气而下,咏叹朱陈村两姓,不受礼法的拘束,扫除陈腐风气,自由婚嫁,嫁娶不讲门第,没有贵贱悬隔,民情风土是淳厚的。诗人把诗中的思想感情推向深处,最后点出全诗的主旨。封建社会礼法传家的门阀世族之间,婚姻原是政治势力的结合。“大姓”贵族人家的女儿,熟悉封建礼法,可以协助王者进行统治;王者必须结婚于名门望族,才能得到贵族阶层的广泛支持。而“大姓”贵族人家也可利用婚姻关系参与政治统治,求得富贵,猎取功名。诗人对封建门阀制度给予有力的讥刺,顿时使全诗闪烁出引人深思的思想光辉。结句除了点明诗旨,也暗寓诗人向往理想中的社会之美以及不愿媚上取容的刚直性格。

此诗选取了与白居易《朱陈村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白诗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族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描绘了一幅稀有的画图,而且“县远官事少”“有丁不人军”云云,多是溢美之词。而苏诗却一反陈套,别具机杼,开拓了画意诗境,使人感到其比白诗的思想内涵更深化,更有力量,更耐人寻味。

其二

这首七绝,通篇通过前后对比,描绘官府重赋苛税给今日朱陈村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形象地概括出新法的某些弊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苏轼的社会政治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朱陈村嫁娶图》画得生动逼真,诗人欣赏此画恍然进入画境,引起回忆和联想。首联以叙为主,上句点出自己的身份:一年以前曾在朱陈村所处的徐州地区为官,暗含有机会到当地农村去。下句紧承上句,更进一层,诗人曾下乡劝农,体恤农耕,亲自到过朱陈村。开头二句写出诗人对朱陈村有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会,这为下面的揭露批判和感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次联以议为主,揭露朱陈村官吏虐民的现状。县吏日夜催租索钱,农村萧条破残,此情此景再也不堪入画。诗中选取的虽是一个小小镜头,却能以小见大,十分典范,深刻揭示出今非昔比的痛苦变化。

苏轼在地方任职,对新法推行过程中的流弊,有较清醒的认识,所以出于同情人民,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动机,揭出新法的某些流弊,美刺规讽,不仅可能而且应当。

整体

此二首诗,其一,赞颂朱陈村古朴的婚俗。朱陈二姓,自古不与外界其他姓氏通婚,甚至也不攀高枝结亲于崔、卢这样的高门大户人家。不慕富贵的真挚与纯朴,引起了东坡情感上的强烈认同感。其二,对比朱陈村今昔。昔日朱陈村自给自足,生活比较平静安定;而今官府催逼赋税,百姓生活极端贫困痛苦。东坡对百姓的境遇深表同情,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古代的朱陈村风物可堪入画,而今的朱陈村百姓赋税沉重;自己昔日任徐州太守时治下的朱陈村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升平,而今的朱陈村百姓白天外出逃税,县吏深夜敲门催租。此诗体现了东坡忧国忧民之沉痛心情。

名家点评

王水照:两首诗的重心都在最后一句。看似冷冷拈出,实则无法掩饰作者内心的激越不平,颇有举重若轻、以淡语见警策之妙。(《中国文学名篇鉴赏》)

霍松林《 历代好诗诠评》:“村”前加“杏花”二字,极言“风物”甚美堪入画图。“而今”的情况又怎么样呢?唉!一切都变了。那些村子,“县吏催钱夜打门”,惊得鸡飞狗上墙,这样的“风物”,哪堪入画啊!题《朱陈村嫁娶图》,从一个“图”字生发,以堪入画与“那堪画”作今昔对比,既批评了时政,又未脱题。构思命笔,何等灵妙!

(0)

相关推荐

  • 朱守平原创散曲丨临海风物志(外一首)

    [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 临海风物志(外一首) 文/朱守平(浙江) 古长城.炮隐旗扬,紫阳街.饼脆茶香.白塔桥.宾临宴飨.钱暄湖.雀啼舴荡.  [带]九曲灵江百里长,水碧帆黄,菱歌对答两渔娘.心欢畅 ...

  • 唐宋文人与徐州历史文化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所.唐宋时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人汇集,使其在楚汉文化的厚重底色上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唐宋时期许多诗文大家都与徐州有着深厚渊源,像唐代的李白.白居易.韩 ...

  • 宋诗鉴赏-德祐二年岁旦二首(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 ...

  • 宋诗鉴赏-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 ...

  • 宋诗鉴赏-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

  • 宋诗鉴赏-吴门道中二首(孙觌)

    其一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其二 一点炊烟竹里村,人家深闭雨中门. 数声好鸟不知处,千丈藤罗古木昏. 注释 ⑴吴门:今江苏吴县. ⑵藤罗:即藤萝. 赏析 ...

  • 宋诗鉴赏-重阳后菊花二首(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⑴,依前金靥照泥沙⑵.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⑶,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释 ⑴东篱: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 ...

  • 宋诗鉴赏-瘦马图(龚开)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今日有谁怜瘦骨, 夕阳沙岸影如山. 注释 1. 这是龚开绘画作品<骏骨图>(又名瘦马图)上的一首自题诗. 2. 降天关:说明曾经立过战功. 3. 先朝:指 ...

  • 宋诗鉴赏-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苏轼)

    其一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其二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 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 鹳鹤来 ...

  • 宋诗鉴赏-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文彦博)

    梁园深雪里,更看范宽山. 迥出关荆外,如游嵩少间. 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 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 注释 ⑴枢密蔡谏议:当指书法家蔡襄,曾知谏院.任枢密院直学士,故称.一说指蔡挺,熙宁五年,挺任枢 ...

  • 宋诗鉴赏-雁图(姜夔)

    万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断云知. 年年数尽秋风字,想见江南摇落时. 注释 ①雁图:指画有大雁的画幅. ②沙:即沙地,这里是指平原. ③断云:就是分断的云层,指天空而言. ④秋风字:字,这里指雁字.雁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