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整理】自然地理考查原理图,附高清思维导图、地理原理大全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No.1 地球圈层结构Perseverance Prevails
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立体图☝
外部圈层及其各圈层关系图☝No.2 岩石圈物质运动Perseverance Prevails
物质循环示意图☝
方法规律总结☝
地质构造☝
断层构造☝No.3 大气运动Perseverance Prevails
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规律总结☝
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山谷风示意图☝
海陆风示意图☝
风向形成关系图☝
锋面示意图☝
气旋、反气旋图☝
锋面气旋☝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气压带、风带温度和湿度的特点☝
七月气压带分布图☝
一月气压带分布图☝
7月季风环流☝
1月季风环流☝
世界年降水量图☝
世界气候类型图☝
规律总结☝No.4 水体运动Perseverance Prevails
水循环示意图☝
世界洋流分布图☝
密度流☝
上升补偿流☝
河流补给类型☝
湖水与河流水☝
地下水补给图☝
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袭夺☝
河流阶地☝
流水作用☝No.5 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Perseverance Prevails
整体性☝
五大要素☝
全球自然带类型☝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对应图☝
地域分异规律☝
非洲自然带分布图☝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
阿尔卑斯山自然带垂直分布☝
珠峰自然带☝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水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构建知识小专题、修复知识断层、注意小知识、小节点:即“小网络·大局观”。如:城市小专题☆城市小专题知识网络节点:⑴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⑵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⑶上海市的发展:A、优越的区位因素:①便捷的交通;②广阔的消费市场;③高素质的劳动力;④宽广的经济腹地;⑤充足的商品供应;⑥丰富的农副产品;⑦雄厚的技术力量。B、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表现: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用地紧张。C、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城市规划: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⑷城市道路网问题: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⑸城市交通环境问题:A、两大问题:①交通线路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B、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解决交通环境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②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⑹逆城市化问题: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表现:①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乡村人口数量增多。⑺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①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8)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或河口。(二)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举例如下:1.地势、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地势与气温地势越高,(对流层大气)气温越低地势与气压地势越高,气压越低气温与气压近地面气温高处,气压低(即热低压);气温低处,气压高(即冷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正好相反气温与垂直气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气压与水平气流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2.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因素一般说来,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较大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人口迁移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不少宗教活动也经常引起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调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对迁出地而言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但也造成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对迁入地而言人才和劳动力流入,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人口拥挤,增加了环境压力3. 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也是最重要的地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之一区位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如下:农业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及素质、技术)工业资源(原料和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个人偏好、工业惯性交通线(点)铁路线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经济、科技等。港口的区位:水域条件、陆域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城市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区位(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科技)商业中心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旅游资源游览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组合状况)、经济距离、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卫星发射基地纬度、地形、天气、军事安全水库坝址“口袋形”地形的峡谷处(口小有利于建坝,袋大有利于蓄水);避开断层☆附:高考地理太阳高度知识节点:(一)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3.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一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如果没有标注太阳高度的数值,在图中最外侧的大圆圈上太阳高度为0°,即晨昏线。4.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度,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二)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三)其它知识节点: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2、赤道:赤道上因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90°和66.5°间变化。3、极昼出现的最低纬度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0点日出,24点日落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7°,其纬度与该日太阳直射纬度互余。4、处于极昼期的地点(除该日极昼的地点)。处于极昼期的地点太阳高度日变化特点是一天中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非极点地区表现为斜升斜落,一天中最小的太阳高度大于0°,其大小等于当地纬度与极昼最低纬度大小之差;这些地点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7°(非极圈)。☆经典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陆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类型—>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林业、牧业、副业地形类型影响农业现代化平原实现水利化、现代化山地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种植业,但不易集中连片,水利化机械困难陡坡:不能修梯田,易植树种草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7.地形、气候与工业(1)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2)从气候条件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8.地形、气候、河流与交通-----考虑造价(1)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小,造线时,要求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公路选线限制较大。山区中的道路避开陡坡。如无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弯道;修隧道在背斜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2)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飞机场不宜建在多云雾、多暴雨、风速大、能见度差的地方。9.资源与工业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分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利弊,从而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资源。比如,我们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1)世界、中国主要工业区的资源种类与工业部门工业区名称资源部门英格兰中部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飞机北海沿岸工业区石油石油化工鲁尔区煤炭资源丰富,石油、铁矿石进口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乌拉尔工业区多种有色金属矿产、煤、铁、石油钢铁、机械工业新西伯利亚工业区煤、有色金属重工业、军事工业五大湖工业区煤、铁钢铁、汽车美国南部工业区石油石油工业、飞机、宇航,电子美国西部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人才集中宇航、电子、飞机制造京津唐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化工,机械辽中南重工业区煤、铁,石油钢铁,造船、化工(2)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以法国为例,法国的矿产资源中铁、铝土、铀的储量居欧洲前列。石油和煤严重不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国在有煤铁资源的东北部布局了传统的钢铁工业区。在地中海沿岸。利用丰富的铝土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炼铝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进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兴起。由于作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严重不足,法国大力发展了水电和核电。目前,核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0%以上。(3)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自然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各种工业原料,制成工业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时至今日,这种靠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靠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4)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工业并不发达。中东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工业为何不发达?因为中东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石油资源丰富外,其他工业原料贫乏;气候干旱,工业用水缺乏;劳动力较少,技术力量较弱;中东地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靠发展工业来增加经济收入。(5)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例如,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生产中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矿石等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料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每年必考的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直射点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大气运动规律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海水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5.西南喀斯特地区E溶洞和暗河发育,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补给量稳定;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北顺南逆东寒西暖;中高纬度:北逆南顺东暖西寒;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自成环状※火山地震分布规律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带;环太平洋带※城市化规律人口越来越多,用地规模越大,城市人口比重越大,城市数量越多,出现群、带。3.高考中常考的地理原理有:※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升降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水循环原理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输送、蒸腾、下渗。※板块构造原理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间为断裂构造带;板块处于运动之中,板块边界处比较活跃、内部稳定;边界处常形成地震、火山;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地表的基本地貌(板块的涨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形成褶皱山系;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大陆裂谷(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断裂下陷形成)、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新生海洋)、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地震带,火山、地热集中,海啸多发。※地质作用原理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和拗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由此分异产生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内力作用(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原理。这是自然地理、区域地理,高考地理中异常重要的原理。※自然地理要素包含:大气、地貌、水、生物(植被)、土壤;在区域地理中如选修二中则用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来说明。※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共同联系;每一个自然地理要素作为环境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一个要素的地域、时间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自然要素和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自然地理要素中,地貌、气候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土壤和植被则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起伏与形态特征显著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同学们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定位较差的现象,我们分析主要就是区域地理中的地形、地貌、地势等知识没有过关。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区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各地形单元的边界、构成阶梯的分界线,是区域差异的天然屏障。2.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气温会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地势高而形成高山高原气候),降水会出现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差异,高原的内部会因水汽难以到达而出现干旱、半干旱气候(要分析地势是否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3.地形特点对气候的影响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对风的运行起到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季风气候区东西走向的山地对冬季风的影响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如我国四川盆地、云贵高原西部、河套平原;②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走向、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的抬升作用,使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我国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对西风的抬升作用;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抬升。③对气温年日较差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日变化比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气温年变化小;四川盆地的气温年变化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泰山的气温年变化比济南地区小;同一地区,山谷的气温日变化比山顶地区小。4.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影响河流的水系特点等四方面①影响河流流向: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欧洲的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②影响水源状况和流域范围: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而支流南北汇入干流;美国密西西比河受科迪勒纳山系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影响支流东西汇入干流;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亚马孙河东西向干流、南北向支流特征都是受地形的影响。同时这些山脉成为区域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我国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③影响河道状况:河流上游段流经山区,坡陡落差大,流速的侵蚀作用强,河床多砾石,河道狭窄,多峡谷;河流中游段落差流速减小,侵蚀和沉积不严重,河床多粗砂;河流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宽,多曲流,以沉积为主,河床多细砂,以淤积为主,利于灌溉和航运。④影响河流的性质:山地型河流河短流急,水力资源丰富,灌溉和航运等水利效益低;平原型河流流速缓慢,水量稳定,灌溉和航运等水利效益高。※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①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巴西高原、德干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乌拉尔山脉、大分水岭、东南丘陵等地形区低矮平坦主要受气候要素中降水的影响。②从气候的特点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河流的水量;降水的时间变化决定了河流的水位变化;气温的高低决定了河流的冰期及其长短及是否出现凌汛;和植被结合决定了河流的含沙量;和地势起伏结合决定了河流的水能资源。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④季风区的季风气候对灾害的影响(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主要天气现象(如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冬季气温的特点、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季风区气候的总特征。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区域农业的分布;气候要素影响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度及作物的分布。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光照条件影响产量;气温日较差影响农产品的质量;热量条件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注意:社会经济因素中市场需要量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产量※河流深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流有对地形地貌有显著的影响①山区河流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谷底沉积物较粗大。②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洪积扇。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砂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洪积扇。③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凸岸堆积(河漫滩)。冲积平原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高中自然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6.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7.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3.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15.月相的变化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1670COSФ km/h);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18.地球的公转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2.四季的划分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
2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24.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25.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26.大气的热力作用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2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28.全球的热量平衡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29.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30.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大致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32.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33.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美工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34.锋面与天气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35.气压系统与天气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36.气候的形成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37.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②建筑: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③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38.台风的形成与分布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39.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40.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41.酸雨的成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4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由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43.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44.海水盐度的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45.大潮与小潮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46.表层洋流的分布①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③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7.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48.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49.海洋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50.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51.地质作用①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②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5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53.地质构造①褶皱(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②断层(a.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堑: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54.地质构造与生产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55.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56.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57.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旗形树冠(风向)、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5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60.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6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6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若干种地质灾害,它们在成因上是相关的。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高中人文地理原理规律归纳1.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因素中的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地形影响耕作的难易、农业的类型和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的心头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地域大为扩展。此外,国家的政策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干预。
2.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能源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交通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3.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大气污染企业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体污染企业应设置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的下游。
4.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的物质联系和信息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进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5.聚落的形成①原始采猎社会——穴居、巢居、逐水草而居(分散、不稳定、临时性);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乡村聚落(分散、半固定性);③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村聚落(团状或带状、稳定);④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聚落(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6.城市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②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策、军事、宗教)。其中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交通、自然资源因素仍起巨大影响,科学、旅游成为新的因素。7.城市化的进程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8.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①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但造价高、占地广、短途成本高;②公路:机动灵活、可从门到门,但运量少、耗能多、成本高;③水运: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运速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④空运:运速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能耗大、运价高;⑤管道: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可靠、运量大,但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9.货运方式的选择一般地,贵重、急需、数量水大、运距远宜空运;易腐烂变质的鲜活货物,量小短距离宜公路,量大长距离宜专列;量大笨重货物宜水运或铁路;流体宜管道。10.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①商业街(a.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b.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②商业小区(位于居民小区,方便居民购物)。
1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对立(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的对立而存在,按自己的规律发生和发展);②统一(环境总是作为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而存在,人类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12.环境问题的分布①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②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③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1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压力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