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阅千年|洛阳,我该怎么称呼你?
LUO YANG
洛阳作为行政区划治所的称谓
在汉魏洛阳故城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建城史上,因朝代更迭,洛阳的行政建制、区划发生变化,其称谓亦随之改变。
★ 行政区划治所 ★
三川郡
“三川”在西周时期是指关中地区的泾水、渭水、洛水,到东周时期则是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流所流经的地域。三川郡最初由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宣惠王(前332~前312)所置,但不含东、西周国领地。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王城),寄居西周国的周天子赧王卒,周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巩)。同年,攻韩取成皋、荥阳,将两周领地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及韩国之成皋、荥阳并入秦置三川郡,郡治洛阳,后迁荥阳。
三川郡示意图(来源网络)
★ 行政区划治所★
洛阳县、京县
公元前205年,楚汉争霸,刘邦提师收洛阳,更秦之三川郡为河南郡,领二十二县,郡治洛阳,并于东周王城地区置河南县。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初都洛阳,旋迁长安,于洛阳城置洛阳县,属河南郡,以司隶校尉统之。东汉时改“郡”为“尹”,领河南、洛阳二县。
北魏灭亡后,东魏迁邺,将洛阳宫殿拆迁至邺,洛阳县治迁入洛阳故都西北隅之金墉城。直到隋朝,隋炀帝易地新建东都洛阳城,洛阳县治遂迁入洛阳新城德茂里。此前,洛阳故城均为历朝洛阳县治所。
唐初,东都洛阳城受战乱破坏严重,尚未修缮,河南、洛阳二县权治大理寺,后徙治金墉城,至贞观六年(632)移治东都内毓德坊。由于洛阳县治在京城内,故又称洛阳县为京县。因地位特殊,县令品秩亦高于一般县。
北魏洛阳宫城复原鸟瞰图
★ 行政区划治所★
宜阳县、中市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王莽当政,厉行改制,百官、宫室、郡县尽易其名,改洛阳县为宜阳县,并欲仿周制,实行一国二都,于洛阳置新室东都,常(长)安为新室西都。为加强贸易管理,王莽又于长安及五都,即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立五均官,以洛阳为中市,其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称之,更市长为五均司市称师。
★ 行政区划治所★
司州、荆州
曹魏黄初二年(221),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于洛阳另置司州,领河南尹,并河南县入洛阳县。西晋承袭曹魏旧制,另置河南郡,司隶校尉、郡守(称“尹”)都在洛阳都城内。永嘉五年(311),匈奴贵族刘聪占据洛阳,改司州为荆州。
★ 行政区划治所★
洛州、豫州
太宁三年(325),后赵主羯族石勒攻取洛阳,改荆州为洛州,行司州职。
公元369年,前秦氐族符坚攻占洛阳,改洛州为豫州,领洛阳、河南二县。
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洛阳置洛州。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洛州为司州,领河南郡,置尹。
天平元年(534),东魏迁邺(今河南安阳),复司州为洛州,置洛阳郡,属洛州,领县二:洛阳、缑氏,治所洛阳。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于洛阳城内设洛州,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改洛州为豫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定洛阳王世充后,于汉魏旧京之金墉城置洛州,领九县。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
★ 其他称谓 ★
中国、土中、嵩洛、
河洛、伊洛、周南等
在一些史料记载及文学作品的艺术创作中,还产生许多别名用于指代洛阳城。如:中国、土中、嵩洛、河洛、伊洛、周南等。
历史上,洛阳所处地理位置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西周一些文献及铭文中所说的“中国”“土中”便是指洛阳。如《何尊》铭文云“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逸周书·作洛》中说“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以为天下之大凑”。
因洛阳地处嵩山东北、洛河、伊河之阳、黄河中游,故一些文学作品便以“嵩洛” “河洛”“伊洛”指代洛阳城。如在北魏杨衒之撰著的《洛阳伽蓝记》中,就有“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我魏膺籙受图,定鼎嵩洛”的描述。《元鸾墓志》“高祖定鼎伊洛,河内典守”,班固《二都赋·西都赋》中“盖闻皇汉之际初经营也,尝试有意乎都河洛矣”。南朝梁袁昂在为梁武帝萧衍所撰书评《古今书评》中亦有“王子敬如河洛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忍”。严格地说,中国、土中突出的是“天下之中”的思想理念,嵩洛、河洛则是以山川河流为地理坐标,两者更多的是以地理区域概念为指向,亦可认为是指代当时的都城。
“周南”称谓最早见于《诗经》首篇《国风·周南》,《史记·史太公自序》说:“史太公留滞周南。”周南所指何地?《水经注·洛水》引西晋摯仲洽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诗地理考校注》引朱熹著《诗经集传》则说:“周,国名。南,南方诸侯之国也。”三国魏张晏曰:“洛阳而谓周南者,自陕以东皆周南之地。”说法不一。西周初期,周公与召公分陕(今河南陕州)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辖制东方诸侯,其地域包括洛阳以南,直至江汉一带。学者多认为周南用于泛指陕县以东周公所辖之地,确指洛阳则使用较少。因周公治所洛阳,故以周南指代洛阳亦无不可。
何尊
何尊内部的铭文
铭文上的中国二字
★ 其他称谓 ★
李密城
隋朝末年,群雄争起,逐鹿中原。其中,瓦岗军在首领李密将军率领下,占据汉魏洛阳故城西北隅保存尚好的金墉城,与固守东都洛阳(隋唐洛阳城)的隋军大战数年,终未能攻克洛阳城。因李密作为隋末唐初时期的著名将领,曾是首义起事的瓦岗军首领,战功卓著,名满天下。人们在传颂李密的功绩时,便把他当时驻守的金墉城称之谓“李密城”,后推而广之,将汉魏洛阳故城统称为“李密城”。时至今日,当地百姓仍将汉魏洛阳故城称为“李密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的地形图上,对汉魏洛阳城内城墙图标的注记仍是“李密城”。
宫城区遗址鸟瞰图
汉魏洛阳故城,自公元前11世纪周公营建洛邑始,至公元7世纪初唐时洛阳县治迁出金墉城止,作为城的延续使用长达1600余年,而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皆以此城为都,作为都城的历史则长达540余年。千余年来,故城几经兴衰,毁建不休。故城的称谓亦由于帝王的更替、朝代的变化及行政区划的变异而屡见更易。弄清该城址名称的变化,对于研究洛阳历史乃至中国都城营建史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