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益生元 正确服菌有助养生
“许多人都不知道益生菌是什么,益生元又是什么,常常把二者混淆起来,也常常有人问,益生菌真的有广告上说的那么好吗?真的只要喝酸奶就能补充足够的益生菌吗?”中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开始,比起发达国家晚了许多,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补充益生菌和保持肠道健康对人体健康的积极影响,然而对于益生菌、益生元,却有着诸多迷思。就让专家们来答疑解惑吧!
喝酸奶≠补充益生菌 搭配益生元服用效果更好
说到益生菌,人们并不陌生,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层出不穷,包括蒙牛、伊利、光明在内的各大乳制品企业纷纷开始抢占益生菌酸奶市场,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国庆表示:“酸奶并不能等同益生菌,也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称为益生菌,国际上对益生菌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只有活的、有足够数量并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的微生物菌种才能被称为益生菌。不是所有的酸奶都能改善胃肠道健康,只有被临床研究证实的才能证明其有效性。”也就是说,喝酸奶的行为并不完全等于补充益生菌,只有酸奶中的菌种成功到达并根植于大肠并对宿主产生好的影响才能说补充了益生菌。
酸奶中的细菌从口腔到达大肠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旅程,它必须经受住胃酸与小肠中碱性消化液的“考验”,在消化道中经过的过程会使大多数菌种死亡,到达肠道的寥寥无几,这时候就需要益生元的保驾护航。据介绍,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于益生元并不了解,它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少数种菌落中的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不可被消化的食品成分,通俗地说,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饵食”。大多数益生元属于碳水化合物,其中异麦芽低聚糖和低聚果糖是益生元中的杰出代表。
量子高科首席科学家魏远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益生元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它只会刺激有益菌群的生长,而不是有潜在致病性或腐败活性的有害细菌,这也从侧面促进了人体益生菌的生长,促进肠道健康;其次,益生元有甜味,但是它不会被胃肠道吸收,只会直接到达大肠刺激菌群生长,也就是说,它不会给人体提供额外的能量,也不会进入血液系统对血糖值造成波动影响,适合任何人群服用且几乎没有副作用。因此,如果人们在补充益生菌的时候相应也补充一些益生元,不但不会对肠道产生负面影响,还能让益生元更好地为益生菌'保驾护航’,促进肠道健康。”
喝酸奶当心糖摄入过多,冷藏保存是关键
喝酸奶怎么喝、喝多少才健康是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关心的问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陈运彬表示,对于正常人来说每天摄入5亿个菌较为合适,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GB 19302-2010发酵乳》国家标准,乳酸菌数应≥106个/ml,如果考虑活菌在消化道中的损失,“每天喝1-2小瓶是没有问题的”。但陈运彬同时提醒,由于乳酸菌以碳水化合物为食,生产厂家为了尽可能保证乳酸菌的活性,同时改善风味,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糖。市场上益生菌产品规格大小不同,但如果选择大包装的益生菌产品,很有可能导致糖摄入过多,消费者应当引起重视。
奶业专家王丁棉在会上提醒称,一部分益生菌产品会在包装上写清楚需要在2-7度的温度下冷藏,一部分却只在包装上写冷藏为佳,后者其实是对消费者的欺骗。益生菌只有低温环境中才能最大可能地保持活性,而非在进入人体之前就死亡,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当看清楚包装,在购买以后尽快饮用,如果需要储存,则最好在购买后以最快的速度放入冰箱中保存。
消费者选购酸奶应当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
大多数营养专家认为,购买酸奶时应当首先关注酸奶中含有的蛋白质,尽量选购蛋白质含量高的,一般蛋白质含量为1g/100ml左右的乳酸菌饮料,因其含有的糖分多而蛋白质少被认为营养价值不佳,不予推荐。王丁棉表示:“购买酸奶时,到底选择哪一种酸奶产品,应当根据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以目前我国的乳酸菌产品生产水平,营养价值和活菌量二者不可兼得。”
王丁棉指出,消费者大多会将蛋白质作为购买酸奶的第一参考指标,市场上大多数发酵乳均为保加利亚活杆菌、嗜热链球菌为基本发酵菌种,配合以其他的菌种发酵而成,但事实上,这两种菌种耐酸性较差,在经过胃部时会大量死亡,难以提供给人体需求量的活菌。“如同我们前面讲的,如果消费者是以补充蛋白质为目的,那么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这一类型的发酵乳比较好;但是如果消费者以补充肠道益生菌为目的,那么就可以选择乳酸菌饮料。这一类饮料蛋白质含量低,但使用的菌种较多,活菌数量也更大,更经得起人体消化道的'折腾’。因此说,乳酸菌产品没有一定好的或者不好的,消费者应当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产品。”
但市场上各种益生菌产品层出不穷,使用的菌种也五花八门,对于消费者来说,哪种菌种才是自己适合的,才能达到自己缓解便秘、减肥或美容养颜的目的呢?该怎么选择才好呢?陈运彬表示,不同的人对于菌种的耐受程度不同,适合于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他举例称:“我母亲有习惯性的腹泻,吃了东西就很容易腹泻,为了调节肠道环境,她几乎尝试了市场上的所有产品,终于找到一款对她有用的,其他的产品别人吃了很好,对她却没用。因此我建议消费者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适合的产品,进行为期一周的尝试,如果有效,那就继续吃;如果不行,那就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