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有二心怎么办?这4招,最后一招需要大格局!

【原文1】

《资治通鉴》周纪四 第4卷

周赧王 三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79年)

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

 【译文1】

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挑拨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一口气攻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之所以三年不攻,就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况且齐国多有美 女,他早晚将忘记妻子。希望大王早些防备!”

【解析】

你要记住一句话,这是千古名言,“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

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做出成绩,一定会有人背后弄你,想踩着你上去,这是人性释然。

毕竟资源、权力就这么多,你拿的多了,别人吃什么?古代是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言归正传,为什么这人敢说乐毅有可能要反?

1.实力上

首先,自从五国伐齐以来,乐毅已经连续三年在齐国带兵,燕国是小国,虽然有其他赵、韩、魏、秦帮忙,但是燕国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全力以赴。

所以此时燕国主力基本上都在乐毅手里面。有兵权在手,乐毅就有了实力上造反的资本。

2.控制上

乐毅连战连胜,在燕军中树立了极大的威望。军队这个环境,服从崇拜强者,尤其是对于一个能够带领大家百战百胜的将领,更是能够树立起绝对权威。

开战之前,或许燕国燕王能够通过将领来控制燕军。但是离开本土三年后,在乐毅连战连胜之下,乐毅在军中的权威已经养成,手底下那些将领,或许对燕国依然忠诚,但是同时也对乐毅忠诚。

而且通过作战,乐毅在军中也必然提拔了大量将领、军官,这些人的存在又会帮乐毅强化对燕军的控制。

 3.依靠上

一支军队的命门在什么地方?后勤补给,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只要把军队的后勤补给掐断,这支军队基本上就算废了,想要继续维持只有纵兵劫掠这条路,可以一旦走上这条路,那就更是彻底完蛋。

本来乐毅带的这支燕军后勤由燕国负责,在齐国打了三年,当地齐国人也开始渐渐的和乐毅合作,能够为乐毅提供后勤补给。乐毅完全能够不依靠燕国独立发动作战,维持军队运转。

如果说,以前乐毅还需要燕国,那么现在乐毅已经不需要燕国了。

看不懂?没关系,举个例子。

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总,现在你手下有个分公司在外地。这个分公司,人事独立,下面提拔谁总经理说了算;财务独立,不需要总公司拨款,自己还能盈利不少;业务独立,所有业务都是他们自己开拓而来,没有靠总公司帮助。请问,你放心吗?

再换一个角度,你是一个分公司老总,现在这个公司,人事权、财权、业务和总公司完全独立,你自己说了算,你愿意听总公司的吗?

乐毅所处的环境也是如此,只要他想,立马就可以自立为王。

说乐毅坏话之人,背后的逻辑,燕昭王也明白。但是他只能装着装不知道,现在这个疮疤捅破,燕昭王需要表态。

对于乐毅到底是怎么处置?

【原文2】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其有成功者(报仇),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

【译文2】

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无道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得以残害先王。·····谁能使我成功(报仇),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先生为我大破齐国,平毁齐国宗庙,报却了旧仇,齐国本来就应归乐先生所有,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先生如果能拥有齐国,与燕国成为平等国家,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

燕王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很特别。

前后两段材料,前一段多半是私下对燕昭王进言。但是现在燕昭王却摆酒席,把这个人说的事情公开出来。

如果是之前是在衣服底下捅破疮疤,那么现在燕昭王把衣服都掀开了,不光如此,还叫来一堆人来看。

燕昭王斥责了这个人,声明了乐毅的功劳。并且说明,如果乐毅想拥有齐国,也行。燕国支持他。

这不光是表现对乐毅的信任,而且还更进一步,如果乐毅有想法你就做,燕国不会说话。

如果说,乐毅现在在齐国是有实无名的齐王,那么这一表态,乐毅只要愿意立马就能成为真正的齐王。

不光如此,燕昭王还做了些事情。

【原文3】

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

【译文3】

于是将挑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以王后服饰,赏赐他的儿子以王子服饰,配备君王车驾乘马,及上百辆属车,派宰相侍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

杀掉挑拨之人,这个没什么说。对于这种挑拨离间之人,历史上有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不处理。但是这么做,表示君主心中已经认可了他所说的,已经起了疑心。

第二种,把此人送到被挑拨之人那里,让他来选择怎么处理。这是一种敲打和震慑。

第三种,把这个人杀掉,主要是表示对被挑拨之人的信任,明确自己的态度。

之后,燕王又施恩赏赐乐毅的妻儿,用王族礼仪服侍,送到乐毅军中。

古代为了防止带兵大将造反,通常都会扣押家庭成员作为人质,那么燕昭王这一招就是直接把乐毅的妻儿送过去。

现在乐毅没有命门那些在燕国手上,造反没了后顾之忧。

而燕昭王如此做,就是把对乐毅的信任做到了极致。

说乐毅坏话之人杀了。

乐毅的妻儿老小送到乐毅身边,不以此要挟乐毅。

册封乐毅为齐王,直接让他身份发生变化。

乐毅又是什么反应?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送到嘴边的肉不吃,这是为什么?

燕昭王这一招对于乐毅的确是表面非常好,但是一旦乐毅接受了,乐毅的末日也就要到来了。倒不是说,燕国真会派兵来攻打乐毅。

而是说,乐毅一旦接受,他在齐国树立的形象、人设立马就崩塌。

之前他打齐国说的是除暴政、拯救齐国。可是一旦乐毅接受册封为齐王,那么这一切的一切就是乐毅为了他一己私利,而不是为了道义,他在齐国的根基就彻底动摇。

这就像,你们单位有个同事A,每天下班都花1个小时打扫整个楼层,做的久了,你会觉得这个同事不错,为了单位奉献自己。但是某天,领导突然说,A做的不错,提拔了他享受某某待遇。这个时候你还会觉得他是为了单位奉献吗?你只会觉得他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布局做伏笔。

其次,乐毅是赵国人,在燕国为官,现在要做齐王。要知道中国的地域概念极强,尤其在当时,你让一个外人来做齐国的王。这就像日本人来做美国总统一样。是否合法不说,对他的地域身份就不认同。

人家陈完田氏代齐,也用了200多年,让自己家族在齐国扎根从外来人变成本地人。他乐毅又何德何能,以一个外来人身份成为齐国之王?

最后,乐毅做齐王,是燕王册封的,不是周天子册封(当然周天子也册封不了),其他几个诸侯国同意吗?

在当时,权臣弑君造反,都是扶持王室其他血脉继位,极少敢自己坐上去的。就算是子之之乱,也是让燕王哙禅位。乐毅不是王室,只要他敢做齐王,天下诸侯必定发兵攻打。因为这乱了游戏规则!

所以说,乐毅纵然有心做齐王,但是他真不敢。燕王看似册封他为齐王,但是更是把他架在火上烤。

而最后,这个材料的最后一句,也说明了不少问题。

首先,由是齐人服其义。这算是安抚齐人,让齐人继续认同乐毅,从反面也说明,如果乐毅要做齐王,齐人必反。

其次,诸侯畏其信。这个个人感觉是司马光忽悠皇帝。因为诸侯畏惧,并不会因为信与不信,只会是畏惧其国力强大。

最后,莫敢复有谋者。谋谁?要分2个维度。

其一,谋乐毅,离间乐毅的。因为乐毅是燕国在齐国方面的负责人,燕国为数不多的大将,把乐毅搞走了,燕国、燕国占领的齐国也就差不多废了。

其二,谋齐国,把乐毅搞走,换人之后,必然会改变原有的对齐策略,极有可能会激化燕国和齐国被占领区齐人之间的矛盾,为他国干涉提供借口,当年齐宣王占领燕国后退兵也是因为政策不当,导致诸侯出兵干涉。

【启发】

这段材料,其实能解读出的东西很多,但是比较琐碎。选一个点吧,回到题目。下属有可能有二心,作为领导怎么应对?

1.借嘴敲打

借别人的嘴说出来,用来敲打。比如,我听人说,你最近有在XXXXX。你要主要和同事的关系处理,平时多注意点。一方面即是敲打他,也是爱护他,用别人的名义说出你想说的话,给你自己一道缓冲地带。以此来观察他的反应。

2.安抚拖延

敲打完之后,就要好言安抚。重在情感上的投入,不要用钱企图收买。而是要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比如成为朋友、亲属,用这个关系来拴住他、束缚他。同时这也是给你争取时间布局软着陆。

3.预防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提前做好准备,如果真的有天下属要单干了,他要对策设计预案,把自己的损失减小到最少。上面拖延时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4.送一程

如果下属真要走,真要和你搞竞争你如何是好?(这里说的是,他要跳槽出去单干,来和你竞争)也好办,帮他创业开公司,这样他的公司里面有你的股份,赚钱了你也不亏,还能结善缘留人情。

反倒是,咄咄逼人,不把对方扼杀在摇篮里誓不罢休,这才最危险。

同时这也是一个格局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