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公司要清退35岁以上的员工?汉武帝早就说透了!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9卷 汉纪十一

    汉武帝 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年120)

    【原文】

    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黯曰:“臣虽不能以言屈陛下,而心犹以为非;愿陛下自今改之,无以臣为愚而不知理也。”

    【译文】

    汉武帝延揽士子文人,常常像怕人才不够用;但性情严厉刻薄,尽管是平日所宠信地群臣,或者犯点小错,或者发现有欺瞒行为,立即根据法律将其处死,从不宽恕。

    汲黯劝说道:“陛下求贤十分辛苦,但还未发挥他的才干,就已把他杀了。以有限的士子文人,供应陛下的无限诛杀,我恐怕天下的贤才将要丧尽,陛下和谁一同治理国家呢!”

    汲黯说这番话时非常愤怒,汉武帝笑着解释说:“什么时候也不会没有人才,只怕人不能发现罢了,如果善于发现,何必怕无人!所谓'人才’,就如同有用的器物,有才干而不肯充分施展,与没有才干一样,不杀他还等什么!”

    汲黯道:“我虽无法用言词说服陛下,但心里仍觉得陛下说得不对,希望陛下从今以后能够改正,不要认为我愚昧而不懂道理。”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是关于汉武帝与汲黯对话。

    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汉武帝对于人才的态度。

    从汲黯的话语中不难发现汉武帝对于人才的态度其实有两个极端。

    一方面是求贤若渴,怕的自己人才不够。

    另一方面却又对手底下的臣子(人才上位获得职位后)处理起来又极其严酷。

    汲黯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或者说是在变相劝谏。

    汉武帝也给了相应的回复。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汉武帝这话十分关键,虽然表明了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背后核心却要我们来多多揣摩。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把后面的分析看完,你就会明白汉武帝这个人才观,以及现在绝大多数公司对于员工的态度。

    1.人才无尽

    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

    人才多得很,就是能不能发现的问题,这话说的很对。

    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得荣华富贵,必须要进入到统治阶层,再加上统治阶层的弱民术,会专门开辟多种通道让民众里面的英雄豪杰上来,防止他们搞事情。

    这就造成对于统治阶层而言,人才多过需求,自然不用担心人才不够。

    不过放在现在,人的发展途径多了,职场、创业、体制内等等都是。

    某一个公司你干得不爽你可以跳槽。

    从一个整体行业的角度来看,人才的流动是必然,某个员工走了,你可以有很多渠道找到替代。

    尤其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每年毕业那么多大学生,还怕没人才用?

    只要你把待遇、上升通道给出来,自然有人会上门求效力。

    2.价值为本

    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

    这话其实和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说的:“用人如器”是一个道理。

    什么是器?说白了就是物品。

    而每种物品有他的专属特效和用处,比如夜壶和脸盘都是容器,但是你不会拿来吃饭。

    同样人也是如此,好比卫青霍去病带兵厉害,不可能让他们去搞民政。

    而用人如器,就是根据人才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去定向使用。

    再深化点,什么叫人才?

    在上位者眼中,你有本事、有能力、牛逼得一塌糊涂不叫人才,只有当你能够解决我的问题、给我带来价值的时候你才叫人才。

    比如,我搞服装贸易,来个核物理教授想在我这做事。

    他是牛逼啊,但是他能给我带来什么呢?教我造原子弹?我不想造反啊。

    所以对于这种人,我尊重他,但是不会用他,因为他对于我的利益而言就不是人才。

    但是,从国家层面却又是另外一种逻辑,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自己用了别人就没得用,自己不用给别人用会增强别人的实力。

    3.效用最大

    承接第二点,再引出一些东西。

    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汉武帝这段就显得特别赤裸裸了,有本事不愿给我用,那就是没才,干嘛不杀?

    放在现在杀人是犯法的,但是把人开除却没什么大问题。

    咱们抛开杀气腾腾的那几个字,汉武帝这话其实有三层含义。

    其一,有才不愿用出来,当弃之。

    其二,有才不需要了,当弃之。

    其三,有才达不到要求,当弃之。

    总而言之,都是围绕自己的需求来衡定人才的去留。

    不看你以前做了什么,只看你现在和将来能不能为我做什么,做得到这里就有你的位置,做不到就走人。

    就这么现实。

    而这点,就是一个动态的人才价值提供的衡量。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潜藏的层面,即人才成本和收益综合效用。

    这两点分别是加减法思维和乘除法思维

    按照加减法来算,扣除用你的成本能够得到正向收益,我就用你。

    按照乘除法来,用你得到收益和成本这个比值,要追求最大化。

    但是两个结合起来,这就成了最大程度榨取剩余价值《资本论》中概念。

    用你要带来收益,而且还要把你能带来的收益榨取到最大!

    因此,你把这面这几点结合起来看。

    为什么有些大公司会把35岁的人搞走。

    什么学习能力不行、技术不是最新、身体不再如以前能抗、老油条不好管等等都是扯淡。

    原因就是那些小年轻,能够在未来提供的剩余价值,比这些35岁的更多,就这么简单!

    与其说资本逐利,倒不如说人性逐利,而且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当然还有组织人才梯队培养、防止无人可有被反向牵制、人才选择多样性、用于领导权力稳定,以及等等一些关于人才运用和态度延展开来的话题,这里就不深入了。

    个人觉得,其实把汉武帝这段话多揣摩几遍,然后再结合其他概念,能够衍生出不少的东西。

    这些东西就留给大家思考。

    【启发】

    汉武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除了上面思考出来的东西之外,应该分两层。

    其一,求贤若渴是一码事,表示对人才的尊重,这是态度。这是用于人才吸引的。

    其二,人才来了,终归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既然要用人才,就要获得利益最大化。

    毕竟咱们重视人才,不是把他迎回来放在家里当个爷供起来。

    都是要落到实际,这就要用另外一套思维去衡量人才了。

    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这个问题留给你思考。

    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看你能不能想起来。

    不奢求您的打赏,有个赞就够了!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