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女子,乐黛云》

《夜读》国庆专栏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最后一期,
乐黛云之名,
祝每一个人:

所言如弦耐听,所行如色沉潜,

所历如霞多姿。

01
话说,乐黛云是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是承载她一生热爱和追求的称谓。

90岁的先生

是昭示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生命长度与厚度。

乐黛云近照 图自《吾家吾国》

季羡林则用奇女子来形容她

“她依然是坦诚率真,近乎天真;

做事仍然是大刀阔斧,

决不忸忸怩怩,决不搞小动作……

一领青衿,十年板凳冷,一待就是一生。

我觉得,在当前的中国所最需要的

正是这一点精神,这一点骨气。

02
奇女子,
“奇”在数十年如一日低调。

对于《吾家吾国》主持人王宁来说,

能够采访到乐黛云先生,倍感荣幸。

如她的很多媒体同行一样,

王宁在先生这里也是吃了“闭门羹”的。

不过,为了请乐先生接受采访,

她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

诚心发出的邀约文字,

已经可以写成短篇小说了。

在学术界,

乐黛云可是出了名的深居简出

沉潜之道就是她数十年不变的为人原则

所以先生非常低调,拒绝了许多报道采访。

03
奇女子,
“奇”在阅历宝贵得出奇

乐黛云的一生,

与许多近现代文化名人照面,产生交集,

随便取出一桩经历,都惹得今日文学青年钦羡。

读她,也是在是读昔日文人的风采与风骨。

比如——

乐黛云在北大读书时,

给她上课的有沈从文和废名

因为入学考试的一篇作文《小雨》,

得到沈从文称赞“出自心灵之作”,

她直接从外文系被调到了中文系。

她说,沈先生从来都是

一字一句地改我们的文章,

得到先生的夸奖,就像过节一样,

好几天都难以忘怀

1951年 乐黛云大学时代

比如——

乐黛云曾与季羡林、钱钟书共事

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时,

季羡林任会长,钱钟书任顾问,

乐黛云便是秘书长,她自称马前卒。

在她眼中,季先生宽厚、仁爱而又重情,

还怀着一颗天真的童心,

可有时的举动,令人目瞪口呆:

房门被反锁时,

年近85岁的季先生想到的不是呼救救助,

而是从近两米高的窗台上一跃而下

完成“自救奇迹”!

季羡林和乐黛云

还有——

她曾与经济学家、人口学家、

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做了多年邻居,

乐黛云说,最忘不了的是,

马校长对国家民族命运深切的关怀,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

国力的贫弱和人民的穷苦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乐黛云的丈夫,

就是举足轻重的哲学家汤一介

一代学术大师、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的

汤用彤,是他的公公

(“哈佛三杰”另外两位是吴宓、陈寅恪)

青年乐黛云与汤一介

在乐黛云的印象里,汤老先生

无论在任何境遇下都颇有儒家风范

总令她想起古人所说的“即之也温”的温润美玉。

婆婆文雅美丽,特别爱国,

抗美援朝时把自己存的金子和首饰全捐了出去

汤老先生夫妇对这个孝敬的儿媳很是疼爱,

说她“这个人心眼直,长相也有福气!”

04
乐黛云,“北大的国宝”。

乐先生,

“奇”在她置身群贤的亲历见闻,

也“奇”在她自成传奇。

1950年 乐黛云在世界学生代表大会上

乐黛云参加过北大剧艺社和民舞社,

因为学业等各项才能出色拔尖,

当年毕业时差点担任北京市市长的秘书

19岁时,作为世界学生代表大会代表,

访问红旗漫卷的苏联

那时的机缘使她可能成为一名外交官,

不过,她还是选择了留在北大专心学术

曾在高处起舞,也曾在谷底牧歌——

十余年间,数次的下放劳动里,

乐黛云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

而她呢,每天赶着小猪,引吭高歌于山林;

有条件时,便拿个小字典,背单词于田野。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这是季羡林的座右铭,她亦达这般心境。

乐黛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门前

始终不改的是——

一心向学,挚爱比较文学。

常言说“人到中年万事休”,

而之于50岁的乐黛云,过往积累的文学云翳,

正在促成一个磅薄多姿的晚霞,

属于她的人生,也属于中国文学事业的。

这一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

一门叫做“比较文学”的课程,

让她对“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有了更深的体悟,且触及灵魂:

乐黛云最大的愿望成了,

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

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

进而了解中国。

乐黛云在教授欧美留学生

行胜于言,乐黛云在前,

“鸣锣开道,打扫场地”,

教书写书,研讨立规,自此,

北京大学

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

中国有了自己的比较文学学会;

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

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

中国学者开始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

而中国比较文学也成为整个人文研究中

一个活跃和重要的学科,

在世界学科中渐有了影响力。

当下公认,比较文学,

乐黛云“既开风气也为师”。

乐黛云部分著作书影合集

这是学生当年庆贺她80周岁设计的礼物

05
传奇遇上传奇

1952年,乐黛云与汤一介结婚。

用乐先生的话来说,

未名湖畔多了两只始终同行的小鸟。

1952年 汤一介与乐黛云的结婚照

你能想象吗?

无关物质与承诺,只关乎爱情本真:

两人的定情信物是几根小草

乐先生记得,那是春夏之交,日光暖融,

含蓄的汤一介摘了几根小草放在她的口袋里,

他从来没有说过什么我爱你这类的话,

可是这几棵小草已经很感动人了,

至少是以心相许的那种感觉。

汤先生老来忆及,还是动情,

我非常欣赏她的原因,

就是她对工作非常投入,做什么都充满激情。

她那么动人,那么有激情。

汤先生儒雅,乐先生直率,

二人性格互补成趣,共同醉心学术,

也曾大风大浪,也曾一荤一素。

跟多数人的婚恋观有点不太一样,

乐先生分享的婚姻长长久久秘诀为

“就是要保持差别

也不要想把差别抹了,

两人都一样,那是做不到的,

那样就没有差异了,没有特色了,

没有差异的生活,特别没有味道。

“特别有味道”得相濡以沫六十载,

2014年汤先生辞世,

未名湖畔神仙眷侣走散了。

他们的爱情: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05
“奇女子”给女性的建议

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说,

乐黛云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象征,

一代北大人的象征,也是一代中国女性的象征。

1988年 乐黛云与好友卡洛琳、薇娜在波士顿

女性身上需要有什么样的特质,

才能让她获得幸福呢

打历史洪涛中踏浪而来,带着宽厚的微笑,

乐黛云轻柔地给女性的幸福,

下了一个最简朴的注解——独立

“应该有自己的主张,你不要靠别人去生活。”

“包括对孩子教育这些都是。”

为什么不能?”面对未知,

乐黛云常常这样反问年轻学生,

她自己反而更像个敢想敢做的青年。

她并不赞成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

“还是'共同主外,共同主内’,比较合理”。

乐先生笑说,自己追求独立的性格像母亲

“比较勇敢,比较刚毅”。

1933年 两岁的乐黛云与母亲

是的,漫漫九十年,

她不曾以富家闺秀自骄,

不曾以北大优等生自满,

不曾因“季羡林的学生”自夸,

不曾因“汤一介的爱人”自轻,

她,只做了她,美好得如她的名字。

06
奇女子,奇在“格局”。

《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

这样分享了自己采访之后的感想:

乐黛云先生给我最直观的震撼就是,她小身体里的大能量。她一肩扛起国内和国际上比较文学的大旗,作为世界重要的贤者力量,呼吁不同文化的理解、共生,避免灾难性的文化、武装冲突。数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人的根与全球谱系的连接。

她思考的都是大问题:国民的内在凝聚力如何聚齐,又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话,传播中国智慧,诉说文化自信。她不止发现问题,还力求把难题放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寻求一个最接近正确的终点。

她关怀的都是小人物:用达济天下的仁爱拓宽知识分子批判意识的厚度,用不圆滑的共情、有棱角的练达包容个人命运和时代发展交融互错的宽度。

凝练奇女子乐黛云的人生,她,

奇在不凡经历,奇在学问造诣,

奇在过人观念,奇在通达真率,

更奇在她作为一个女性、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格局

不囿于鸡毛蒜皮,不执于声名钱利,

她以民族、国家、历史、世界这样的大格局,

来经纬自己的人生,

立足点却具体而生动,

所以,每一步走得动人,

一步一步,走成传奇。

借先生乐黛云之名,

亦再次祝你:

所言如弦乐耐听,所行如黛色沉潜,

所历如云霞多姿。

文丨央视新闻《夜读》
资料参考丨总台《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手记
《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作者乐黛云)
配图 | 综合自《吾家吾国》节目、北京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