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其中重点说了子鱼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刻画了主要人物的形象,层次鲜明,言辞有力,读起来酣畅痛快。

子鱼论战(1)

左丘明 〔先秦〕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词句注释

1.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 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城县西。

4. 既:已经。

5. 济:渡过。

6.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8. 告:报告。

9. 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10. 败绩:大败。

11. 股:大腿。

12. 门官:国君的卫士。

白话译文

楚国攻打宋国来救郑国。宋襄公将要应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我商国已经很久了,主公想要复兴,这是得不到宽恕的。”宋襄公不听。

宋军与楚军战于泓水。宋军已经摆好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当楚军已经全部渡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司马子鱼又请求攻击。宋襄公说:“不。”等楚军摆好了阵势,然后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卫队也被歼灭了。

子鱼论战(2)

左丘明 〔先秦〕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词句注释

3. 咎:怪罪,归罪,指责。

14. 重(chóng):再次。

15. 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6. 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7. 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8. 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9. 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20. 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2. 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 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 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 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 服:(对敌人)屈服。

27. 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 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29. 儳(chán):通“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白话译文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作战,不在隘口处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然亡国的商朝的后代,但也不会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并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因为地形的狭窄而摆不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这时候对其加以拦截然后攻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算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况且今天这些强悍的楚兵,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碰到老人,捉住了就把他抓回来,何况只是头发花白的人!对士兵讲明耻辱,教导作战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了伤但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攻击使其毙命?如果是因为怜悯那些受伤的人而不想再次加以伤害,那还不如开始就不要击伤他。同情年长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用兵讲求抓住有利的条件和时机,那么即使是在险阻隘口的地方打击敌人,也是应该的;锣鼓响亮是为了振作士气,那么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创作背景

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宋襄公出兵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楚国发兵攻宋以救郑,十一月,两国在泓水交战。在军事力量上,楚强宋弱但战争开始时,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大司马子鱼建议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但宋襄公坚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迁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最终招致失败,自己也受伤而死。此文即为记叙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而作。

文学赏析

此文重点记叙了子鱼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英明远见与宋襄公的迂腐固执形成了鲜明对比。全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成功刻画了宋襄公的形象:死抱假仁假义的政治军事教条,如“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不重伤,不禽二毛”等;高度肯定子鱼的军事见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及时抓住战机,灵活利用自然环境,及时彻底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等。文中描写的宋襄公已成为一种典型,被称之为“宋襄之仁”。对之,清代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胡氏传评说:“宋襄公用人于社,不仁甚矣!而乃爱重伤与二毛,亦何异盗跖之分均,出后为仁义,陈仲子辟兄离母为廉乎?”

此文叙事有层次,用笔有轻重。可分三段: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交战场面,第三段写战后总结。故事有头有尾,有起有落。记叙的重点一是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论持久战》),二是正面肯定子鱼的军事思想。至于交战的另一方楚,只是侧面描写,激战场面也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记叙的重点都是理论,理论的形式较抽象,难以判断其正确与否。可贵的是作者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自始至终结合实战来议论,理论的利弊就昭然若揭,贤愚共晓了本文精彩之处是在夹叙夹议中,又有意识地将子鱼的言行与宋襄公的言行互相对照,写来很像今天的正方反方对抗的辩论赛,对照中益见宋襄公之愚蠢、子鱼之正确。此文是一篇精彩的驳论,也是《左传》第一篇驳论。作者运用了反诘的句式,增强了反驳的气势,而且要言不烦,辞理皆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名家点评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建龙《古文类鉴》:“《子鱼论战》,题为论战,实则是对宋襄公愚蠢的战争思想的批评……逐条论说,层层深入,既阐明了正确的战争思想,也为迂腐的宋襄公上了次深刻的军事理论教育课。”

<扩展资料>:进入战国时代,歼灭战就取代了君子战。

春秋战国虽然连称,可实际上春秋和战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战国时代的战争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都远超春秋时代。春秋时期的战争可以看作是贵族的游戏,有着明确的规则,被灭掉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大国旁边的小国。

  为什么一进入战国时代,歼灭战就取代了君子战?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消灭对方的国家,为此可以没有规则,只要能达到目的,尔虞我诈不足为奇。大国灭掉另一个大国都是家常便饭,灭国战争愈演愈烈,直至秦灭六国。

  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通常很小,几乎没有死伤过万的,一般一天之内就结束。而战国时代的战争旷日持久,一场恶战可以厮杀数年。秦灭六国的战争中,总共至少屠杀了150万的他国士兵,加上秦国自身的损耗,战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被杀、战死的士兵超200万。

春秋战国是连着的,为什么几乎是一夜之间,战争的性质怎么变化这么大呢?主要是因为铁器的出现,铁器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得到了迅速普及。

  青铜时代不足以形成大的国家,青铜器比较昂贵,大部分用来做礼器、兵器乃至乐器,农业器具还是以石器、木器为主,粮食的产量很低,人口增长很慢。春秋时期的国家大部分是不相连的、没有边界的,国家是以城市及周边作为势力范围的,各范围之间有未开垦的荒野,被称作“华夷杂处”,游牧民族也可以生活在这些地方,也解释了为什么游牧民族可以深入华夏腹地,轻而易举地灭掉了卫懿公时期的卫国。

  但是铁器出现后就完全不同了,铁器非常便宜,相比于木质农具,铁器更容易耕种土地,也更容易开垦荒地,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人口大量增加。因此进入战国时代后,各诸侯国之间的边界开始相连了,国土的竞争就出现了。

  各国都想要更多的领土疆域,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而获得领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消灭敌国的军队,因此歼灭战逐渐成为古代中国战争的主流。自从越国吞并吴国,开启了大国吞并大国的先例,这种竞争在战国时代就失去控制了,直到秦灭六国。此后历朝历代的战争都以歼灭战为主,至于春秋时期的君子战,更像是一场场体育竞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