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恩高的最后一课
课堂实录
彭志友:《怀古诗赏析》
教学设计
怀古诗赏析
——以《越中览古》等七绝诗为例
恩施高中 彭志友
【课题】:怀古诗赏析 【课型】:新授课
【时间地点】:2016-12-27录播教室
【教具】:多媒体、黑板
【教学对象】:2015级10班
【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赏析诗歌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手法和情感
【教学难点】:七绝诗在写法上的灵活性
【诵读导入】:
教师激情诵读《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怀古词,导入怀古诗,营造诗词学习氛围。
【自主赏析】:《越中览古》(出示PPT)
1.问题设计:这首诗写了哪些画面?用到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2.特别注意: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尊重学生讨论成果,答案不强求一致。
【比较赏析】:三首怀古诗(出示PPT)
1.问题设计:比较三首诗在手法上的相同点和结构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答案预设(出示PPT)
【板书设计】:
越中览古 画面:
手法:
李白 情感:
教学反思
在恩施高中校内,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青年教师赛课,因为明年我就不符合“30岁以下”这个参赛条件了。
人言三十而立,我立得起来吗?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站稳讲台了吗?不得而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台之上,课堂之内,我的道是什么?不得而知。
不过,诸位评委和两位师父对本堂课却表示了肯定。师父黄厚福先生觉得本次课设计新颖,讲得流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师父谭本贡先生也告诉我说,“不要管这个模式,那个模式,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讲。”本堂课确实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讲的。
一是讲出了我的授课理念。我的理念就是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自主思考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的要求,本次课把时间还给学生(一半时间由学生讨论展示,一半时间由教师引导点拨),把方法教给学生(精心设计几个问题,规定讨论范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二是讲出了我的读书心得。桂子山求学期间,导师余祖坤先生曾要求我研读过已故著名女学者沈祖棻先生著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一书,使我在七绝诗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都获益良多。可以说,本次课的设计实际上体现了当年的一些心得。主要用到了两点,第一是比较赏析,第二是分析结构。
比较赏析是《唐人七绝诗浅释》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在课堂上比较三首怀古诗的异同,就是对沈先生学术思路的一个借鉴。记得初赛时,我讲了辛弃疾的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各位专家在评课时虽然以鼓励后学为主,但大都认为一节课只讲一首词显得容量不足,所以我在决赛时充分听取了前辈们的教导,运用比较的方法,一节课讲三首诗,很好地解决了课堂容量问题。
从解剖结构入手来赏析七绝诗也是《唐人七绝诗浅释》的一大特色。七绝诗是最精粹的诗歌体裁之一,因其体制短小,要求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深刻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七绝诗的特点是婉转曲折,而不能平铺直叙。那么,抓住七绝诗的结构,也就抓住了七绝诗的要害。本次课上选择的三首怀古诗在结构上都是不同的,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对怀古诗的几种写法也就有了一定的体会和认识。
当然,比较需要有参照。本次课先从画面、手法、情感等角度重点赏析了《越中览古》这首诗,一共用了24分钟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半。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比较分析,使后面的比较有了基础和参照,所以,课堂的比较赏析进行得非常顺利,展示一个小组就基本解决了所有问题。
其实,本次课虽然是决赛,但我在课题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太多,而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直接上了《越中览古》,实际上也就讲了一堂常规课而已。课前,我也没有动员学生去表演,甚至于在课后还有学生问我,“老师,您今天为什么要在录播教室讲这节课呢?”
即便如此,10班同学的表现仍然十分优秀。他们讨论问题有参与的热情,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回答问题很有条理(比如第一名同学高瑕和最后一名同学江雪回答问题时逻辑都十分清晰),整个课堂气氛既活泼,又严肃,这与怀古诗展现人事变迁的凄凉意境一致,也与作者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概诗情契合。
《将进酒》
2015级10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015级11班
《故都的秋》
2015级10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