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没有秦朝的军功制,士兵却能强悍横扫匈奴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西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每个成年人到了十五岁的法定年龄,按国家规定都要服一定的福役,一名叫李秋的农民子弟刚好年满十五岁,不过他还不用服役,因为汉代规定士卒的身高标准不能低于六尺二寸(1.55米),他还没长到这个高度,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经超过六尺二寸,由族长率领他和同村的其他子弟到乡里报到,经过体力技艺和精神状态选取后,他成为西汉军队最基础的士兵,地方正卒,他还因身材体高大,被选作弓兵,同村的其他子弟比较矮小的成为矛兵,这群新兵在郡尉的统领下开始进行军事训练,学习武艺技巧和阵法
转眼到秋季,郡太守按例举行都试检阅正卒们的训练成绩,西汉很重视军队的校阅和训练。校阅一般都是在八月份举行,长安城和汉朝下属的郡县都要举行校阅,又叫“都试”,“都试”是很严肃的国家大事,当役的所有正卒都进行军阵和骑射演习,有条件的郡县还要举行狩猎行动,以检察士卒的训练水平,然后通过按考试成绩评定优劣划分军兵等级,上等叫“最”,下等叫“殿”,《汉书》记载这种“都试”场面是非常壮观的,一般都有上万骑兵参与,李秋身强力壮,反应灵敏,能在乘马急驰中张弓射箭,前后左右都能进退自如,被评为上等,而那些技术不娴熟或弱怯的正卒则被派去做后勤工作
在本郡当正卒一年后,“课殿最”中的优秀者第二年就会被送至都城,李秋来到了长安城,成为精锐的京兵的一员,西汉的京兵按职责不同分为四部分,最重要的是南军,南军又称卫卒,卫卒从都兵中的优秀者精选出来的锐士,只有一万人,卫卒负责守卫未央宫的各个宫殿,因为未央宫在长安城南边,所以叫南军,南军最高长官是卫尉,办公地点在皇宫内,卫士们沿着宫墙扎营,另一支叫北军,士兵也从郡兵中选调,驻在长安城内北部,平时负责长安城里的治安巡逻,有战事就以一部或全部出征,最高长官是中尉,不过各诸侯王国的正卒,不能任卫士,只能在边防军服役,以防止诸侯在禁卫军中安插亲信,对朝廷不利。
作为卫卒一年后,按照一年一换的规定,李秋还须去边郡酒泉做一年成卒,在酒泉李秋每日工作情况,都由上级详细地记录,执勤、劳动、训练中表现很好的李秋经常被奖给“劳日”,考核射术成绩超过合格标准也会赐“劳”十五日,这个赐“劳”其实就是积分,每年统计一次,积分越高赏钱越多,这种军功与平时表现并重的制度,较秦代仅凭军功赐更为全面。这是西汉在秦代赐爵制度基础上的一个发展,服役三年后李秋回到了家乡继续做农民,不过他还要为郡县服役,每年一个月,这种叫更役,更役的范围很广,如造宫室、建陵基、筑长城、缮营垒、起亭障、作烽台、开驰道、修堤、治河、转输、漕运等,由于经常作战,给前线运送粮草的转输、漕运劳役,最为困苦,往往超出应服役的日数,
汉武帝常年对匈奴发起进攻,伤亡巨大,有时征不了多少兵,兵源缺乏就开始使用募兵的办法补征兵的不足,募兵对象可以是匈奴、南越、西域、高句丽、夫余族人,也可以是有罪者、亡命者、赘婿、贾人,和征兵不同,募兵对士兵的要的要求很高,没一定武艺和体力,未经训练或技术不娴熟的人可进不来,为了不用服更役,有丰富从军经历的李秋再次应募,加入李广精选五千锐士“勇敢”军,这支部队全由矫捷、机警、强健的青年剑客组成,天汉四年(公元前94年),已是都尉的李秋跟随李广远出到朔方匈奴,配合大部队奋战匈奴获赐大爵,
获赐大爵的李秋再回到长安,成为缇骑屯骑校尉,缇骑是执金吾的亲兵,是一只全由骑兵组成的快速部队,职权范围由长安城内至京畿,执金吾下设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騎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赏校尉、三辅都尉,负责皇宫中各殿内的护卫、陪同皇帝出巡,人数不定,最高长官为郎中令,武帝时改名为光禄勋。武帝时增设羽林孤儿,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期门(后改名虎郎)、等缇骑。缇骑郎卫郎官分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外郎,通常选自孔武有力的良家子弟和功臣、勋贵之后,是对皇帝无限忠诚的死士,做为屯骑校尉的李秋己是汉军的精英份子了
以这位李秋做引子,可以看出汉朝的一名少年农民到精英军官所需的历程,虽然汉朝没有秦朝的那种奖田锡宅的军功制,但在训练和制度却优于秦朝,使士兵虽无奖田锡宅,但也能以军功封侯,如赵信、赵安稽、复陆友、伊郎轩、成娩等外族奴兵都能因军功封侯,一但封侯,待遇优厚,良好的训练加上封侯的念想就是汉朝士兵能强悍横扫匈奴的原因之一,
本文参考资料:《汉旧仪》《汉书·谷永传》《汉仪注》《汉官仪》《汉书·韩延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