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没有想到那么多老师在后台留言,都觉得这篇课文难上,看起来还真是引起了共鸣啊。
我是这样教学的。
1.朗读课文。(早上抽读发现情况不乐观,我们又进行了齐读和师生互读。主要的目的是把课文读通,近义词疏通,还做了简单的练习。整个早读都在干这件事。)
2.题目入课,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有小朋友直接找到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开国”就是新中国成立,“大典”就是大型的典礼。还清楚交待了这个典礼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员。)
3.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参加这样大型的典礼,能不能把这个活动写下来?你觉得难还是简单?
(出示作者信息,这是新华社特派记者李普创作的记叙文。分析他是怎么记录下来的。读完课文,大家知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总结,原来这样大型的活动,要写也简单,文章的结构是不难的。)
4.来到典礼前,出示一张图片,猜猜看这张图是在哪里拍的?
(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的。根据课文的描写,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画,其余小朋友朗读课文,如果在中华门拍摄,能看到的景象。特别邀请了五位同学手拉手,展示了大红宫灯的大小,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的描写天安门的环境布置。)
5.读第四自然段,体会群众激动的心情。提问,典礼几点开始,群众几点入场?李普几点就开始观察?
(好文章可不是白白写出来的。)
附上实习生张红利的记录:
今天的语文学习是《开国大典》的新课学习,从早读便开始的。
1.学习课文前要先把课文读通顺,挨句读,纠正错字。为了提高效率一定要提前预习,并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2.学习词语。区分相似字词,易混淆词语。并解释含义、带入句中理解。
3.进入课题,开国大典:国家成立那天的盛大仪式。
4.对课文的简介。齐读概括时间、地点、事件。(课程进行20分钟)吸引兴趣:若你来写,容易/困难?易在哪里难在哪里。?7?9最后以“写这篇报道是荣誉的”“当时的李普一炮成名”收尾
5.接下来看人家是如何描写的,快速阅读文章,分段。(按照时间顺序来分: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
★★用图片猜位置。这个方法让我眼前一亮。学生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努力想象课文描写的场面,身临其境的寻找图片所示的地方,最后分享答案。这才是图片的运用方法啊,这种方法一出现我脑海中立马出现的就是我以前经历过!小时候上学时就有语文老师用过这种方法,确实是能令学生印象深刻才让我到这时候能还突然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妙啊妙啊。学到了!迅速拿小本本记下来。此法一出,深度理解课文,拉起学生兴趣,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课堂任务,感觉像是生态课堂,太赞了。
接下来继续看文章,点出“宫灯”?7?9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并且让学生围起来圈,直观的看到大红宫灯到底有多大。这两个小活动一出,我开始接收不来了,我想记得太多可是我也忍不住看有趣的活动。哎!
6.活动结束再读课文,通过总结这些观察、描写得出作者写一篇好文的不易。与会前的描写呼应,折返前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状态,说说你这种“提前九个小时到达”程度心情的生活经历体会。这种对全文的整体观是我应该学习的。由此体会人们心情的同时油然而生的庄严感,最后教师以分享自我经历收尾,回到课文、再次读课文品味。(第一课时结束)
好书推荐:《哲学与幼童》
推荐理由:假期就想着看看轻松的东西,轻松的和小朋友有关的东西。所以读了读《哲学与幼童》。这本书怎么说呢?不是理论的,虽然理论上它是;不是故事书,虽然它推荐了很多故事书,也讲了很多小故事。它给我的启发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适合对琢磨儿童感兴趣的老师、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