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历狱(汤若望案)
康熙历狱,又称汤若望案,此案发生于清朝1659年至1665年间,是由钦天监官杨光先等人发难,矛头直指汤若望等耶稣会传教士。杨光先控告汤若望等传教士有三大罪状:(一)潜谋造反,(二)邪说惑众,(三)历法荒谬
杨光先将汤若望写的许多书诬为妖言惑众,并罗列“新法十谬”指斥汤若望西洋新历法的种种错误,更为厉害的是提出由于新历法使吉时凶时倒置, 造成了严重后果: 尤其是选择顺治帝皇太子荣亲王的葬期误用洪范五行,山向年月俱犯忌杀,事犯重大(顺治十五年荣亲王病死,两年后,其生母董鄂妃也病逝,又136天后,顺治帝也驾崩)。
1661年,顺治皇帝病逝,八岁的康熙皇帝登基,年幼尚未亲政,辅政大臣鳌拜等一直以来反对西洋学说,不满外邦人参议朝政,敌视传教士。于是杨光先伙同鳌拜等陷害汤若望等传教士。1664年(康熙三年)9月26日,清廷会审汤若望,以及钦天监官员。当时汤若望已经73岁,久已瘫痪重病在身、言语不清,只能由南怀仁代言。
同年冬天,鳌拜废除新历,逮捕汤若望和南怀仁等传教士。翌年3月16日,廷议将钦天监监正汤若望,钦天监官员刻漏科杜如预,五官挈壶正杨弘量,历科李祖白,春官正宋可成,秋官正宋发,冬官正朱光显,以及中官正刘有泰等皆凌迟处死。
按照判决,次年汤若望应凌迟处死。但不久天上出现被古人认为不祥之兆的彗星。接着京城又突然发生了大地震,'且一连地震三日,人皆露宿,惴惴不安。' 皇宫在地震中遭到破坏,而且有宫殿着火。清统治者视其为上天示警,正所谓'天垂象,示吉凶,圣人则之'。不久以后获孝庄太皇太后懿旨释放汤若望:'汤若望向为先帝所信任,礼待极隆,尔等欲置之死地耶?' 汤若望因此得以获释免死。钦天监官员杜如预、杨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斩。
康熙帝亲政后,决定平反该案。
康熙历狱主角就是汤若望,他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之一,在华四十余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事件发生在康熙即位不久,由于年幼便由清朝四大满族重臣把持朝政。在顺治帝时期,汤若望及其受宠,繁荣时期耶稣教的受众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人,被封为“通玄教师”。有支持就有反对,朝中有许多满汉官员坚决维护儒家圣学地位,十分抵制天主教,这种不满心理在顺治帝驾崩时达到了顶点。
杨光先首先发难,先是撰写文章弹劾汤若望,之后因为对信奉耶稣教的下属文中提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本是犹太人,国人应该学习天主教的说法大为不满。于是上书以叛国和妖言惑众的罪名控告汤若望等人,掀起历狱风波。
汤若望经审理之后被冠以传播邪教惑重的罪名判以绞刑。杨光先又指责汤若望等人在选择荣亲王葬期时采用《蛮灭经》,传闻此书使用后会绝后。汤若望被判以凌迟处死。正是这个时候北京接连发生异象,按照惯例全国大赦,汤若望被免死罪出狱后一年病死于榻。后来康熙重修汤若望坟墓,并归还“通玄教师”之名。
康熙历狱评价
康熙历狱又名汤若望案,人们对康熙历狱评价多为一个冤狱事件,对汤若望的评价也是如此,一个对华夏民族做出了贡献却被冤枉入狱的耶稣教德国传教士。这么说是没错的,但是这样简单的文字并不能表达真正的康熙历狱评价,这次事件其实是一场中西文化宗教的碰撞。
在清朝刚开始的时候,汤若望制作了望远镜、日晷,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就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顺治帝在位时,他一直十分受到重用,天主教十分得宠传播得越来越广泛。守旧的清朝大臣们怎么可能任由西方思想在华占主导地位呢?
于是顺治帝死后,清朝守旧派开始酝酿如何批斗汤若望及其天主教思想。信奉佛教喇嘛教的满族官员和维护儒家圣教正统地位的汉族官员早已对汤若望不满已久,一场冤狱风暴就此开始。
所以此次事件其实是东西宗教文化的争斗,西方传教士们在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传教工作,这种新的文化思想触动了古老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传统。在这次斗争中,牵连最广,下场最惨的就是汤若望案也就是康熙历狱。由此这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冤狱案件,这次的事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外国传教士不敢再到中国来传教,包括对以后清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都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