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鹄 | 浅议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
最近,我数了数,这些年自己零敲碎打的文字,还真的不少。
如果您也想再看看,点击下面的蓝色加粗题目,就能自动跳转对应文章了。
从发表时间上看,最早的是《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一气呵成,算是当年自己对自己高中生活的整体总结,确实敢写。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些粗糙和鸡血,但大节无亏。
从写作时间上看,最早的应该是《学会孤独》,也是我个人最得意的文章。这些年来,我的经验是:若不想泯然众人,必定要学会孤独,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强烈建议想冲击第一,特别是年级第一的同学们读一读。
接下来,就是大学期间的胡说八道了。我总结了一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我很少追热点,因为教育界的热点总是换汤不换药,不如好好写写细节、方法和心态。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这篇《吃了晚饭,让我们跟孩子一起谈谈南京大屠杀》,算是小小的回忆了一下家族史。家风的培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精神的传承才是最宝贵的遗产。
针对开学季,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开学三件宝,就你没备齐?》和《致新生 | 我的开学第一课》。前者是物质准备,后者勉强算是思想启蒙吧。
写给高中新生的,有《七点建议,献给即将赴衡水读高中的孩子们》。
写给大一新生的,有《八点建议提给大一新生,助你大学生活旗开得胜》。
也有勉强算是在评论时事的,比如这篇《“三点半现象”:名为“减负”,实为“减富”》。现如今,教育竞争空前激烈,越来越多的父母清醒地认识到了教育现实,并用脚对各种政策方针投票。
按重要性看,最重要的还是《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成瘾≈人生瘫痪》。有些空谈误国的专家们确实低估了手机的成瘾性,低估了手机成瘾的危害,也低估了戒除手机网瘾的难度。所以,我坚定地认为,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从孩子第一眼看到数码屏幕,父母就应该开始对电子产品的监管,防止未来全盘崩溃。
可以提纲挈领的,是这篇《新春寄语:脱胎换骨,始于点滴养成好习惯》。你问学霸们,你考这么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其实,大多数学霸也一下子说不清自己为啥考到了这个分数,原因在于,你所渴求的高效方法,早就是人家的日常习惯了。
2019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不知道有多少人养成新的好习惯了呢?
有些文章带有浓浓的火药味,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所察觉?
比如讲小升初的《小升初莫信忽悠:以下六种情况,千万不要去读寄宿制初中!》;
比如讲初升高的《莫要相信招生老师的坑蒙拐骗:高中择校的五大误区》;
比如讲高考复读的《致高考学子:以下六种情况你不复读,小心未来后悔都来不及》;
比如讲大学生活的《致高考:看完了这个故事,你还会美滋滋地读普通本一吗?》;
比如讲亲子矛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是教育界最狠的谎言和毒药》。
讲的最多的,最用心的,还是学习方法。
最核心的方法,是《教你一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你敢学吗?》。谁都知道,无论是平时读书,还是学校学习,都要“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借鉴一下我的方法,当年对我帮助最大。
类似的文章还有两篇,是《我是如何通过“打小抄”考高分的》和《悄悄告诉你,学霸们都在这3个细节偷偷发力》,与前文有所呼应,建议一起读读。
针对不同的问题,自然有不同的方法。
比如,如何做到尽量不走神呢?请看《把“走神”关进规矩的笼子里》《两个笨办法“专治”上课总走神》。
比如,想痛改前非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请看《7种角度,全面改善你的学习态度》。
比如,如何学会提问呢?请看《孩子,你一定要学会提问》。
比如,做什么题好呢?请看《想做题,是多买练习册好,还是多买卷子?》。
比如,学生到底努力了吗?请看《八个细节,判断孩子的努力水平》。
比如,光刷题就能考高分吗?请看《刷题不留痕迹,等于没有做题》。
比如,想了解一下考研吗?请看《大学生家庭必读:关于考研,重要的都在这里了》。
比如,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当班干部?请看《孩子没当上班干部,妈妈失声大哭:到底应不应该当班干部?》。
比如,小升初有些紧张?可以看看《小升初学生家长快看过来,暑假有十件大事必须要做!》。
光有方法还不够,还需要有一股舍我其谁的劲头。对于走读的学生来说,在保证睡眠的前提下,可以从早起做起。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学子读书时》中,我详细讲了讲早起的好处和方法,再做不到,那就是太懒了。不用太早起,每天早起十分钟,就能给自己一个崭新的开始。
阅读和写作方面,我也写了一些。为什么要多读书呢?请看《弟弟,你必须如饥似渴地阅读》。
比如在《请不要再疯狂收藏各种阅读推荐书目了!》中,我希望父母不要拿奇奇怪怪的、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书单书目来引导孩子读书,最好还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读什么呢?我觉得可以读读报纸,请看《孩子,你为什么要多读报纸?》。
再者,就是这篇《致00后:学会这一招,吃透这本作文书,作文起码多五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写作能力的提升始于模仿。如何模仿呢?如何利用各种作文书作文素材呢?这篇文章里都写到了。
谈论第二多的,是心态。
比如这篇《自强不息,始于“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句都凝聚着我多年的思考和心血。有的读者看不懂,说我写得不够通俗易懂,写得太深了太难了——那我也没办法,说明你和国学实在没有半毛钱缘分。有的读者心花怒放,比如我的一位高中班主任,专门加上我的微信,又把我夸了一顿——果然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比如这篇《每于寒尽觉春生:自信是考出来的,不是吹捧出来的》。鼓励可以巩固自信,但是没法建立自信。自信的基石,只能是一次次的进步和冲顶。靠别人夸,多半是空中楼阁。
比如这篇《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大局已定和无力回天,进一寸自有进一寸的欢喜。
又比如这篇有些不合人情的《一个月连续发四次烧,天知道当年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先说清楚,我不是鼓励带病学习,特别是带着大病重病急病学习,而是拿我的经历告诉大家,精神的力量有时可以战胜外界的阻挠,更不要说生活中的小事破事。
学习的核心问题,还是看你究竟想不想学,有多想学?为什么呢?因为,《十载寒窗:努力才是真正的天赋》。
所以说,我又写了这篇《学弟,寒门出身不是你拒绝成长的挡箭牌》。
我为什么非要谈“学习”呢?下面这条评论就很有代表性。
为什么我近几年一直在写【学习】这方面话题呢?我简单说说我的想法。
首先,50%是为了我的弟弟。我不指望我的经验和思考能启发所有人,更不指望自己的想法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但是最起码能让自己的弟弟少走一些弯路,少留一下遗憾,为他未来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这是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别的都是次要的。
其次,30%是为了配合我爸爸。你往学习前面加任何褒义词,刻苦学习专注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都是对的。问题是,具体途径有哪些呢?有没有一些坑可以避开呢?我爸几乎不提,我就写一写,避免学习过于粗放。
最后,20%是为了读者和粉丝,特别是还在读书的各位。阶层日趋固化,竞争日趋激烈,谁都会紧张乃至惶恐。我写一写,不一定真的管多大用,能让大家少一些疑惑和顾虑,多几分行动力,就再好不过了。
留学生活固然丰富多彩,但这并不是读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也不是我个人精力和兴趣之所在。
再者说,伦敦生活带给我的快乐,哪里比得上各位对我的信任和认可带来的幸福呢?
最后,给诸位道个歉。有时写文章过于仓促,不能竭尽所能,可能有几个错别字,可能挂一漏万。对于我和我爸的文章,希望大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有所行动,这就是我的初心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微信签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