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795- 十大元帅中唯独称为“军神”的元帅,竟然是他!

说到刘伯承元帅,那可是大名如雷贯耳,军迷无人不知。刘伯承1892年出生,年纪轻轻便加入军旅,从护国战争到护法战争,从西南内战到响应北伐,从南昌起义到苏区掌军,从万里长征到开辟陕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进军西藏到中印之战,半个世纪时间内南征北战,万里戎马,多谋善断,用兵如神,打出了一代军神的赫赫威名。

年轻时代的刘伯承和后来温厚儒雅的长者形象可不一样,那时候的他是又一个李云龙,经常冲锋陷阵,敢打敢拼,一马当先,是一员虎将,给川军打了不少胜仗。长官为了嘉勉他,特别书面致贺,曰之“千里转战,凌厉无前,乘胜追锋,奏此奇捷,劳苦功高,至堪佩慰”。一次战斗中刘伯承的右眼中弹负伤,找到一家德国医生开的诊所治疗。他先后接受两次眼部手术,身被70余刀,汗如雨下,但面不改色,术后谈笑自如。德国医生惊叹不已,称赞他为“军神”,此名迄之不胫而走。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受中央派遣远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他以36岁“高龄”开始学俄语,奋发苦功,积词成串,日夜汲取,终有所成,为毕生参研和翻译大量外军资料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上映的电影《太行山上》中有一段情节,为防止在电台中被日军侦听,刘伯承、小平同志和左权参谋长用俄语对话,闹得日本人抓耳挠腮。这个情节虽然未必真实,但却是有着历史来源的。像左权就是刘伯承在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同学,小平同志也上过莫斯科中山大学,大家的俄语水平都很不错,在电影中展示一下艺术真实也未可厚非。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在中央苏区参与最高统帅部军机工作。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竭尽心智协助红军总部首长指挥作战,亦有大胜之绩,其功不可没。尽管由于战略方针的错误,红军最后撤出苏区开始长征,但刘伯承曾力谏军事战略的弊端,反被上级撤职下放到基层,也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长征路上,刘伯承获得了独自领军的机会,立即大放异彩。他指挥部队巧渡金沙江,安然过彝境,强夺安顺场,飞兵逼泸定,与林彪红一军团互相配合夹河而上,在千难万险中为中央红军闯关开路,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制造“第二个石达开”的图谋。

抗日战争开始后,刘伯承率领八路军第129师东渡黄河出征山西,连战连捷。七亘村、黄崖底、户封村、神头岭,奇谋妙算,变动不拘,打得日军狼狈不堪,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日本人连遭败绩,甚至在报纸上惊呼:“这场战争是由支那一流的中国人称为神机军师所指挥的”。正是在刘伯承所部的奋力开拓下,著名的太行山根据地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党我军的模范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部队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他和小平同志领导刘邓大军纵横南北,往来如梭,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金鱼、豫北、鲁西南、高山铺,诸役连捷,歼敌上百个团,战绩在全国五大战略区野战军中名列前茅。在举世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行动中,刘邓大军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长驱南下,经过20昼夜艰苦行军作战,冲破了20余万国民党军的重重围追堵截,终于胜利到达大别山。刘邓大军敢于牺牲,敢于吃苦,勇啃骨头,于千难万险中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背上了国民党军33个旅的重重围剿,配合陈粟、陈谢大军南进展开,三军齐下中原,为全国战场转入战略进攻铺平了道路。在淮海战役中,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各部强攻国民党军黄维兵团,以兵力相近火力远逊的虚弱疲惫之师歼击国民党精锐兵团,比斗志,比战术,比技术,比韧劲,反复较量,最后终能克敌,打出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啃的一次硬仗。

全国解放后,刘伯承功成身退,转行军事教学,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放军军事学院(即南京军事学院)。在他的卓越领导下,军事学院白手起家,艰难创业,陆续建立了诸军兵种齐全的指挥院校体系,先后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军官,为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伯承拖着多年征战熬出来的病弱之躯,呕心沥血,宵衣旰食,亲自撰写教材,教授学员,教书育人,其长者之风,名将之范,堪为我军高级将领之表率。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刘伯承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确为实至名归。

令人称道的是,古稀之年的刘帅还以战略小组组长的身份参与指导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战前运筹、战役指挥到战术指导,刘帅都一一过问,详加点拨,留下了“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历史佳话。这次作战以我军完胜印军而告终,刘老元帅为之付出的心血是不能被人忘记的。

刘伯承一生的军事成就是很高的,不但在长期实战中创下了百胜奇谋的佳绩,还先后撰写和翻译了390万字的军事著述,为丰富中华军事武库留下了自己的贡献。刘帅一生,当得下“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崇高赞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