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伦敦会有一个诺丁山狂欢节?
关于这个世界第二、欧洲最大的狂欢节,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图片报道,也会在节日期间举行英国文化之旅,带好奇的小伙伴一同前去加入;而八月底,也是我们建议来英国旅行的最佳时间之一,就是因为有狂欢节这个特别元素,可以让大家了解到英国的另一种文化。
那么不禁常常有小伙伴要问了,这个诺丁山狂欢节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好,我们今天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来龙去脉。
先看一些我们在往年狂欢节上拍摄的图片:
大家想必已经发现了一个现象——狂欢节的生力军都是黑人啊。对了,其实呢,诺丁山狂欢节是属于在英国的加勒比黑人移民的嘉年华!
嘉年华(carnival)本来并不是英国社会的文化习俗,这是天主教社会的一项传统,而英国是新教国家。不过相比于传统的欧洲天主教国家,在天主教殖民地区——中南美洲,嘉年华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并深入到当地社会文化中去,很多嘉年华已经脱掉了宗教色彩。直到现在,加勒比沿岸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狂欢节,或者应该说,这一片土地上的每个城,几乎都有着自己的狂欢节。而全球最热闹的狂欢节、也就是超越伦敦诺丁山狂欢节排名第一的,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嘉年华,这几乎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表文化之一。
那么这种热热闹闹的文化是怎么传到英国这么一个气质完全和狂欢节不搭的国家,并且还蓬勃发展了起来呢?
1915年,一个叫克劳迪娅·琼斯的女孩儿出生于加勒比海的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9岁时她随父母去了美国。在美国长大的琼斯于1936年加入美国共产党,后来做了记者,并且成为一名为黑人争取权益的政治活动家。因此她屡次入狱,终于在1955年被迫离境。
被美国政府驱逐的琼斯,移居到了伦敦西部的诺丁山区(对,就是那个电影《诺丁山》的拍摄街区),那时候的诺丁山地区是一个加勒比移民聚集区。
来到英国后的琼斯沮丧地发现这里和美国并没有太多不同,很多雇主都公开声称“不要爱尔兰人、不要有色人种,不要狗!”热衷于民族活动的琼斯当然不会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退缩,她马上就加入了“英国非洲和加勒比社团”,积极地参与权利斗争活动。在1958年,她创办了《西印度群岛报》,号召殖民地人民团结起来争取独立,实现民族平等与世界和平。这也是英国第一份“黑人报纸”。
1958年八月,伦敦的诺丁山区和诺丁汉市发生大规模的种族暴力事件,黑人族群对社会和前景感到空前的担忧。很多黑人团体的首脑都来拜访琼斯,希望她能出面想办法解决这种困境。
最后琼斯想出了一个非常“加勒比式”的点子--举行一次狂欢节,洗掉人们对暴力事件的不快记忆。然而问题来了,这是琼斯在12月想到的主意--可真是一个举行狂欢节的好时间!
最终狂欢节在圣潘克斯市政厅(北伦敦)举行,琼斯邀请到著名歌手、乐手等音乐家,并由BBC做了转播。这次活动,琼斯成功地向世界宣传了加勒比地区的优秀文化,并表达了一个理念——一个民族的艺术是自由的源泉。
此后的几年,琼斯继续组织着室内嘉年华,倡导各种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
1964年琼斯在圣诞前夜去世,仅仅49岁。她的葬礼很隆重,并且尊重她的遗愿,将她的墓穴安置在Highgate墓园、她的偶像卡尔·马克思的左边。
克劳迪娅·琼斯开创的加勒比嘉年华是今天诺丁山狂欢节的基础,而令狂欢节走向街头、演变为一项大型的节日,20世纪中期的嬉皮士文化立了一功。1966年8月,伦敦的嬉皮士在诺丁山地区举行了一场室外联欢。到了1970年,诺丁山狂欢节好似初具规模了;至1975年,狂欢节的规模已经可以称为嘉年华了;从1976年开始,加勒比风味正式确立主宰了狂欢节的旋律。
慢慢,这一活动终于发展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狂欢节,每年的8月底,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都加入到热情洋溢的加勒比移民的狂欢队伍中,一起享受热情、奔放的拉丁文化。
很多朋友在狂欢节上都被“舞者”的狂放所惊到,感受着加勒比人民的“开放”和“不羁”。而由于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差别很大容易心生不解,甚至产生某种鄙视。了解到节日后面的故事后,再次去嘉年华时,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我们今年当然还会继续组织节日期间的英国文化之旅,想了解详细内容的朋友可以发送“狂欢节”给我们的订阅号,谢谢!
我们坚持原创,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总结发布最实用可靠的信息,为你展现一幅真实的英伦欧陆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