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翔丨聆听肖邦
正如肖邦写给他的朋友信中所说,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伤的心情创作了这首作品,并非想要唤起人们对无数快乐回忆那样。比如你能感受到美丽春天的明月良宵式的印象。整首乐曲呈现的是肖邦灵魂深处的音响,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立意鲜明,层次递进,又互不干扰,代表着肖邦的全部音乐成就和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梦想与追求。
乐曲的第一乐章,我给它取名为《回忆》,虽然肖邦说过,他不想勾起人们无数快乐回忆。这是他对整首乐曲的结局而言,并不是说没有从离开祖国和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开始。乐曲的第一乐章恰恰由浪漫、平静、淡雅的忧郁开始。从乐曲的进程来看,完全说明了这一点。乐曲开始的弦乐让听者感觉到一些不平静、不安稳的因素,进而慢慢变得忧愁起来,情感的潮水不知流向何处,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接下来的钢琴声传递出浪漫、平静、淡淡的忧伤,表现了音乐家对往事的回忆,一切美好的景象展现眼前,想要回到过去,确实不可能,听者无不感到一些惆怅而美好的事物在心头浮现,挥之不去,永留心中。曾经快乐的童年依旧历历在目,仿佛近在眼前,努力想把它留住,已经没有可能。弦乐的加入,音乐气氛更为紧张,经管乐器过渡后,心情变得忐忑不安,转而慢慢沉静下来,再现美好的时光。随着钢琴悠扬乐声阵阵而来,使人陶醉其中。紧接着转换成快速的演奏,钢琴声变得混乱起来,一种迷茫、失落的情绪扩张,不知所措,该往哪里走去,心情终究不能释怀,又一次再现美好的时光记忆,这是一次浪漫而又愉悦的历程。美好记忆慢慢消失,想要抓住却没有那样容易,只能败下阵来。
第二乐章,我给它取名为《灵魂》。那是肖邦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那么优美,那么忧郁,那么诗意,那么丰富,钢琴演奏速度变慢,完全表现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肖邦。这是一个沉迷于自我的真实肖邦。他对生活有着美好的向往,对生活有丰富细致的体验,对音乐艺术表现了真挚的溺爱。生活总会如此不顺畅,甚至违背人心,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做真实的自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一切虽然不平静,但肖邦的心里,还是浪漫平静,淡淡的忧郁如初。即便世界改变,他情感的潮水永不干涸,心有所属,不再寂寞,不再孤单,任何失误都阻挡不了心有所属,他要让情绪绽放,不为别的,只为多愁善感的自己。
第三乐章,我取名为《梦想》。钢琴一开始走出欢快、高昂的情趣,仿佛肖邦一下子回到童年。他的心情渐渐明朗起来,一片光明展现在眼前。欢快的主题再次出现,肖邦能够这样快乐,像个小孩子一样,是因为他找到了梦想,属于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正是在音乐艺术中达成,在乐声中,他一次次表达了他是多么快乐的一个人,感情从浪漫、平静、忧郁开始走向快乐,再由快乐走入情绪的高涨以致最后兴奋起来,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如此忧郁的人。在乐队的推波助澜下,肖邦流露出一种愉悦的优雅而不失端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都烟消云散,回到快乐的梦想中。还有什么比梦想更重要呢,优雅的兴奋主题一遍又一遍再现,让人感受到肖邦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手舞足蹈起来。他在梦想中完善了真正的自我,再次证实音乐艺术的梦想,让他生活得真正有意义,生活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变成一件令人向往的幸福事。
我之所以热爱肖邦,因为他的首席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在这首乐曲里,不仅表达了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形象,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音乐家。面对与我性格如此相近的人,我怎能不爱他?他用音乐艺术表达他丰富细腻的情感,作为欣赏者的我只能用一点简单的文字记述我的感受。我要感谢音乐诗人肖邦,使我酷爱音乐艺术,令我明白音乐如同诗歌一样,给人无限的遐想。有了美妙的乐声,人生不再苦闷,不再烦恼,至少在音乐艺术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我短暂却美好的精神享受与领悟。
此文刊发于《中国散文家》杂志2014年4月号
作 者 简 介
唐翔,笔名抒翔,浙江省湖州人,1978年7月出生。初中音乐教师,文艺爱好者,散文随笔读写人,系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