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三十九章:利水消肿

  …………………………………………………………………………………………………………………………

  第三十九类:《利水消肿》

  (5味/茯苓、大腹皮、白芥子、椒目、柳枝)

  …………………………………………………………………………………………………………………………

  《茯苓》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云苓、茯灵、茯菟、松苓、松薯、松腴、茯苓皮、茯苓块、松木薯。

  药科——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产地——分布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平。

  药味——甘、淡。

  入经——心、脾、肺、肾。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惊悸失眠,心神不安,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水肿尿少。

  现治——小儿惊痫,恐悸,忧恚,肾积奔豚,盗汗,消渴,反胃,大腹。

  参治——太阳病,元阳虚惫,肾水枯涸,血海久冷,精气不固,上盛下虚,五劳七伤,寒热,虚热,大汗出,心汗,口焦舌干,头风虚眩,烦躁不眠,咳逆,呕逆,肺痿痰壅,胸胁逆气,小便不利,小便多,溺黄,白带,白漏,白浊,热淋,皮水,下部常湿。

  药理——守中,益气,长阴,止泻,安胎,开胃,开心,保神,益智,好睡,开腠理,开胸腑,调脏气,益气力,生津液,泻膀胱,利小便,益脾胃,暖腰膝,提高免疫力,抗菌,抗癌,降低血糖,降低胃酸,预防胃溃疡,预防肝损伤。

  用法——水煎,蒸糕服,煎饼服,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9~15克)。

  禁忌——忌米醋。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气虚下陷者慎服,虚寒滑精者慎服。

  …………………………………………………………………………………………………………………………

  《大腹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槟榔皮、槟榔壳、槟榔衣、大腹毛、大腹绒、茯毛。

  药科——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

  产地——栽培于海南、台湾、云南等省区。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微温。

  药味——辛。

  入经——脾、胃、大肠、小肠。

  功效——行水,消肿,行气,宽中。

  主治——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现治——行步气奔,起则晕眩欲倒,头面虚浮,四肢肿满,霍乱。

  参治——风湿客搏,气不流行,上攻下疰,来去不定,恶寒身重,举动喘乏,心中寒发痛甚,泻肺,痰涎上壅,胎气逼塞,胎气恶阻胀闷,胎形肥硕,脾经受湿,脾胃停滞,腹胁如鼓,绕脐胀闷,大肠壅毒,膀胱之气不行,疟疾泻痢,脚气壅逆,漏疮恶秽。

  药理——下一切气,追风,调中,利湿,健脾,开胃,宽肠,通大小肠,促进胃肠运动。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6~12克),外用(适量)。

  禁忌——气虚体弱者慎服。

  …………………………………………………………………………………………………………………………

  《白芥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辣菜子。

  药科——为十字花科欧白芥属植物白芥的种子。

  产地——原产于欧洲。我国山西、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新疆多有栽培。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温。

  药味——辛。

  入经——肺、胃。

  功效——利气,燥痰,散结,消肿。

  主治——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咳喘痰多,胸满胁痛,阴疽肿毒。

  现治——淋巴结核,慢性气管炎。瘫痪,失音不语,坐卧不宁。

  参治——气脉不通,走易不定,神意昏倦多睡,羸弱不欲动,荣卫循行失度,浑身疼痛游串,头痛不可举,风眼疫眼,痘疹入目,焮热眼目,牙痛,臂痛牵引背胛,痰滞经络,夜间喉中如锯声,小儿乳癖,翻胃,腿冷痹,膝部肿痛,风湿脚气肿疼无力,脚气肿痛,肿毒初起。

  药理——祛痰,平喘,镇咳,抗炎,抗雄激素。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研末调敷,穴位敷贴)。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可大量服用(负作用多)。肺虚久咳者忌服,阴虚火旺者禁服。

  …………………………………………………………………………………………………………………………

  《椒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椒子、川椒目。

  药科——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

  产地——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以四川、河南产者品质最优。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脾、肺、膀胱。

  功效——利水,消肿,祛痰,平喘。

  主治——哮喘,水肿胀满。

  现治——眼生黑花不见,卒暴聋,耳中如风水鸣,口舌干燥,痔瘘,脱肛。

  参治——肺得水而浮,肾气虚,暴宿食留饮不除,腹肚如大鼓者,肠间有水气,白带。

  药理——止咳,抑制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用法——水煎,研末服,丸剂,片剂,胶囊剂,外用(研末醋调敷)。

  用量——水煎(常量2~5克),研末(常量1.5克),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久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

  《柳枝》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柳条、杨柳条。

  药科——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干燥枝条。

  产地——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药类——利水消肿。

  药性——寒。

  药味——苦。

  入经——肝、胃。

  功效——祛风,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风湿痹痛,眼肿,龋齿,黄疸,小便淋浊,风疹痛痒,丹毒,疔疮。

  现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传染性肝炎。

  参治——尿梗,小儿胎火不尿,阴卒肿痛,天灶,反花疮,漏疮肿痛,赤从背起,烧烫伤。

  药理——局部麻醉。

  用法——水煎,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用量——水煎(常量15~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尚不明确。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