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的另一面

最先知道袁世凯这个名字是从电影《知音》中获得的,虽然袁大总统的镜头不多,但给光头和坐在帝位上颤颤巍巍动作还是让人印象蛮深的,再后来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小说《戊戌喋血记》和历史课本里,留下的印象和评价是:袁世凯是一个出卖六君子和窃取革命果实并妄图称帝的复辟者。我想这印象恐怕会有一定的代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一般情况下的历史人物,往往都会被后人贴上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往往只看到了这个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无法得到一个立体的人。其实对于袁世凯这个人物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他的一个侧面,对于其人却知之甚少。幸而,这本《袁世凯传》为我们提供一个外在的视角,这个视角的好处在于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正史野史要比对着看一样,这个外国人的视角好在一是不同于国人的眼光,二是也可作为一种对过往的补充。

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袁世凯的一生慢慢的展开,无论其少年时期的不学无术,仕途的狡诈狠辣,还是其心机深远,洞见时事都令人有了一种血肉丰满的感觉。在作者看来,袁世凯可以说是一个建树颇丰的人才,在现代的历史上,他是以现代的军队制度训练中国军队的第一人,他是建立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建者,他是努力兴办教育的倡导者,他是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人,他是君主立宪第一人,只有他在清政府大厦将倾的前夕,创造清代历史上身兼职位最多的记录。在这种认识下作者对袁世凯的评价当然是非常之高的。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他用曹操、伊藤博文、卑斯麦、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分别与袁世凯做了比较,充分肯定了袁世凯在改变中国制度过程中所作的贡献,但作者认为作为开创者的袁世凯缺乏识人之能,所有的贡献都被手下的无能奸诈的人弄得面目全非。在我看来,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可能没有听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中国的古话,从袁世凯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以诡诈立足于军界,其所教之人绝非良善之辈。他所创立的各种制度和尝试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但所任用之人无不是贪财聚敛的小人,所以要从袁世凯所处的环境和其成长经历来看,这一切有始无终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我看来,袁世凯的一生更近似不读书的项羽、游手好闲时的刘邦、发迹后的李自成,但缺少了项羽的霸气,刘邦的识人之能和李自成的独挡一面——他的结果到是与李自成相似——在已经取得高位之后,被一时的虚荣而冲昏了头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