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印谭:文人印的篆刻艺术传统简论(五)
进入到民国时期,整个篆刻艺术发展,随着中国现代教育普及,篆刻艺术专业在艺术院校创建,同时,各地印学社团纷纷成立,对中国印学创作研究人越来越多,促进中国篆刻艺术从教育、出版、展览和中外交流等,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对篆刻艺术影响深远,直至当代中国篆刻艺术传统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艺术院校设立篆刻艺术专业,各地成立印学社团越来越多,中外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展览编纂出版篆刻艺术资料工具书越来越多,篆刻艺术创作印人、艺术审美观和艺术形式美越来越多,促进当代中国篆刻艺术传承和发展,也丰富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篆刻艺术申遗成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也注意到篆刻艺术专业领域,同样受到全盘西化艺术新思潮,照搬西方哲学和现当代艺术,有关西化的为艺术而艺术,形式即是内容,纯艺术主张等影响,出现中国化和西化发展方向的审美问题,创新重要,传承更重要,不是邯郸学步,抛弃自己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抄袭西方文化艺术传统的所谓西化创新,更不是文化灵魂苍白和空洞,解构篆刻艺术和汉字,强化西化艺术形式的爆发力和冲击力,忽视强化中国化艺术传统的整体形式和内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问题根源是艺术教育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学养考核和传承培养。
民国时期延续清代篆刻艺术创作研究学术成果,继续有关金石学的整理研究,继续印内求印和印外求印,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研究上,继续探索开拓不断,也对印人、印谱和文字学工具书等编纂与出版不断,虽然整体印学创作研究中心还在江浙,吴昌硕、赵时㭎、齐白石等为代表的艺术贡献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形成京沪的篆刻艺术重镇。另外,还有继续重要影响的杭州篆刻艺术重镇的浙派等。
吴昌硕(1844-1927),以更字昌硕行,又署仓石,仓硕,苍石,号苦铁、缶庐、缶道人等,原名俊、俊卿,字香补。以石鼓文书法入印,又参以封泥、砖瓦玺印和碑碣等,钝刀写意,与赵时㭎工笔印风,形成海派特色。门下弟子众多,学有所成有陈衡恪、诸乐三、王个簃、赵石、陈半丁、李苦李、徐新周,赵云壑等。(附:篆刻艺术代表作《明道若昧》)
赵时㭎(1874-1945),易名时㭎,字叔孺,号二弩老人,原名润祥,后名桐,字献枕,号纫苌。浙江鄞县人。私淑于赵之谦和吴熙载,糅合浙皖之长,得益于汉铸印,对周秦古玺、宋元圆朱文、币文和镜铭有所涉及,白文平正秀雅,朱文铁线流畅,渐开新派。弟子学其有陈巨来、沙孟海、方介堪、叶潞渊、张鲁盦、徐邦达等。(附:篆刻艺术代表作《家在西子湖頭》)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改名璜,字渭清,号白石老人、木居士、湘上老农、老萍、萍翁等。师法浙派,又受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影响,单刀直入,不加修饰,胆敢独创,自得奇趣。弟子有娄师白、陈大羽、刘淑度、周铁衡、马景桐等。(附:篆刻艺术代表作《天涯亭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