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无定法”到“教有定则”——读章熊老师博文随想

从“文无定法”到“教有定则”

——读章熊老师博文随想

章老师说“教无定法,又有规律可循”。谈到作文教学,就要明确“文无定法”。要思考“文”为什么没有“定法”,就有必要考虑一下人、文字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文无定法的第一不确定的因素是人,每个人的对世界(包含生活)的认知程度不同,对文字运用规律的掌握不同,对文字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同,而且一个人在时间作用力下产生的经历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都影响着文章的产生。

第二不确定因素是文字,文字一方面是人所使用的工具,但文字其实也在塑造和束缚着人的思维,同时,文字既是世界的再现媒介,又是表现世界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有损表达形式,文字这些功能和形式是产生诸多记录种类的基础。

第三个不确定因素的是世界,世界只是一个人为的认知概念,而人的认知范围是有限的,文字所能表现的也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一支笔不可能穷尽世界的全部,而只能是有取舍地表达一部分世界,另外因为人的特殊性,又产生了人的精神世界,而由此又产生了文字的虚构世界,虽然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区分,但这只是静态文字的区分,要具体到一个人身上,这些“世界”之间的交互而产生的影响又是错综复杂的。这样一来在,如果想在笔下表现这个综合的世界是极其困难的。

简单地说,文无定法是由于每个人的差异性、对文字运用规律的掌握不同、世界的多样性等原因造成的。但是文无定法只意味着成品的不同,而不意味着成品的过程不具有同一性,从对上述的因素分析上看,文章的形成过程是有相同因素的,任何一篇文章的内容都由作者、文字、世界三个方面组成,而产生的过程无外乎作者通过文字记录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它所体现的是对“时,空,人”统一的记录——使用文字从“时间,空间,人事”任何一个内容上入手,通过在“历时”和“暂时”之间不停切换的形式,对时间,空间,人事进行统一的记录。明确了文章产生过程,作文教学所能做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记录的过程,启发学生加深对自身经历的关注、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和加强对世界的感知程度。而我们作文训练所能教的、所能评判的是基于“作者、文字、世界”三者统一后的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契合度”和“饱满度”。也就是说,在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教师只能根据学生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契合度和饱满度给出具体的意见,而不应该简单用外来标准对其打分。因为一个人所能掌握的契合度和饱满度是逐步提高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不能用终极目标来衡量。

而以往的作文的评判标准,往往是评判者所认同的一些从不同文章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例如“思想深刻”、“情感丰富”、“有文采”等等,这些标准的提炼本身就是不全面的结论,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文章,那么原则与文章之间的不对等就产生了。教学如果长期用这样原则作为指导,学生只能以模仿那些符合原则的文章去应对那些原则,也就没有自己成长的过程,最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甚至有的学生因为长期达不到那些原则的要求而丧失对作文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放弃的现象。

文无定法,教有定则。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出现教学中的错位,在我的一些博文中,我戏称之为“倒插笔”。

至于阅读对作文的影响,一要明确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区别与关联,二要明确“作者、文字、世界”之间的关系,否则,也容易出现“倒插笔”问题。下面简述一下我认为的目前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倒插笔”。

一、阅读教学上的“倒插笔”

低年级阅读教学,不注意修辞、文句的理解,而直奔概括大意。学生对字词文句掌握粗疏,不求甚解。学生在不甚解的情况下,就被要求划分段落大意,那么学生能做的只是碰运气而已,反正没有多少次可碰,而且把老师碰烦了,老师就公布答案了。

高年级阅读教学。重鉴赏,轻理解,生活状态下的阅读被忽略。似乎学生一到高年级自然就成为了鉴赏专家,完全不顾生活的常识。这个常识是,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是文章,面对这些文章,“理解”是第一步,“鉴赏”是第二步,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只谈“如何鉴赏”,很少谈“如何理解”,其实没有了“理解”,“鉴赏”也就无法企及了。还有,对作者介绍过重也不是正常的阅读顺序,关于作者的知识,其实只有在第二步(鉴赏)时,才有可能涉及。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作者的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记这些知识还惟恐不及,哪里有时间谈理解文章!

此外,在阅读教学指导时,我们还要避免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和鉴赏上,要注重作者运思成文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确并吸收这一过程为己用,这样才能对作文有所帮助。

二、作文教学上的“倒插笔”

目前的作文教学,从学习优秀文章入手,不重视人生的表达,以文学的“有意味”的标准要求学生,完全丧失文章发展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发展规律,只是在技巧方法上打转,似乎学生年纪一大,写作能力就会相应而生。每次,作文讲评只是找几篇较好的作文念一念,大家评一评,这种做法虽然也很不错,但不要忘了,前面阅读教学的“倒插笔”造成学生阅读上的断环,能真评出来固然是好的,其实以说不出来“所以然”的居多。

以上看法是否正确,欢迎网友指正。

附记:

由于原始的网站改版或关闭,已经见不到最初始的讨论内容,无缘再次见到章熊先生的博文,只留下这个当时的随感,仅以此怀念去年逝世的章熊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