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病变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引起脊柱强直和纤维化。目前,尚无根治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治疗缓解病情,国内外临床一线专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作出相关研究与总结。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目标
药物与非药物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强直性脊柱炎规范诊疗路径,而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微创治疗、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心理调试、自我管理等。医学卫生组织指出,强直性脊柱炎是由免疫紊乱引起的局部关节炎性疾病,抑制骨侵蚀、保护脊柱是实现全面康复的关键,同时也要调节平衡,抵抗复发。具体治疗原则如下:
1、缓解症状——消除或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如背痛和僵硬;
2、恢复功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功能;
3、防止关节损坏——累及髋、肩和/或外周关节的患者,要防止关节破坏和骨性强直;
4、防止脊柱融合——防止脊柱进行性骨侵蚀和强直,保持脊柱活动度,防止脊柱变形。
5、最大程度减轻脊柱外和关节外的表现——减少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病变造成的影响,如葡萄膜炎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6、防止脊柱疾病的并发症——防止脊柱骨折,屈曲性挛缩,特别是颈椎。
强直性脊柱炎合理用药原则
临床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很多。由于每个患者对不同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都不一样,个体差异比较大,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并发症、体重、治疗反应等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剂型和剂量。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哪些?
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主要适用于早期强直患者,且炎症附着范围小、较浅,骨质未遭到破坏的强直患者。包括:水杨酸类、苯胺类、吲哚类和茚乙酸类、杂环芳基乙酸类等。
NSAIDs通过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作用,在AS急慢性病程中,NSAIDs能减轻患者关节疼痛及僵硬感,增加关节活动度。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的AS管理推荐意见中将其列为治疗早期AS的一线药物,即建议患者在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之前需要尝试至少2种NASIDs。
提示:在临床使用中,为规避药物副作用,用药时需结合患者肝肾功能、胃肠道及心血管疾病基础病史,个体化选择药物。
2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
主要适用于外周关节发病的AS患者(如膝盖、手、肩膀、脚踝等)。如: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沙利度胺等。
DMARD具有缓解和阻止关节炎和结缔组织病作用的药物。作用较慢,用药后4~6周起效,治疗常需维持1~3年。
3
糖皮质激素
主要适用于对非甾体抗炎药过敏或应答不佳者。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致炎因子的基因转录,而减少肿胀和炎症免疫反应。如: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长期使用可能会伴有股骨头坏死等风险。
4
生物制剂
主要适用于非甾类抗炎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如:TNF-α抑制剂,JAK抑制剂,白介素拮抗剂等。生物制剂通过抑制人体免疫应答来抑制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不适。
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同时在更新意见中指出:将TNF-α拮抗剂的使用范围扩大,符合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包括AS)均可使用TNF-α拮抗剂,即使患者不符合放射学分类标准,若磁共振成像提示骶髂关节炎者也可使用。并提出2种NSAIDs规范治疗4周后无效的患者需尽早使用TNF-α拮抗剂治疗。
TNF-α拮抗剂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对于缓解AS患者的急性炎症,改善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疗效,尤其是对于症状严重、高水平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核磁共振显示炎症性或侵蚀性病灶的患者。临床调查中显示,70%的强直患者都会因生物制剂的停用而复发,再使用普通抗炎药,治疗效果欠佳。但长期使用生物制剂可能会出现局部红斑、水肿、肺结核以及肿瘤的风险。
提示:生物制剂有严格的使用标准,乙肝、结核、免疫低下类患者不适用,在使用前须需做好检查。
药物能治好强直性脊柱炎吗?
1
不能完全阻断骨侵蚀进展
北京积水潭医院韩淑玲教授指出,炎症反应和新骨形成是AS的两个重要独立过程。在 AS 病理进程中,炎症反应的发生早于新骨形成,而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新骨的形成,但不能完全阻断骨质的侵蚀和破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炎止痛”进而掩盖真实的病情,患者认为不痛病情就是停止发展,其实关节腔残留的炎症正在侵蚀骨质,这就解释了 AS 终生发病直至恶化的特点。目前,临床药物治疗 AS 主要从控制炎症反应为切入点。
2
祛炎不彻底,导致药效逐渐变差
不少强直患者在患病初期使用常规药物有效,但逐渐出现药效变差的情况,这一信号往往提示病情正处在进展期。如关节粘连造成的毛细血管淤堵,使微循环发生障碍,药物难以到达病灶发挥作用,此时若再继续用药,病情依然难以控制,而关节腔长期积累的炎症会加重骨破坏。
3
警惕长期用药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上详细记载了各类药物长期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出现胃肠道不适、心血管疾病、肝肾损伤、血细胞减少、水肿及过敏等;慢作用抗风湿药的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症状、肝损伤、皮疹、肺间质炎症纤维化、血细胞减少、头痛、男性精子减少等。长期使用生物制剂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局部红斑、水肿、瘙痒、肿瘤、肺结核。幼年患者胃黏膜保护屏障脆弱,肝肾更易受损,骨骼生长发育较快,部分非甾体抗炎药对骨骼发育有影响,不应长期使用。
结论
每类药物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证实,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化过程,药物最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控制炎症反应,改善疼痛,但无法阻止骨赘形成,因此不能阻断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病程长,已经出现了脊柱韧带破坏,关节部分融合等结构损害的患者,无论何种方案对其活动功能改善都是有限的,故强调早期诊断治疗、维持长期缓解、延缓骨质侵蚀。针对这类中晚期的患者,药物治疗仅仅只能作为辅助的手段,须进行全面祛炎治痛、保护脊柱的专项治疗以及免疫调节,才能实现临床康复、避免复发。因此,大家应理性用药,科学规范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等.强直性脊柱炎病理性新骨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9, 27(6): 83-86.
2.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骨科专家共识[J]. 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9): 895-896.
3.彭兰驭, 牟茂婷, 杨爽, 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8): 83-85.
来源:成都武侯附大强直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