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斯杰:得坪村脱贫手记(组诗)

得坪村脱贫手记(组诗)

孙斯杰(贵州)

>>>>

走出贫困

走不出贫困的村庄

八九十年代的得坪

每年总有四五个年轻力壮的年轻人

在冬腊月最受欢迎

哪怕风雪交加

哪怕寒风刺骨

因为他们有世上最廉价的劳动力

稍微有钱的人家

不愿意干最脏的、最丑的活

只要花上几个子

就能雇到全村最好的劳力

羊圈的粪最臭

猪圈的粪最稀

牛圈的粪最多

……

只要他们背上箩筐

拿起打杵

就能将一圈的粪草背出来

哪怕箩筐装的太满,起身时洒在头顶

哪怕箩筐粪草里牲口的尿液流进了背心

哪怕顶着呼啸的大雪,寒冷的东风

……

哪怕傍晚十分的饭桌上

随时都有主人家一脸的不屑和嫌弃……

也许一天的辛苦换不来一斤大米

后来啊

低保的风吹来了

精准扶贫的风也出来了

凭借苦力还换不来尊严的日子也被吹跑了

他们拿起箩筐拒绝了施舍搬的劳作

他们拿回来了被尊重的岁月

他们只背自家圈里的粪了

剩余的时间

他们追逐着嘻戏的孩子

他们合计着该挣的钱和不该挣的钱

富人都说:穷人越来越懒了

可只有蓝天知道

祖国的儿女无论身在何方

长在何地

他们都是一样的

>>>>

青山绿水

八十年代的大山

八十年代的陡坡

父亲带着儿女开垦了满山的荒地

种上了年底的口粮

有洋芋、包谷、红豆……

可是一块地只能一个人劳作

二尺宽的土地太过寂寞

一不留神便能将你摔下六尺高的坎子

直至摔碎这大山腹中孩子的梦想

直至扎根脚下的黄土

从此,破灭,或者灭亡……

后来啊,春风来了

九年义务教育也来了

扶贫的牛羊牵来了

扶贫的拖拉机进来了

……

最后退耕还林也来了

大山的子民笑了

圈里的黄牛也笑了

大片大片陡峭的土地有的种上了核桃

有的种了苹果、或者松果了

成片的平整土地

不是火红的辣椒、就是绿油油的魔芋了

……

劳累的农民发现

走出大山的孩子在作文中是这样写到:

我拾起了大山中摔碎的梦

我也惊奇的发现,青山的旁边还有清泉

>>>>

水泥路

很多年前,在外读初中的孩子回家

只能沿着河沟摸黑回家

穿着破洞的布鞋丈量着

一条路的长度

后来啊

村里逐渐有了摩托车

摩托车可以滑过湿滑的水沟

可以越过坑坑洼洼的泥塘

更能穿过颠簸的石头路

那轰隆隆的声音好像要穿透未来

摩托车,载回了街上的大米

载回了外面的世界才能买到的新鲜玩意

载回了求学归来的孩子

载回了游子疲惫的灵魂

可是……

载不回漂亮的媳妇

如今,稳健的路基、宽敞的水泥路面

还有互不干扰的小溪

仿若一幅全新的画卷

两个轮子的摩托车

换成了四个轮子

载着的一车的笑声

当然,还有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大道坦途

家连接着家的路

家连接着国的路

更连接着心与心的路

还有通往大山外以外更大的世界

>>>>

教育撑起的蓝天

一个相对独立的村庄

一所七十年代便有的学校

像极了村里的民房

两间石砌青瓦房

十多个学生、一位老师、一片青天

便是一辈子

上学了

站在高山的脊梁上也能听到

朗朗书声

猫在玉米地里也能听到操场上

孩子的嬉戏打闹声

放牲口的路上总能瞧见

用树枝树叶当作扫把的岁月

……

放学了

你还能看见村里饥饿的炊烟

八十年代过去了

孩子、老师、学校、炊烟..……

也都过去了

他们都艰辛地走出了大山

他们都在寻求属于灵魂的归属

……

二十一世纪来了

改革的春风也吹进来了

新学校也来了

有了大门、有了厕所、有了拖把

有了地板砖……

重要的是有了食堂、可以放心吃饭的食堂

当然,还有三层贴好白色瓷砖的教学楼

楼前还有耀眼的五星红旗

老师来了

孩子也来了

村里的孩子可以安心的读书了

除了能读小学

还能读上几代人都没有读过的幼儿园了

孩子笑了、家长也笑了……

终于又看到了久违的炊烟

就像看到了祖国的新蓝图

>>>>

别了,大山

有限的劳动力

限制了大山人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村里的几个光棍汉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上有老下无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甩开膀子才能换得暂时的温饱

养鸡要钱买,养猪要粮拖

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无奈

屋漏偏逢连夜雨

修理破损的房租也要开销

这就是大山脚下的悲哀吧

……

伴着国家的精准扶贫

伴着国家的异地扶贫搬迁

从来不敢奢求的商品房到手了

更重要的是房子就在从来到过的县城边上

可以看看神话般的草海了

还可以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养活自己的梦想

感觉像梦,一个真实而幸福的梦

挥手告别,这生活了半生的大山

回首往昔,才发现,脚下永远踩着那片殷实的黄土地

别了,熟悉的面孔,一地的金光,满山的味道

别了,大山

别了,贫穷

>>>>

作者简介

孙斯杰,笔名:得坪紫梦,威宁县第九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贵州威宁得坪村人。文章散见《威宁日报》《威宁教育》《齐鲁诗歌》等。

乌蒙见证

微刊编委

主      编 :郭思思 

执行主编 :郭   翰 

责任编辑 :管庆江 

投稿邮箱 :gzwmjz2020@163.com

(0)

相关推荐

  • 【辽宁·阜新】孙继平丨秋的韵味(组诗)

    秋的韵味(组诗)   作者/孙继平     秋叶   一片秋叶 一片情往 思念,再把 叶的时光镀黄 于是,载着风儿 载着岁月 划破云雾 将梦融入厚土 融入爱的胸膛 再把春潮孕育 掀起层层绿浪 花海沁香 ...

  • 【辽宁·阜新】孙继平丨创卫留下的身影(组诗)

    创卫留下的身影(组诗)   作者/孙继平     保洁员   楼上楼下,脚印 叠起一首创卫的诗 条帚,是支手握的笔 汗滴,是谱写的一支曲 爱心,抚去"股癣病" 微笑,隐去污烟和瘴气 ...

  • 孙粒粒:打探(组诗)

    打  探 (组诗) 孙粒粒 悬崖勒马亦或回头是岸 止于此时此刻 我有听见风 在长叹 秋天的金色 放弃了有关来生的约定 一时一程的风景 只有天空准确无误地牢记着 我不再打探你的消息 就像冬天永远不会询问 ...

  • 【辽宁·阜新】孙继平丨秋天里有我的留言(组诗)

      秋天里有我的留言(组诗)   作者/孙继平     心灵与肮脏的碰撞   你说,你欢喜文学 心,犹如天的高远 大海一样的宽广 可容纳所有的诗文和佳话 可你,为何拉黑了我 是掩耳盗铃 还是遮掩自己的 ...

  • 这一次出差,让我永生难忘

    Å团中央宣传部<青年的力量>系列视频.主讲: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干部  吴永卓 我是一个"90后",都说我们爷爷那辈是苦难的一代,我们的爸爸那辈是奋斗 ...

  • 【辽宁·阜新】孙继平丨追梦路上 ——养牛大户李万权脱贫写真

    追梦路上 --养牛大户李万权脱贫写真   作者/孙继平     这是,一个 土生土长的汉子 面对十有九旱的乡山 他苦苦的祈福 渴望能有一天 绿潮掀涌五谷飘香 过上富裕的日子 也让咱今生风光风光 可一没 ...

  • 【图说扶贫故事--淅川脱贫档案14】银杏树沟的脱贫之路

    本文节选自<石榴红了-淅川脱贫档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耿亚伟.王洪连 文/田野.耿亚伟.今天以文字为主,详细图说故事,请关注明天公众号. 2018年8月10日.银杏树沟村就像一 ...

  • 【脱贫攻坚】我和通坪村的约会 ‖ 张梅

    我和通坪村的约会 张 梅 初识通坪,是通过单位驻通坪村第一书记军哥微信朋友圈,有山有水有翠绿,让我们几个经常伏案工作的人好生羡慕.周末,"邓书记"从通坪回来了,我们说说笑笑,&qu ...

  • 用心织绘锦绣高原—借贷宝定点帮扶尤斯村脱贫历程小记

    "扎西得嘞,感谢你们为尤斯村民带来幸福安康!"炉霍县斯木镇尤斯村书记对借贷宝董事长助理卢忠志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感谢. 2月25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 ...

  •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 ...

  • 木门月▷靛坪村的酒 香

    老远就闻见了酒香. 大雪之后,路面刚刚消融,我和之行驱车来到一个叫靛坪的村庄.一进村,就闻见一股浓郁的酒香.中午时刻,我俩吃了好多腊肉韭菜包子,肚皮有点涨,闻见酒香,就非常想喝酒了. 一下车来,只见十 ...

  •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陈增益、孙渝杰、颜晨星、林可欣 、周甜雨冰心文学大赛获奖作品!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ID:fuyangyudafu 关注 北京总决赛通知及文学院暑假活动 冰心文学大赛北京总决赛报名参赛的通知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暑假西安.北京.上海走读活动线路详情! (点击标题即可打开 ...

  • 走读龙门|| 实验小学鹳山校区五(6)班孙渝杰《古·龙门·行》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穿越千年-走读龙门""习作 古·龙门·行 古·龙门·行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五(6)班 曾记得,东汉名士严子陵在龙门游玩时,留下了"此处山清水秀, ...

  • 《闻㘭上村脱贫喜赋》外两组,作者/龚正仁,赏析/高凤金

    荐赏 龚正仁 佳作 作者简介 龚正仁,1942年生,大学毕业.原籍麻城,现居阳新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市县学会会员.曾在三级学会任一定职务.已出版诗词专著三部. 闻㘭上村脱贫喜赋 文/龚正仁 昔日贫 ...

  • 塔前大坪村的念弥陀盛会(批量图片)

    塔前大坪村的念弥陀盛会(批量图片)

  • 【稻坪村赋】

    稻坪村位于徽县嘉陵镇东北部,距镇政府22公里,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19户413人.该村于2013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命名为"全国第四批传统古村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