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书魂刘姥姥

我在草根红楼梦研究群的讲稿:《红楼梦》的书魂刘姥姥。

  《红楼梦》是清朝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对于该书的主旨思想,许多研究者认为作者用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隐写一个封建王朝的生死存亡。也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明亡清兴的历史。

  《红楼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思路都能研究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楼梦》,现在出现了一百多个疑似作者,让《红楼梦》成了最具争议的长篇小说。

  主流红学的错误解读,许多地方无法自圆其说,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写作时代背景搞错了。

  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都生于末世,他们看到了“双悬日月照乾坤”、看到了“东府、西府”、看到了“朱楼梦,水国吟”、看到了“明脚蹬,满堂乐”;看到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些文字描述,其实都指向红楼梦的创作时代背景。

  所谓“双悬日月照乾坤”,就是明末战乱华夏大地出现了两个政府:南明、北清;

  所谓“明脚蹬,满堂乐、朱楼梦,水国吟、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作者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红楼梦写的是明清过渡史。

  《红楼梦》里出现了几个书名,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我以一百二十回为完整版进行研究,这几个书名是书的几个主题思想。

  如果该书是宝玉的自传,宝玉出家了,那么书的名字是《情僧录》很有道理;

  如果认为这本书写了许多女孩子的故事,那么书名是《金陵十二钗》,也很有道理;

  深度解析红楼梦,女主角生于末世,身为下贱,战争流离,进宫陪读,侥幸得宠,留下皇子,身份曝光,返回故乡,她在北京皇宫的人生经历像做了一场梦,所谓《红楼梦》;

  如果研究这本书里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作者写了补天之计,书名是《石头记》,也合乎情理;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人物的正反两面,Ta告诫“闺阁中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所以书名是《风月宝鉴》也恰到好处。“鉴”,这个字有“镜子”的意思,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思想研究《红楼梦》,贾府对应的是“真真的国家”,作者“以小见大、以家喻国”,用贾府被抄家的原因,分析国家出现了一系列负面问题,会导致亡国。作者希望Ta的闺阁中人以此为鉴,治理好天下,开创一个“繁荣富强,平安宁静”的盛世。

  那么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思想去分析《红楼梦》中的所有人,谁是作者心目中的这面镜子呢?

  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个最完美的人物形象让“闺阁中人”以她为一面镜子。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红楼梦》的书魂刘姥姥。

  刘姥姥能屈能伸,豁达开朗,勤劳能干,睿智聪明,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看破世事,她健康长寿!她是一百二十回完整版《红楼梦》的完美者,是整部书的灵魂。

  从许多对她的细节描写,我来分析她最有资格成为闺阁中人的一面镜子、最有资格称得上是书的灵魂。

  刘姥姥是“千里之外,芥豆之地的一个小人物“,一家四口靠两亩薄bó田艰难度日。由于祖上和王熙凤祖上有点关系,所以,为了女儿女婿的生活过得好点,她来到贾府攀亲戚、求救济。

  她离城很近,就在天子脚下。但是书中写她家是“千里之外”,许多研究者用实际距离来考证刘姥姥的家在哪里。如果理解成贾府的生活状况和一介草民刘姥姥的生活状况差之千里,是不是更合乎情理呢。

  她第一次进贾府,正是贾府赫赫扬扬之时,两家社会地位天壤之别,加上二十几年没有来往,刘姥姥进贾府应该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但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家庭条件,追求心中的理想,她鼓起勇气来了。

  刘姥姥在逆境时,卑微地走进了贾府,讨来了二十两银子一吊钱,不管三七二十一,回家后就买了土地,打了口井。刘姥姥通过劳动致富,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书的最后刘姥姥如救世主一样来到贾府,救了巧姐。

  作者用她的能屈能伸,作为一面镜子,教育Ta的闺阁中人:当忍则忍,能屈能伸,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需要忍。忍耐是一种谋略,是一种修炼,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在人生的历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耐得住寒冬,才能等到春暖花开。

  红楼梦中来贾府投亲靠友的人很多,别人更多的是想留在贾府,这些人虽然能屈,但是永远无法伸展。贾府富裕时,他们寄居在贾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几个女孩都想用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处境,没有成功。随着贾府的败落,她们也一起消失了。

  刘姥姥则不然,她有自知之明,第一,她是远亲,能够得到资助她就千恩万谢了。第二,她认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后要靠自己勤劳致富。

  好多人认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人物形象比较完美,但是和刘姥姥相比,存在许多性格缺陷。

  林黛玉收到礼品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感谢,而是张口就问周大娘:“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的。”周瑞家的答道:“都有的。”这个时候林黛玉竟说:“我就知道,不挑别人剩下的也不会给我了。”

  长辈派人送来的礼物,作为小辈,不仅不道谢,还要质问人家是只送给了自己,还是其他人都送了?这是对长辈的严重不敬。林黛玉高傲自大,唯我独尊,这种过于自尊的心里,一旦和现实不符合,她就自怨自叹,无辜寻愁觅恨,加重自己的病情。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姥姥,第六回凤姐让平儿送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零钱给刘姥姥,她的表现是“千恩万谢”。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带了许多农副产品来贾府,贾府赠送了一百零八两银子给刘姥姥,刘姥姥一个劲地念佛表示感谢。这和林黛玉收到别人馈赠礼物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所以作者用这些描写告诉他的“闺阁中人”,刘姥姥知足、感恩的心态是他们的一面镜子。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美德。如果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林黛玉不知道感恩,她失去了一切。红楼梦中林黛玉得了一个病,名字叫“不足之症”,这是什么病?一个人不知足也是病,如果老是不知足,那么对他好的人,也会渐渐地疏远她。

  古时侯爷爷奶奶喜欢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结亲,所谓亲上加亲。通常情况下贾母应该支持贾宝玉和林黛玉结亲,但是她没有这么做。
  一个人有了天时地利,没有人和也是不行的。

  第二十二回,唱戏的小孩,他的打扮活像一个人,薛宝钗,贾宝玉他们都知道这个小孩和谁一个样子,但是他们不敢说。史湘云笑道:“到像林妹妹的模样”。这句话说出之后宝玉一听就知道不好了。他和史湘云说:林黛玉是个多心的人,别人都知道,但是不肯说,你说出来她不恨你吗?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林黛玉不但恨史湘云,也和宝玉赌气。

  林黛玉听了别人说她像戏子很不开心。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林黛玉不希望别人嘲笑自己,却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她认为刘姥姥再次进贾府,目的还是来贾府索取钱财,其实林黛玉错误理解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目的。

  刘姥姥第一次来的目的是求取资助的,她回家后用资助的钱买了土地,第三十九回,她再来贾府,是家里丰收了,她带来了许多农副产品,她是特地来感恩的,贾府上下的人吃了她的东西很开心,主动给了她钱。书中写:贾母笑道,我给二十两。薛姨妈笑道,我也二十两。刑王二夫人笑道:我们一人给十六两。王熙凤,李纨等等都开开心心地给了刘姥姥钱。

  由于是贾府资助的钱买了土地,她丰收了,当然要感谢贾府。贾府的人看见刘姥姥,送来了新鲜的水果素菜很开心,又高高兴兴地给了她许多钱。这个场景多么和谐。

  由于林黛玉不知足,不知道感恩,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她认为刘姥姥这次来的目的还是要钱。

  贾母首先给钱,后来包括寡妇李纨在内的许多人都给刘姥姥钱了,林黛玉不但袖手旁观,反而认为刘姥姥如蝗虫一样贪得无厌。作为能洞察一切的贾母,通过对她的观察,认识到她内在的品德,于是越来越疏远这个外孙女了。

  刘姥姥第二次贾府,贾府里许多人笑着给了刘姥姥钱,为后文刘姥姥再次进贾府报答恩情提供了伏笔,最后的剧情,让贾府上下的人感觉到救济刘姥姥是对的。

  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正直贾府内忧外患之际,内忧是贾环,贾环就是家里的坏人,外患就是外藩王,他们相互勾结,想对巧姐图谋不轨,刘姥姥侠肝义胆,挺身而出,帮助贾府。

  有人研究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的年龄,大概是九十五岁左右。贾母平时非常注重养生,贾敬工作都不要了,一心修炼,他们都想长生不老,可是都没有活到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的年龄。

  刘姥姥的长寿,是作者精心设计的。

  从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分析养生之道,会对养生学有全新的认知。

  当然刘姥姥的长寿也是作者对真善美人格的渴望与祝福。更是表达了作者治国安民的核心思想。

  心态的好坏,也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因素之一,刘姥姥几次进贾府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她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以及一颗感恩的心。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她不敢从立着威猛石狮子的大门进去,便向角门走来。刘姥姥有礼貌地和看门的人说“太爷们纳福”,那些人看了看她,问她哪里来的?刘姥姥陪笑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等了半日,看门的人才开了口说:你远远在那樯角下等着。

  一个老年人觉得这些看门人在戏耍刘姥姥,于是为她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在许多没有被世俗思想污染的孩子带领下,刘姥姥找到了周大娘。

  作者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刘姥姥的卑微;看到了看门人的势利眼;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也看到了刘姥姥为达到目的,能够屈尊自己。

  刘姥姥大门不敢进,在角门被人戏耍,天真无邪的孩子帮助了她,她的脚跨进了贾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贾府的命运。

  周瑞家的带刘姥姥进了院子,首先来到贾琏女儿睡觉的屋子。书中批语写“记清”,批语又写“不知不觉,先到大姐寝室,岂非有缘”。

  作者这些细节描写为后文刘姥姥救大姐提供了伏笔,也在提醒自己的“闺阁中人”,记清了:要与人为善,他们以后可能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王熙凤,凤姐对这个远亲的态度,很傲慢,很冷淡,聪明她知道刘姥姥来贾府的目的。凤姐和刘姥姥说,本来亲戚之间,应该早就有照应的,我最近才开始管事,不知道有这些亲戚,二则,表面看来轰轰烈烈,其实大有大的难处,既然你老远来了,第一次开口,不能让你空手回去,这里有二十两银子,不嫌少就拿去吧。

  刘姥姥开始听凤姐告艰难,以为没有希望了,心里突突的,后来说给她二十两银子,喜得浑身发痒,说了一句缓和气氛的话,她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凤姐听了笑而不语。

  这些描写,让读者知道人情有厚薄,亲戚有远近。也让读者知道刘姥姥是一个睿智聪明的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刘姥姥得到了贾府资助的钱,买了土地,劳动致富,她丰收了。第二次来到了贾府,带来了第一批摘下来的枣zao子、倭瓜、素菜。

  那么刘姥姥为什么把第一批摘下来的最好的果蔬送到贾府来呢?因为她知道今年多收了粮食,多收了果蔬,都是贾府二十两银子的作用,她必须前来表示感谢,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贾府,所以这次见到了贾府至高无上的贾母。贾母看见她很客气,欠身问好,命周瑞家的端椅子给她坐。

  刘姥姥和贾母聊天,让贾母很开心,这就是刘姥姥具备公关才能,第一,她知道贾府的人吃多了山珍海味,需要吃点新鲜的瓜果蔬菜,于是她送来了。第二,刘姥姥知道贾母生活在这样的富贵之家,想知道乡村里的新闻故事,于是她投其所好,滔滔不绝地讲起社会底层的所见所闻。

  贾母非常开心。贾母开心了,凤姐对她的态度也自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请刘姥姥吃饭、让鸳鸯带刘姥姥洗澡、自己挑了衣服给刘姥姥换上。

  如果“风月宝鉴”是正邪两赋。那么刘姥姥就是正面教材,她几次进贾府,贾府的人对她的态度越来越热情,同样进出贾府几次的林黛玉,贾府的人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刘姥姥的博大胸怀,和小鸡肚肠的林黛玉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上次和一位红学研究者聊天,我把林黛玉和刘姥姥进行对比。他认为,两者之间不可以对比。

  其实多看几遍红楼梦,想法就会改变。是作者在对比,而不是我在对比。

  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大家知道她是贾母的外孙女,所以热情欢迎她,如同众星捧月。王熙凤没有看见林黛玉,笑声先飘了出来;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大门不敢进,在角门被看门人戏耍,在小孩子的指引下才找到周瑞家的,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她对刘姥姥的态度,视若无人;

  刘姥姥第二次怀着感恩的心进贾府,带来了农副产品,贾府的人很开心,和第一次进贾府,许多人的态度相比,这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林黛玉回南方,再进贾府的时候,也带来了家乡的土特产;但是这次进贾府,别人没有那么欢迎了,林黛玉渐渐地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的客人。
  林黛玉想用婚姻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姥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林黛玉在贾府衰败的时候消失了。
  刘姥姥在贾府面临灾难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妙玉,气质美若兰,才华馥比仙,带发修行,给宝玉写情书,她尘缘未了;贾母生病了,她去看望,想讨好贾母,希望用婚姻改变自己的地位。
  妙玉虽然才华横溢,气质高雅。但是他性格孤僻,内心的假恶丑从她瞧不起刘姥姥的态度暴露了出来。

  刘姥姥跟着贾母一起去了妙玉住的栊翠庵,她用妙玉的茶杯喝了茶,妙玉就想把杯子扔掉,她认为刘姥姥很脏。后来这个没有被扔掉的皇家御用的茶杯,宝玉送给了刘姥姥。作者这么写究竟是什么意思?

  妙玉不知人情世故,贾母开心地带刘姥姥在园子里到处逛逛,她就是贾母尊敬的客人,俗话说得好,打狗看主人。妙玉这么做,让久经世故的贾母看透妙玉内在的品行。栊翠庵,就是龙睡的地方,本来这里属于你的,你放弃了皇家御用的茶杯,就是放弃了成为宝玉妻子的机会。

  这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的妙玉,最后的命运被强盗掠去遭受凌辱,落陷污泥中了。刘姥姥身上的脏,也许是庄稼人劳动留下来的灰尘,妙玉的脏,脏在的灵魂深处,永远洗不掉。

  刘姥姥就像一面镜子,作者用这面镜子射出的X光。透视了贾府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刘姥姥又像一个无死角摄像机,记录了贾府的全景影像。

  如果刘姥姥是大智者,那么书中的王熙凤就是小聪明。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王熙凤很傲慢,像打发要饭的人一样打发了刘姥姥。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后,贾母很喜欢刘姥姥这个人,聪明的王熙凤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请刘姥姥吃饭、洗澡、拿两件衣服给她穿,笑着又给了她二十两银子。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黛玉、妙玉这两个人愚蠢的人,不知道审时度势,她们的高傲,孤僻,冷漠,让贾母看清了她们的本来面目。宝玉是玉,林黛玉是玉,妙玉也是玉,林黛玉和妙玉,一个是贾母开始最喜欢的人,一个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请来贾府的人,她们和宝玉成亲,具有天时地利,但是她们的行为举止让她们失去了人和。

  贾宝玉作为男人,他的真真意义上的第一次性给了袭人,袭人最后嫁给了蒋玉菡,而将玉含在嘴里的人是宝玉,作者用谐音带着读者兜圈子。也就是宝玉最后娶了袭人。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把宝玉与袭人的第一次性行为,和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写在了一起,就是希望读者比较一下这两个贯穿始终的女人,她们的人格特点。

  袭人姓花,名字叫花袭人,判词的第一个: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判词旁边还有一幅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就是花袭人是判词之首,她是十二钗之总冠。那么这个判词为什么又是甄英莲的呢?作者是“咏叹一人”。

  甄英莲贯穿始终,书的最后她的孩子继承了宗祧,让宝玉兰桂齐芳了,似桂如兰的人又是袭人,作者是分身写法,她们是一个人。
  袭人开始是服侍贾母,宝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如果贾母给宝玉找一个服侍他的人,就必须是一个出类拔萃的。

  袭人对人和气,处事稳重,心地善良,格尽职守,于是贾母让她照顾宝玉,贾母这么做某种意义上认可袭人和宝玉在一起。

  第三十四回王夫人称袭人是“我的儿”,并且说要把宝玉交给袭人。宝玉的奶奶喜欢袭人,宝玉的妈妈喜欢袭人,宝玉的第一次性给了袭人,书中又多次强调宝玉是龙,袭人的袭字又是龙衣人的意思,她最后又嫁给了蒋玉菡,将玉含在嘴里出生的人还是宝玉。也就是袭人嫁给了宝玉。那么用刘姥姥这个标杆式的人物形象为镜子去照一下袭人,贾母、王夫人选择袭人是对的吗?

  第四十一回,被林黛玉称为“母蝗虫”的刘姥姥,被妙玉嫌弃得如狗屎一样的刘姥姥喝醉了,糊里糊涂地进了宝玉的房子,袭人找来了,听到刘姥姥鼾声如雷,一屋子酒屁臭气。如果是林黛玉、妙玉再或是晴雯、史湘云看到这个场景,那么结果可能让刘姥姥很难堪。

  袭人首先推醒了刘姥姥,在刘姥姥不知所措、非常自责的时候,袭人反而安慰她笑道“不相干,有我呢,你随我来。”而且怕刘姥姥说漏了嘴,还教刘姥姥撒谎,就说是在山石头上睡觉的。

  作者用袭人对刘姥姥的态度和妙玉、林黛玉对刘姥姥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让读者知道袭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写法奇妙,第一个和宝玉行成人之事的人是袭人,第一个在宝玉床上酣睡的人是刘姥姥。,这两个真善美的人也许才是宝玉最喜欢的类型。

  甄英莲贯穿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最后她的孩子继承了宗祧,第四十八回批语,说甄英莲兼顾了十二钗所有女子的美德。

  作者对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塑造,许多人觉得她真的是一个应该怜悯的人。甄英莲三次易名,刘姥姥三次进贾府,作者是个“文妙真人”,Ta的写法奇特。

  甄英莲命运坎坷,从小丢失,人贩子拐卖她,她嫁给了吃喝嫖赌的薛文龙,遇上了心狠手辣的夏金桂,历经坎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做主,三次改了名字,但是她最后是大喜结局,她的孩子在文龙之家继承了宗祧。

  刘姥姥家境贫寒,靠自己的能力不能改变生活,她进贾府攀亲戚,讨要资助,遭受冷嘲热讽和羞辱戏耍,后来利用贾府资助的钱买了土地,通过劳动致富,改善了生活状况,书的最后她的外孙娶了王熙凤的女儿,刘姥姥也是大喜结局。

  薛宝钗性格温柔,处处为人着想,她处事淡然,稳重平和,恭顺体谅,深明大义,衣着朴实、不喜欢铺张浪费,和林黛玉一样寄居于贾府。薛宝钗散发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贾府上下人的喜欢,许多女孩想用婚姻成为贾府以后的女主人,薛宝钗是最后的胜利者。作者用“停机德”典故,延续薛宝钗的结局,她相夫教子,教育好了老公,还教育好了一个如“圣人”一样的孩子。

  甄英莲,袭人,薛宝钗这三个贯穿全书的人,用刘姥姥这面正能量的镜子照一下,这面镜子不是“风月宝鉴”的正邪两面。而是和宝玉房子里的镜子一样,里面是另一个真善美的刘姥姥。

  从作者对贾母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的细节描写,读者能感觉到贾母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她的养生之道,从理论上分析,是长寿的因素之一。
  红楼梦中的贾敬,世袭的官职直接交给了儿子,自己放弃工作,住到城外的道观一心修炼,痴迷烧丹炼汞,想长生不老,但是事与愿违,年纪不大中毒而死。

  贾母和贾敬两个追求长寿的人,都没有过到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的年龄。刘姥姥为什么能长寿?从作者塑造她的人物形象分析,一个心胸豁达,心地善良,能吃,能睡,勤奋能干的人容易长寿。所以要想长寿就要具备刘姥姥一样的品格。

  现在红楼梦的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贾宝玉是皇权、皇帝的象征,大观园是国家环境、是皇宫环境,妙玉喝水的杯子是皇家的餐饮工具,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贾蓉需要一个玻璃炕屏,请一个要紧的客人。贾蓉请的哪个要紧的客人,从表面上看,书中没有交代,但是所有来贾府的客人中,宝玉床旁边的玻璃炕屏迎来了刘姥姥的光临。

  红楼梦中许多女孩和宝玉睡觉,都睡不香,唯一能在宝玉床上酣睡的人是刘姥姥。

  妙玉嫌弃刘姥姥吃过的茶杯,后来宝玉送给了刘姥姥。作者这么写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刘姥姥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她,绝对是有目的的。

  贾府的几个人吃了一顿螃蟹宴,刘姥姥说,这顿饭吃掉了普通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贾府糊窗子用的“软香罗”,是老百姓做衣服都买不起的面料。贾府的人生活奢侈和庄稼人的生活窘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以家喻国,分析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是导致亡国的原因。

  如果大观园是国家环境、是皇宫环境,宝玉是皇帝,喝水的杯子是皇家用具,那么能够在大观园拉屎撒尿、放臭屁的人、能够在宝玉床上酣睡的人、能够用皇家杯子喝水的人,不就是国家的主人吗?作者把刘姥姥写得健康长寿,又是想表达什么用意呢?

  作者通过塑造刘姥姥的人物形象,表达了ta补天济世的核心思想:就是统治者要让人民要成为国家的主人,要认为老百姓是万岁,那么他的政权才能长治久安。

  贾府陷入绝境之时,那些往常与贾府过往密切的高门大户避之不及。屋漏偏逢连夜雨,贾环就是家里的坏人,他忘记仁义道德,他和外藩王相互勾结,对巧姐图谋不轨。

  贾府这个时候内忧外患,许多外人躲得远远的。但是,刘姥姥来了,王熙凤此时今非昔比,她焦虑不安,求刘姥姥帮助请菩萨保佑他们,并说“姥姥,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作者巧借这个故事情节告诉ta的闺阁中人,一定要与人为善,当遇到困难时别人才能帮助你。

  以家喻国分析,就是一个国家必须要处理好民生问题,老百姓吃饱了饭,安居乐业,当国家遇到内忧外患时,他们才能挺身而出,保卫国家。

  反看红楼梦,作者写刘姥姥“力气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就是分析明朝没有把老百姓的事情解决好,在内忧外患之下丢失了他的朱明王朝。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不治理好天下,老百姓能灭了朱明王朝,也能变成母蝗虫吃了满清。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刘姥姥三次进贾府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作者补天济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并持之以恒,那么老百姓才能忠于国家,政权就不会出现“周而复始”的规律。

  作者为什么希望政权长治久安呢?

  贯穿全书的甄英莲,她的孩子继承宗桃了;

  贯穿全书的袭人,书中用息夫人典故延续她的故事情节,她的孩子成了国王;

  贯穿全书的薛宝钗,书中用“停机德”典故延续她故事情节,她的孩子成了圣人;

  刘姥姥是“母蝗虫”她的孩子不就是皇子吗?

  如果红楼梦写于清朝,那么哪个皇帝是圣人?
  答案是清圣祖康熙。也就是男女主角的孩子是康熙。下一次我的讲座将分析康熙看了红楼梦南巡。

  现在的草根红楼梦研究者,他们虽然同属草根,但是分成许多派别,同一派别,也有许多分歧和争议。

  有些研究者各执己见,相互否定,甚至谩骂,各个派别,如同诸侯争霸。

  让我们用刘姥姥博大的胸怀去研究红楼梦、去研究各自的疑似作者;

  用刘姥姥的睿智聪明、明察秋毫的能力,在草根红楼梦研究群,相互学习,为揭开红楼梦的秘密而共同努力。

  我们能在同一个红楼梦研究群,也是一种缘分,应该平和友好地讨论红楼梦。

  感谢伟大的作者,让我们因为红楼梦相聚在一起。

  今天的讲座结束,我是郝明星在长寿之乡如皋,祝福大家和刘姥姥一样健康长寿。谢谢大家!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