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心悟》之七动结促代

脉学心悟:动脉

 (一)脉象

  动脉之形,独一部脉凸起如豆,无头无尾,滑数躁动。脉位可在关,亦可在寸或尺。《伤寒论》辨脉法:“若数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名曰动也。”

  (二)脉理与主病

  《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阴阳相搏有二,一是阴虚阳搏;一是阳亢搏阻,二者一虚一实。

  阴虚阳搏:由于阴虚不能制阳,阳动而搏击于脉,故脉凸起如豆,厥厥动摇,《内经》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导致血崩或其他部位出血。仲景曰:“阳动则发热。”此热乃阴虚内热。

  阳亢搏阴:阳热亢盛,搏于阴分,激荡气血外涌而脉动。仲景曰:“阳动则汗出。”此乃热盛,迫津外泄而为汗。

  惊则脉动:因惊恐者,惊则气乱,气血妄动,搏击血脉,脉亦动。

  瘀血痰饮致动:临证确有一些“冠心病”而属中医瘀血型者,出现寸动,尤多见于左寸。此动,当因瘀血所致。瘀血何以致动?因瘀血阻滞于血脉,气血流经之时,与瘀血搏击而为动。犹河中之石,水流经时,激起波澜。临床亦见痰浊涌肺之哮喘病人寸脉动者,此动当因痰饮所致致。其理,同于瘀血致动。

  动而按之无力为虚,乃阳气浮越,根本动摇之象。动而按之有力者为实,为阳热亢盛或瘀血痰浊阻滞。

脉学心悟:结脉
(一)脉象

  结脉缓中时一止。《伤寒论》178条曰:“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二)脉理与主病

  结脉之止,亦分两类:

  1.气血虚弱

  气血虚衰,无力相继而脉见止。其缓也,因气血虚,运行缓慢而脉缓。缓中时一止,结脉乃成。此结当无力,属虚。

  2.邪气阻遏

  邪气阻遏,气血运行滞遏,不能相继而时止。其缓也,因邪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脉缓。此结当有力,属实。阻遏之邪,当包括气、血、痰、饮、食五者,亦可见于热盛者。

  促与结,虽有缓数之异,然皆有歇止。造成歇止的原因,有虚实两类,机理是相同的。当全面分析,不可囿于促为阳、结为阴,而以偏概全。

脉学心悟:促脉
(一)脉象

  促脉数中时一止。

  (二)脉理与主病

  脉何以数中时一止?无非两类原因。

  1.气血虚衰

  气血虚衰,无力相继,致脉数中时一止。其数,乃因虚而数,且愈数愈虚,愈虚愈数。此促,必按之无力。如《伤寒论》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既已手足厥逆,且以灸法回阳,其证属阳衰可知。其促也,亦必因虚所致。

  2.邪气阻遏

  邪气阻遏,气血不得畅达,气血为邪气羁绊而时一止,故脉促。《濒湖脉学》曰:“一有留滞,脉必见止也。”真乃一语破的。尝见心律不齐而脉见止者,动辄灸甘草汤、生脉散,逾百剂而罔效,盖只知因虚可促,而不知邪阻亦可促也。

  阻遏气血而致促的邪气,不仅包括气、血、痰、食,亦包括火热之邪,如《伤寒论》34条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其脉促,乃热遏所致。因邪实而促者,当按之有力。《诊家正眼》曰:“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

脉学心悟代脉

  (一)脉象

  代脉脉象,皆云动而中止,止有定数。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代脉,除孕及暴病外,皆认为代为脏气衰败,主死脉。可是临床见许多止有定数的脉,即使是二联律、三联律,亦未必死,而且很多都可经治疗而消除。根据这个临床事实,必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假如代脉为止有定数的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称代为死脉就不正确,因止有定数的脉象并非死脉。二是假如代为死脉这个前提是正确的,那么代脉的特征就不是动而中止,止有定数。我认为后者正确,代脉确属脏气衰败的死脉,但其脉象的特征却非止有定数。

  何谓代脉?代,乃更代之义,是指不同的脉象相互代替、更换,交错出现。其脉象为乍疏乍数,乍强乍弱,乍动乍止。《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伤寒论》178条:“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这说明代脉不仅有更替,还有歇止。假设原为脾之缓脉,在缓脉的脉律中,出现歇止,止后,“不能自还”,不能继续恢复原来的缓脉脉律。因脾气已衰,无力自还,必须由他脏之脉代之而动,出现“更来小数”的脉象。之后才又转换为缓脉脉律,这就是“因而复动”。亦即缓脉歇止之后,不能自还,由“更来小数”的脉来带动,才继续恢复缓脉的脉律;由缓至停,由停至小数,由小数至缓,这就出现了三种脉象的更替,此即代也。《脉诀条辨》曰:“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者,乃形体之代。”又曰:“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为之代。”景岳云:“凡见忽大忽小,乍迟乍数,倏而变更不常者,均为之代。自王叔和云,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脉代者死,自后以自相传,遂失代之真义。”景岳所云极为正确。

  为了说明问题,借助一点西医知识。假如因功能性的心律紊乱,出现乍强乍弱、乍疏乍数的脉象,并非死脉。若在器质病变的基础上,出现乍疏乍数、乍强乍弱、乍大乍小的代脉,就要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说明为什么有些病见代不是死脉,有些病见代却是死脉。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以止有定数来界定代脉的特征,是不确切的。代脉,当为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出现歇止、疏数、强弱、大小交替出现的脉象,此即为代脉。

  (二)脉理与主病

  代脉可分为生理之代、病理之代、正气衰败之死代三种。

  1.生理之代

  《素问·宜明五气篇》曰:“五脏应时……脾脉代。”谓脏气随时而更,脉亦随时而更代。此四时之代也。《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此至数之更代。因四季阴阳升降不同,主气不同,人与天应,故脉应时而更代。

  孕脉三月而代,此因胎儿发育,气血相对出现不足,故脉代。当生化之力增强,代脉自除。

  2.病理之代

  病理之代,一般指暴病而言,气血乍损,一时不能相继而出现代脉。此代非脏气衰败之死代。滑伯仁曰:“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如霍乱吐泻而脉代,《四言举要》云:“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3.脏衰死代

  脏气衰败的死代,多见于久病之人,元气衰败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但代无胃、曰死。”此为死代。

  《濒湖脉学》曰:“五十不止身无病、四十一止一脏绝,四年之后多亡命……两动一止三四日。”这不仅是以至数歇止定代脉,而且是以动止之数来判定死期。《脉诀汇辨》曰:“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活四年”!诚然。以脉代而判其生死之期,当结合气色形症,综合分析,不能仅据动止之数,此当活看。
(0)

相关推荐

  • 脉诊笔记(五零)

    促脉,脉来急数而又有不规则的间歇.多见于阳热亢盛而兼有气滞. 血瘀.停痰.食积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促脉须与近似脉数脉相区别.促脉脉来急促有间歇,而数脉频率快无间歇.促脉与结脉为相反的脉象.临床上 ...

  • 中医28种脉象

    浮脉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像捻葱叶. 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有力有神,为阳有余,属热证.浮而无力而空滑,为阴不足,属寒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 ...

  • 《伤寒论》试解No.178

    178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本条顺着上一条(<伤寒论& ...

  • 促|结|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

    促|结|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促脉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临床意义:促脉主阳盛热结,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减少,阳盛热结,阴不和阳,故脉来急数有力而时见歇止.若真元衰 ...

  •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李士懋脉学心悟: <脉学心悟>之二浮沉迟数  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另一种是指具有严格 ...

  • 《脉学心悟》之三滑涩虚实

    <脉学心悟>:滑脉     滑脉之象,往来流利,如贯珠转动,往来前却.<脉经>曰:"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与数,皆往来流利.但滑脉的主要特 ...

  • 《脉学心悟》之四长短洪微

    脉学心悟:长脉   (一)脉象   长脉过于本位.上过于寸,下过于尺.不大不小,不疾不徐,直上直下,名之曰长.若仅上部脉长,名之曰溢,若仅下部脉长,名之曰覆.关脉位居寸尺之间,上则为寸(关脉腕端),下 ...

  • 《脉学心悟》之五紧缓芤弦

    <脉学心悟>:紧脉 (一)脉象   紧脉的主要特征就是左右弹指,不拘于指下一定部位,这个特点,古人喻为"转索"."切绳"."纫箄线&quo ...

  • 《脉学心悟》之六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之六  濡弱革牢散细伏  脉学心悟:濡脉 (一)脉象   濡即软.<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软脉,即是濡脉.   软脉的 ...

  • 学经典悟经典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

    学经典悟经典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三阳证,皆有寒热,无寒热,无阳证,阴者静,舌上胎滑者,阳虚水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攻则耗本气,虚更甚,病不愈,更伤本体,犯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浮沉迟数四脉和结促动代四脉

    浮脉随手起,总是虚之征.诸病忌升散,中下复其根.以指按至沉部,随指而起,即往上浮,是为浮脉.并非浮中沉三部,浮部有脉,中部.沉部无脉.浮而向外,中气虚也,浮而脉小,其虚更盛.浮弦鼓指,则兼肝风,外感脉 ...

  • 毛德西方药心悟: 五参顺脉疗胸痹,益气养阴活血脉【转载】

    毛德西方药心悟: 五参顺脉疗胸痹,益气养阴活血脉 发表者:赵东奇 148人已读 河南省中医院毛德西主任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其从事中医内科临床 ...

  • 本草心悟:石膏药征学暨“主中风”发微

    早期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中有载石膏,<神农本草经>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