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有奖征文】阿萨的月亮/粟远和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wLzExLzE3MjAvMjA3NjQ0ODk5XzFfMjAyMDExMTcwODI5NDMzMzc=.jpg)
在这小城居住一晃十多个年头,似乎从没今晚这样专注地看过月亮,是人到中年有了纷杂人世的感怀,亦是临近中秋佳节衍生思乡的情愫?心境如月色,朦朦胧胧,无法得出让自己认可的答案,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月亮渐渐升高,月光洒在窗台上,如覆盖的一层薄纱。如此光景,我倏地想起了老家,想起了用几根杉木搭起平常用来晒稻谷的晒楼;想起了对面山顶上升起的磨盘大的月亮;更让我想起常喜欢在晒楼上坐着小木凳赏月的阿萨。
阿萨对月亮很介意,每月到了中旬那几天,她无论春夏秋冬总喜欢到晒楼去望望,看看天上有没有月亮,她说:“一辈子住在大山里,没月光的晚上四周黑漆漆的,如困在黑屋里,心里闷得慌,月亮一出来,能看到近的房屋和远山的影,心里也会感到敞亮踏实。”这就是阿萨爱看月亮的理由,实在是太简单,像一张洁净的白纸寥寥画上的几笔,无虚假,实实在在透彻明亮。
阿萨离世已有二十多年,她的身影在我记忆里却十分清晰,仿如昨天。有月亮的夜晚,她会端个小板凳来到晒楼上,如是夏夜还会带把蒲葵扇边赏月边摇扇,扇起的风会吹动她一头的银发,在月光下像飘飞的白色花絮。那时,我们姐弟四人爱围着阿萨一道赏月,阿萨也会在赏月时间里教我们许多童谣,如:“月亮光,大亮堂,照得妹妹洗衣裳,衣裳洗得干干净,给哥穿上去学堂”。“ 排排坐,吃果果,果果香,要瓜秧,秧要好,像宝宝,宝要耐烦带,才会长得快,快快长大了,帮爹帮娘割牛草。”等等,只是年代已久,大多忆不起来。阿萨教的童谣,总是渗透为人处世之道,且充满浓郁的乡土味,朗朗上口。那时,阿萨说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在静静的月夜里,伴着乡野虫啾鸟鸣,我们和阿萨一起在童谣声中送走一个个山村寂寥之夜,也在阿萨童谣里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孩童天真,无论阿萨说什么我们都相信。她说月亮会生气,也会伤心,一生气就连续好些天躲在山背不肯出来,我们信以为真,只要没见月亮出来,我们心里就会想到这月亮生气了 。然后就去问阿萨;“月亮什么时候才会出来呀?”阿萨会对着我们姐弟说:“月亮这几天确实生气了。我问你们姐弟,谁最近做了坏事?一定要说实话,我才有办法让月亮出来,要不你们再也别想看月亮了。”这时,姐弟四人当中总会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最近或是摘了别人家的一个黄瓜,或是弄湿了寨里谁家小朋友的衣服等“坏事”。低头认错间,阿萨会抚摸我们的头,用温和的口气告诉我们;“实话说出来这就对了,等哪天我带你们去做一件事,待求得月亮的原谅后,月亮就会出来的”。于是,我们就怀着忐忑的心在等待。阿萨往往会在初十到十六这些天选一个晴好的日子,带着我们去填路上的小坑,或是铲除小路两旁的杂草。当做完这一切,阿萨便会告诉我们;“今晚可以到晒楼上等看月亮了。”很多次正值晚饭时,那月亮果然从山那边悄悄地爬了上来,感觉很是奇妙。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原本就是自然现象,只不过被阿萨巧妙利用,月亮竟成为阿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特殊道具。
阿萨爱赏月,她把月当作神灵,因此心里对月亮十分敬仰。每年中秋节的晚上,临吃月饼前,阿萨总要带着我们来到晒楼举行一个简单的祭月仪式。一条木凳就是临时祭坛,祭坛上是竹编的圆形簸箕,簸箕内摆放切为若干小块的麻饼,一杯冒着热气的罐煮藤茶,在夜风里四溢清香,阿萨面对月亮,虔诚地站在祭坛前合掌祈祷。她告诉我们要等月亮尝了月饼后,我们才能吃。每当这时,我们只有静静等候,眼盯着月饼强咽口水。而每年的中秋,我们听得最多的则是阿萨对我们述说关于后羿与嫦娥的故事,故事凄美感人,代代相传,阿萨说每年中秋的祭月也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月亮慢慢上爬,月光也愈加明亮,远山近景都是那么宁静祥和。若是阿萨还在,看到今晚这轮如少女脸庞的月亮,不知该多喜欢。在我记忆中,月亮就是阿萨挂在心头的一盏灯,她用这盏灯关照我们,照亮儿孙人生的旅程。阿卜那时是大队干部,大小是个村官,阿萨时常对阿卜说:“做人一定要正直,办事一定要公正.,你是大队干部,更不能有半点私心”。有一年发放救济物资,花名册上清清楚楚记录已全部发放到位,但到最后却还剩下一件棉衣,阿卜没多想就带回了家,当阿萨知道这件棉衣的来源后,硬是要阿卜把棉衣拿回去送给了困难的人家。阿萨的公私分明,正直无私处处感化着家庭每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阿卜也秉承了阿萨正直无私的品行,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给予的家教更加严厉。至今,我非常感激阿萨阿卜,他们的严厉俨然是我一路走来的基石。阿萨,一位饱受艰辛的大山里的女人,心里闪着明月的光辉,兜着月色的柔情。
阿萨心地善良,乐助好施。那时每年因受灾而乞讨的特别多。自家虽然贫困,但遇到灾民上门求助,哪怕就是一小盅米,阿萨都会倾力相助,记得那几年,有位患眼疾的老妇常在寨里串户乞讨,每次阿萨都不会让她落空,久了,阿萨竟然与那乞讨的妇人成了熟人。冬天临近,阿萨惦记起那老妇的冷暖,便翻出件旧的棉衣送她御寒。阿萨的善心让那乞讨的妇人感激不尽,四处游说阿萨的好,说阿萨这样的好人一定会有好报。
时隔多年,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对阿萨的言行更是敬重。阿萨的仁慈与朴质从小目染,直到现在姐弟们聚在一起闲聊时还常念起阿萨的品行。“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古人写月亮,多表现其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就是大诗人李白也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阿萨一生朴素宽厚,仁慈友善,处处闪耀着明月一样的清辉,纵然不与明月相提并论,但阿萨的人格品质总与月亮有着些许关联。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轮明月从古到今曾引发多少人的感怀,而老家那挂在山梁上清新皎洁的月亮却让阿萨惦记一生。那年九月,阿萨病了,虚弱的身子只能用流食维持。从阿萨生病卧床,天总是阴沉沉的,无论月初月末,还是该月圆的那几天,始终未见月亮的面容。
有天晚上外面有人在焚烧草灰,忽明忽暗的光从外面映到窗棂上,依稀看到些外面的景物,冥冥之中,阿萨用微弱的声音问道:“今晚是不是有月亮?”我回答阿萨:“不是的,那是别人在烧灰的亮光”,“哦,这辈子我恐怕是再也见不着月亮咯。”阿萨淡淡地自言自语。我鼻子一酸,忙走出室外。
“月亮也会生气,也会伤心”,这是阿萨曾告诉我们的话。此时,我想月亮决然是为阿萨的重病而伤心至极,或许,月亮正躲在山那边为阿萨悄悄流着伤心的泪。那一刻,我萌生了去做一件事的念想,哪怕毫无意义,但不去做总感觉心里不踏实。那天下午,我独自沿寨子里的路用心清理路旁的杂草直到傍晚时分。到了晚上,天空骤然没了乌云,久未谋面的月亮终于出来了,它依旧慢慢地往上爬,依然是那副光洁的脸盘。可是,阿萨已处于半昏迷状态,静静地躺在床上。窗棂上慢慢地透进了月光,悄无声息地洒到阿萨的床前。忽然,阿萨的眼睑轻轻地动了一下,随即慢慢地睁开了双眼,目光紧盯窗外的月光,脸上似乎闪过一丝浅浅的笑意。
午夜时分,宽厚仁慈的阿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她把那晚的月亮装在了心里,留在了灵魂最深处。我相信,在阿萨通往天堂的路上会一路有明月相伴,天堂的路一定会洒满月光。
夜渐渐深了,远处的山影也变得愈发凝重。举目与明月对视,我再次看到了二十多年前阿萨慈祥的笑容,看到了挂在阿萨心中那轮月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融融的月光下,我把盈满思念的心花,撒上深夜浩瀚的星空里。
注:阿萨,侗语,即祖母;
阿卜,侗语,即父亲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 者 简 介
粟远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局工程师。现为湖南省怀化市作协会员,曾在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散文,其作品《夜游古城》、《月光下,情思在侗寨里流淌》、《老屋》分别在全国征文赛事中获奖。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行参菩提·“那年中秋”散文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