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雅丽丨和林格尔,一道别样的艺术风景
出呼和浩特南行四十多公里,便是北依阴山、西临黄河的和林格尔县,这里有深厚而浓郁的历史文化积淀,这里的传统民间艺术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剪纸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更是一道别样的艺术风景。全县十三个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剪善刻,听说上至百岁老人,下至黄发顽童都对剪纸情有独钟。特别是剪纸艺术家段建珺的故事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带着好奇和敬佩,我们向和林进发。
途中班长联系了和林宣传部,我们采风组一行得到了宣传部石文忠、赵明升两位副部长和新闻中心主任王柱柱同志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
带白框眼镜说话笑咪眯慢条斯理的王柱柱原来就是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王劼。
“笔名比名字更有影响和特点,你该改名叫王劼。”我笑着对王主任说。
“嗯,可能王柱柱这个名字太土了,影响了本人的发展,名字真的很重要,可真想改名也不容易。”他很认真的说。
我感觉他是个很实在的人。
我向他请教和林的剪纸,他说:“你们该见见段建珺,他对和林剪纸艺术的挖掘和发展贡献很大。”
我想起班长在车上说过,段建珺是全国“十大神剪”,内蒙古剪纸协会会长,著名的剪纸艺术大师。这次来和林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采访段建珺老师。
宣传部安排明天和段老师见面,因为他也在外采访。我们很兴奋,到和林的目的达到了,只是要等时间。
班长又接电话了,刚刚从鄂尔多斯回来的李树新院长要到和林来看望我们并带我们参观古城遗址,这个消息把我们一路的疲劳一扫而光,顿感温暖和兴奋。
见到李院长和魏永贵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学院领导顾不上休息也谢绝了白部长晚宴的挽留,带着我们直奔大红城。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辽阔平坦的农田,只有千年古城墙的沧桑告诉我们这是古城遗址,曾经有过的繁华荡然无存,我们仿佛听到了古人的叹息。历史让后人思索,让今人懂得如何珍惜,这是意外的收获……
正是这久远的历史给了和林格尔文化的滋养,带着泥土的清香,这里孕育了具有丰富艺术内涵的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
段建珺老师很健谈,象讲故事一样,把散落的珍珠一颗颗串起来一个个讲给我们听。我们知道了张花女,知道了崔青梅,知道了和林格尔剪纸协会。还有文化部授予和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荣誉。一个多小时的介绍不但让我们了解了和林剪纸的现状和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剪纸文化传承人的艰辛和执著,他不但要身体力行,还有无私奉献,他的确在搜集、抢救、整理、复兴和林格尔民间剪纸艺术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断挖掘剪纸作品和剪纸艺人,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农村不断地寻找:刘玉堂、张弟女、柴梅女、王再盘、还有101岁的张花女都是段老师像寻宝一样才找到的。为了让剪纸传承,他把剪纸引入美术课堂,培养新一代剪纸爱好者;为向世界各国传播中国民间民族文化,他把剪纸引向市场,尝试剪纸产业化,设计和生产出的剪纸产品有的已经走出国门,大批的剪纸优秀作品被国内外游客收藏。
和林剪纸开始闻名于世,张花女的多幅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馆、中央美院和中国民俗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被杂志、报刊、画册发表。一大批民间剪纸老艺人被发现被组织起来,5000多幅剪纸作品分别在全国和自治区各类美术展中获奖,1600多幅作品被各类杂志报刊登载,和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在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展中,段老师捧回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奖杯,六十多件作品被中外名人和各地博物馆收藏。他在昭君文化节上开设剪纸展销,在区内各大旅游点上设展销专柜,他还把许多具有浓郁蒙古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纸制成各种包装的纪念品远送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友好使者。
和林格尔剪纸作品,粗犷豪放中透着精巧和灵动,深沉中蕴藏着生机和厚重。“蒙人进城”、“蒙汉和亲”“赶集归来”“龙凤呈祥”“夫妻同耕”、“九猴摘桃”、“丰收图”、“牧羊图”等作品构图饱满别致,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的剪纸,表现出了北方人民的淳朴和率直,也奏出了民族团结的颂歌。和林的水土培育了剪纸艺术,而剪纸艺术又使和林闻名遐迩。
在这里我们不但采访了名人走访了农户,品尝了和林特色的美味炖羊肉,参观了古城遗址和博物馆,还遇到了我的老乡薜江主任,并得到了他热情的关照。我觉得纯朴的乡情很温暖很珍贵,和林之行收获很大也很有感觉。
二0一0年四月三十日
作 者 简 介
邢雅丽,在职公务员,业余作者。喜欢读书,喜欢写字,喜欢山水,喜欢运动,向往自然纯朴,期盼真诚善良。愿意和有思想有创意的人交流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