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人传】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一一记诗书楹联艺术家寿新元

文/ 邱德龙

(图片来源自网络)

     我与寿新元老师相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愈四十个春秋。


      那时寿老师正值而立之年,青春煥发,才华横溢,在全县文化领域已经是小有名气,小戏、曲艺段子等均有作品发表。记得有一年,全县组织小戏调演,我作为游集区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且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不知天高地厚的竞接下了创作小剧本的任务。时间紧迫,熬了几个日夜,根据社会普遍存在的彩礼风和知识青年扎根农村锻炼的时代需要胡乱编写了《退彩礼》和《壮志凌云》两场小戏参加了调演,虽然沒有获得成功,但有寿老师的親切关怀和热情鼓励并親自指导修改,最终获得了公演机会。


      也就是这次我认识了仰慕已久的寿新元老师。后来由于工作关系,且创作也只是业余爱好又很难出成果,因此就知难而退打了退堂鼓,没有再继续坚持下去,同寿老师的接触和联系慢慢就中断了。虽然有时也见面但从不谈创作之事。


        日前,县档案局和县作协组织了一次以纪念国际档案日为主题的釆风,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而结对采访的对象竞是我崇拜和敬慕的寿老师。欣喜之余又有些忐忑。喜的是可以当面聆听寿老师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诲和请教创作方面的宝贵经验;忐忑的是和这样的诗书大家好接触吗?毕竟原来交往就不多,况且又是几十年很少見面?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当我拉着他的手问好时,他仔细的端详了一会竟脱口而出,你是邱德龙,那话语肯定,不容置疑。我感到欣喜,钦佩他的记忆力。这么多年不曾见面,更未打过交道,还能清晰的记得我这个极为普通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实在让我受宠若惊。从而对寿老平易近人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同时也迅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这时,我才仔细的打量着寿老师。虽己年愈古稀,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敏捷。魁伟的身材依然是那么硬朗,走起路来矫健的步伐稳健有力。满头花白的浓发梳着大背,架一付眼镜,一副学者大家的气质,令我肃然起敬。

 
        简单的寒暄之后,直奔主题。


         "寿老师,今天来想请教你几件事,行吗?"我没有了拘谨,放松了紧张的心情笑着问道。


        "行。"寿老师爽快的答应了。


        "可知道是什么事,猜猜看?”我完全放松了。


        "知道,卜主席给我说了。不就是纪念国际档案日吗。真沒想到是你来采访我。其实这有什么好说的,都是该做的事,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话语很轻松,轻描淡写,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佩。


         "听说你老为全县档案工作做了很多贡献,给我们说说好吗?"我直接了当的说到了采访的目的。


       "客气了,其实这也不能算作贡献,只是把自己编著的、主编的、搜集整理的一些文化方面我觉得有保存价置的的东西送到档案館保管起来,该做的。“还是那样轻描淡写。但从中我感悟到了寿老做人的低调和做事的诚恳。


       随即我又发问:"听说你把编著和主编的诗书画楹联等作品无偿的送交档案館,是吗?"


      "是的。我还是那句话,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作品说小了是自己的:往大了说,这是灵璧人民的,因为他代表了灵璧这一个时期的文化,这一段文化方面的史实。是要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孙后代的,不然的话,这一阶段的历史就要空白,对子孙、对历史无法交待,是个损失。如果把他放在家里一是存放条件不具备,二是不安全,说不定等咱百年之后儿孙们作为废纸处理也未可知。"寿老师说的郑重其是,态度诚恳。


       顿了顿,接着认真的说:“就像我编著出版的《灵璧钟馗画对联》一书,共编撰了四百八十余副联,分为三十六类。我不能说写钟馗画对联前无古人,但起码在灵璧画店至今还未见到过前人为灵璧钟馗画所写的联,是否算填补了灵璧钟馗画对联的空白我不敢说。当然这也不全是我自己写,还有孙淮滨,陈家满,谢永祎等老师也都写过。”


      寿老师话说的很轻松,似乎在说別人的事。但据我的一些文化界的朋友说,写钟馗画对联确实是寿老师开的先河,可他就是不愿明确说是他填补了灵璧钟馗画对联的空白,谦虚的态度溢于言表。


       寿老师接着说:“过去,人们是将钟馗画作为判子挂在黑暗內室留作驱鬼除怪降妖避灾的一种神符,根本无须配联。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文化素养的提高,钟馗画作为一种文化被人们所普遍认可和接受,被当作艺术品广泛悬挂于厅堂,供親朋贵客欣赏,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尤其是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头面人物,更是以拥有一副有名望的钟馗画家的真迹为耀。因而配副钟馗画对联就成为一种时尚和高贵的像征。"


       "再比如,我编著的《兰亭序集字联小輯》的集子。说实在的,我对撰写楹联情有独钟,至今好赖也诌出了四千余副,有近千副被发表在各地的报刊上。"说到兴头上,寿老也沒觉得累。喝了口茶水继续介绍。


       "对于《兰亭序》集字联,我是先好奇之,后惊奇之,再猎奇之。觉得前人可以在《兰亭序》这篇千古名文的204个单字中通过合理搭配,让他千变万化,从而创作出一副副姿媚态艳,色美味香,格高韵雅,万紫千红的妙联佳句,而我也应该能做得到。于是在2008年2月18一28日独坐书屋,面对放大了的长幅《兰亭序》苦思冥想,反复思索,尝试着从中寻找規律,整整10天时间一气写下了365副集字联,经整理后寄给了《中国楹联报》社,苦苦等了二年后终于被以连载的形式分三期刊出了部分作品。我喜出望外,作品终于被专家们认可了,从而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思想驱使下,一个大胆计划在心中形成:要做创作集字联的历史第一,超越清代何绍基的四百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寿老师做事就是有着这么一股孑韧劲,认定了的事再苦再难也勇往直前,绝不后退。决心既定,说到做到。经过二年的不懈努力,一举完成了1438副,是清代集字联大家何绍基的3.5倍还挂零。这那是刷新历史,这是创造了奇迹!这是创造了填补灵璧空白的史无前例的奇迹!成功的喜悦把寿老师的一切苦累和艰辛全都化为了乌有,忘的干干净净。这是何等的毅力和决心!又是何等的执着与追求!


       "这些填补了灵璧文化空白的东西应该说还是很珍贵的。因为他不仅仅是倾注了我们的心血,而且还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东西理应放在档案館妥善保管,传给后代,任其评说,大家共同享有,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沒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我想别人也会这样做。"


      尽管寿老师说的很轻松,但我从他的语气神态和字里行间就能夠觉察出他的内心还是挺自豪和幸福的。而对于我已佩服的五体投地,真心羡慕寿老师的渊博学识和惊人的毅力。就像陈凤桐老先先在《楹联界奇才寿新元》一文中写的:说寿先生是奇才,理由有四:一是寿先生知难而进,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精神;二是寿先生的集字联数量多,刷新了历史;三是集字联内容涉及广泛;四是集字联完成的速度快。


       说到陈凤桐先生对他的评价,寿老师只是淡淡的一笑:"过誉了,过誉了。其实创作这些对联时,只要你找对了方向,摸清了規律,就像摆弄万花筒一样,,稍加转动,便会有新的发现,于是一副新联又产生了。虽然把自己搞的昏天黑地,但计划一旦完成,心中又有说不出的愉悦。“


        说的太好了。这哪里是完成计划这么简单,这是高度责任心的驱使,这是对历史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这是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这是敢于超越前人的高贵的思想情操。


       寿老师历经五年心血创作结集出版的诗集《花草情》又是一部能给读者眼睛一亮,耳目一新的名篇佳作,他以近200种花草树木为素材从不同角度吟诵出逾320首绝句。就如诗词大家朝兰先生在《花草情》序中给出的高度评价:"花草情深诗自高/五洲飞遍试群豪/分明寿弟心血染/一树雄才万朵娇”。寿老师以花草喻人,以花草说事,不乏佳篇警句。俯拾即佳句,满篇皆妙词。读罢,掩卷品味宛如"一株株鲜活盎然之生命,一个个晶莹剔透之灵魂,一曲曲幸福美好之颂歌,一幅幅秀丽壮美之画图"让人回味无穷,产生诸多遐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寿老师之所以能成长为今天的名师大家是数十年的苦心磨炼和潜心研学的结果。仅从下面实例可见一斑。


       一九八九年发起成立"灵璧诗词楹联学会",任副会长。主编刊物《垓下诗词》,到一九九六年停刊,共编发了8期。


       一九九六年发起成立"灵璧诗社",任常务副社长,主编刊物《磬乡风韻》,收集优选本县诗友佳作汇编成集,每年出一期,仅靠到各企业、单位和张桂平诗友主动捐赠等筹措一些经费维系,至今已出版21期(其中前8期为油印)。


        由寿老师任主编,与县老干
部局出资赞助出版的刊物有:

       《磬乡诗词选》;
       《磬乡楹联集》(填补了灵璧县楹联结集出版的空白);
       《磬乡诗书画》(与县老年大学合办);
       《 垓下流韻》(突出三元文化即楚汉文化,奇石文化,钟馗文化);
        《 夕照园》(主要刊发老年大学的学员作品,一年一期);
        《  灵璧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作品集》;
      以上出版印刷的刊物每期都有1一5冊存放在县档案館保管。


       著作等身,硕果累累。现在,寿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仍在县老年大学担任诗词,书画,楹联等课程授课老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陶冶了别人愉悦了自己,让他们在老有所为的知识天地里寻找着乐趣,增长着知识,幸福的安度着晚年。


       同时寿老师还是中华诗词,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曲艺家、音乐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灵璧诗社社长,灵璧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


        功成名就的寿新元老师仍不满足现状,还像年青人一样朝气蓬勃,呕心沥血"不用扬鞭自奋蹄“。 正在全力搜集整理原已在各地报刊发表的曲艺作品准备结集出版,为社会为人民为灵璧的文化事业继续发揮着余热。 







【灵璧家园人物志】临时工

【灵璧视点】安徽卫视记者带我们走近“灵璧足浴女死亡”真相

【灵璧散文】混在驾校的日子

【灵璧家园美文】不说爱你到白头

【灵璧诗歌】分手第一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