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传统文化的根源必须要弄清楚一点

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在过去我们一直以神州自居,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传统文化的发展连绵不断,光辉璀璨,我们的文化体系是极具包容性的,历史上也呈现百家争鸣,多元文化融通的场景。

文化的包容性是由它的特性所决定,文化是内在驱动力,将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决定是否能够持续发展。而传统文化有一个总源头,那就是易学,在过去,普遍认为《易经》就代表了易学,于是在经过了两千多年的研究后,人们已经把《易经》翻来覆去的解释了成千上百遍,却依旧搞不明白文化的根源和其衍生出的众多学术来源。

这就是本系列文章要研究的主题,文章将分成一个系列,分别论述易学文化的发展,以及破解由易学产生的各种文化的体系模型,将过去和现在都不明不白的学术以易学的框架合理解释出来,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才能真正还原它的朴素,务实,以及正确对待它的实用性。

《易经》并不等于易学,通俗来说,《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周易只是易学原理下的一本卜筮工具书,而它的传播归功于易传的注释,易传挖掘出了其内包含的易理,并简略地介绍了易数模型的产生,延伸了周易的易象,介绍了大衍之数的蓍草占,由此理、数、象、占则齐备。而由于“讲道理”永远比研究“数、象、占”要轻松得多,所以后人将易理无限地延伸,由此发展成百家争鸣,并推动儒释道体系的建立。而《易经》也得益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被定为“百经之首”。

易学到底是一种什么学问?

简而言之,易学最初来源于古人视运动下所能见的天体运动规律的总结。由于当时物质发展的贫瘠,为了生存和种族的延续,必须要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使畜牧业和农业能稳步发展,才能活下去,所以最初的易学建立离不开天象和物候,并将一直伴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而发展。

后世之所以一直搞不明白易学的根源和发展,是因为不明白一点:

天人合一模型

自从《易经》被抬上百经之首的地位,人们就一直在研究它的理论依据,可是从过去到现在,主流的观点一直将“天人合一”模型当成是一种哲学理论,并给它简简单单地解释成:天地和人合二为一,表达万物和谐共存等等。

这就不符合易学里“天人合一”的制定原理,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来源就是“天人合一”,正因为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才有儒道。正因为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才有传统中医。正因为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才发展出这么多的艺术和文化。

那么我就要问了:天、人为何要合一?模型依据在哪?数理原理在哪?谁能证明(不要跟我扯修行者)?

儒释道能证明为什么“天人合一”吗?不能。传统中医能证明为什么“天人合一”吗?不能。

因此,理所当然的,众多学术最终变成了“玄学”,因为它连自己的立论基础都无法解释清楚,只能来句:“天道渺渺,人道茫茫,要明白阴阳之道,众妙之门”,类似这种故作高深的言论来打马虎眼。仿佛这些学术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高等学术,更由此产生:外星人授,上个文明授,上帝授,牛鬼蛇神授,银河系大法……等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观点。

不管在其它学术里“天人合一”被怎样描述,在易学里,最初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来源很朴素,务实,求真,并且积累在大量物候的对应观察下制定,它有数理与其对应,它最初被制成了历法,那就是六十甲子,而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六十甲子开始不满足仅用于计日,开始以它来对应各种地球事物,开始依据六十甲子模型的规律来将万物归类,也就是分配“易象”。开始深挖六十甲子的节点数,并将其发展成“易数”,而后又依据“理、象、数”,演变出各种“占”的模型。再随后,天文观测的进步使得历法模型一直在调整,由此易学也带来了变化,开始制定更多的模型以此来修补框架,并由“易象和易数”产生更多的学术。

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点:易与天地准。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和理数依据,如果到这里看不懂没关系,我将把各类易占和中医的人体模型以此易数规律还原出来

所以,到这里就可以总结:易学里的“天人合一”,源于建立一种数理结构,此类数理结构能表达出太阳和月亮的完整运动周期。最初其为历法,后来历法形式不满足于它的发展,开始脱离历法。各种学术的制定必定以此为准则,假如你是学易占的,或者研究中医的,其内的名词和理论,如果不能与此数理结构对应上,则为妄言,如果千百年来证明是对的,那要研究清楚它的制定原理,那就从“天人合一”的数理结构中去寻找。

为何以日月的运动周期为准?

1、日、月的运动规律在古代没有天文望远镜的情况下是最容易被观测的,被发现,被记录成数字规律的;

2、无论太阳系有多少颗星系,无论地球的运动受到多少星体的影响,所有的影响因素是互相作用的,我们只要利用我们最容易观测的那个天体为对象即可;

3、日、月对地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最早有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融合后成阴阳合历。

如果明白了这点,万事就有法可依,就不会离开易理易数而空谈阴阳五行,也就能搞清楚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干支、经络等背后的真正原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