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 | 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杀”的启示
公元前257年,秦国企图吞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以三寸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共御强秦,使赵国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毛遂自荐”。然而,就在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未等毛遂开口,平原君就力荐毛遂为帅迎敌。未料昌都一战,赵军被杀得片甲不留,主帅毛遂羞愧难当,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终至殒命,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赵国的悲剧。古人说:“尚贤者,政之本也。”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对一个人,激励一大批;用错一个人,扰乱整盘棋。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强必有其弱。因此,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力避赵国对待毛遂时所存在的“人才就是全才”的错误认识。
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善于谋划业务,有的人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人适合当“班长”,有的人适合做副职。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人在才能上的差异,就有可能给工作带来负面效应。二战后,西德政府曾任命物理学家海森堡为一个重要研究所的所长,并批给他大量科研经费。然而,事实证明,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适合所长职务,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在科学研究上并没有伟大的贡献。可见,不尊重人的才能差异,是要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
从平原君的角度来看,让有才能的人多做一些贡献,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要做到量才而用。刘邦建立汉朝后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知其所长、避其所短,因才、因地、因事、因时来使用人才,人和事都各得其所,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才能铸就宏伟大业。
以史为鉴,知往察来。若能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事相宜,“官无弃人,政无废事”,我们的各项事业必将蒸蒸日上。
(编辑声明:平台尊重原创,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谨代表作者个人。摘选图文如有侵权,敬请及时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