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起源(二) 范姓由来
范姓起源(二)
范姓由来
范,《说文解字》中曰:“范,艸也,从艸氾聲。”范,本义为一种草,“范草”具体指什么草已经难以考证。而对于产范草的地方,便将“范”字用作其地名,周边的河流也名曰“范水”(一作“氾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范草之地逐步扩展,该地因出产范草、南临范水,故而得名“范邑”。到了春秋时期,范邑(今河南范县)已发展成为晋国的重要城邑。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范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迁之杜邑(陕西西安东南),时称杜伯。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晋国大臣士会因平定了周王室内乱,战功卓著,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周定王赐以诸侯之礼,先封与随(今山西介休),称随会;后来又封与范邑(今河南范县),以封地为氏,赐姓范,是为范氏之源。
士会去世后,追谥“武子”,故在《春秋》史书中称他为随季、随会、随武子,又称范会、范武子。士会的子孙后裔遂以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范”为姓,称范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范氏正宗。范氏尊士会为范氏的得姓始祖。
范氏比许多其他姓氏独特的地方,就是对于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范氏,出自祁姓,以邑为氏。“范”姓从地名演进而来,应是确信无疑的。
还有另一个源流:楚国也有范氏,出自芈姓。楚国有范地,以地为姓。据分析,楚国范地大概位于今河南淅川与邓州之间。此芈姓范氏早于祁姓范氏,芈姓范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年。
《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楚灵王时,大夫芋尹官申无宇,也称范无宇。
河南项城西有范亭集,春秋时处在蒋国的北面、沈国的西南。楚穆王北进灭蒋、沈等国时,曾驻留过此地。
《左传·文公九年》记载:
范山言于楚子曰:「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楚子师于狼渊以伐郑。囚公子坚、公子尨及乐耳。郑及楚平。公子遂会晋赵盾、宋华耦、卫孔达、许大夫救郑,不及楚师。卿不书,缓也,以惩不恪。
【译注】范山对楚穆王说:“晋国国君年少,心意不在于称霸诸侯,北方是可以打主意的。”楚王在狼渊出兵来攻打郑国。囚禁了公子坚、公子尨和乐耳。郑国和楚国讲和。公子遂会合晋国赵盾、宋国华耦、卫国孔达、许国大夫,救援郑国,没有碰上楚军。《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名字,由于他们出兵迟缓,以此惩戒他们的办事不严肃认真。
【附注】
1、範、笵、范
(1)“範”,《说文》曰:範軷也。解释为:“出,將有事於道,必先告其神,立壇四通,樹茅以依神,爲軷。旣祭軷,轢於牲而行,爲範軷。”意思是指:古代车驾出行前的祭祀路神的活动。其专职人称为“範师”,后来有以这个职业为姓,但範姓人极为罕见。漢有範依,宋有範昱。
(2)“笵”,古代竹器制成的模具。古代以土为型,以铜为镕,以木为模,以竹为笵。因为各种模子的材料不同,而“笵”是竹模子。古代制钱,凸模叫模,凹模叫笵。后引申出模笵、规笵、示笵等含义。后来也有以此为姓的,但也很罕见。因为“範”和“笵”都与竹有关,这两个字在古代就经常混用(通用、通假)。
(3)“范”,本义为一种草。后演化为地名,在今河南省境内。
古代以地名为姓氏很普遍。范姓人比範姓、笵姓人多得多。汉字简化后,这三个字统一为“范”。但作为姓氏,这三个字是不能混用的,更不能将“范”写成“範”或“笵”。
2、氾、汜
氾、汜二字因形近,古书多混用。
(1)“氾”,有两个读音,fán (凡)和 fàn(泛)。是形声字,氵为形,㔾(hàn)为声。
读 fàn 时多用作动词,同“泛”。《尔雅·释水》曰:“水决复入为氾”。即从主流分出后,又流回主流的河水,称为氾。
读 fán 时是地名,也用做姓氏,西汉时期有农学家氾水人氾胜之,晋有氾毓。
作地名时,氾,古地名,在春秋郑邑;南氾,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东氾,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古氾水,故道在今河南襄城县南。
(2)“汜”,水名,源出河南省荥阳市万山,在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注入黄河。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东行后)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楚汉战争中,项羽东行讨彭越后,大司马曹咎开始还能遵守项羽的战略部署,坚守不出。后来却经不住汉军的激将法,愤而率兵出击,招致将士困于氾水河中,而全军覆灭。汜水则成为这决定成败一战的发生地。
汜水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成皋县置,因汜水河由巩义东南北流经此地注入黄河,故名。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
(3)氾水,古代济水支流之一,流经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曹县北(邻近河南范县),汇入古菏泽,是一条比较古老的河道。
氾水在文献中多有记载。《水经注》:氾水西分济渎,东北经济阴郡南,……氾水又东,合于菏渎。昔汉高祖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氾水之阳……(因刘邦即皇帝位于氾水之阳,使该水名垂后世)。
东汉时期王景治河时,将氾水之道变为南济水之道,氾水之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