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复习备考汇总系列:修辞手法专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常见修辞手法知识点讲解
一、比喻
1.定义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点的某些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特征,可分为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且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点;
(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1.定义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种类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
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
修辞方式之一。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拓展: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
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3.比拟的作用
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鸣。
三、借代
1.定义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
2.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替。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用具体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4)用专名代替泛指。例如: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用结果代替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6)用作者、产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形象的效果。
4.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四、夸张
1.定义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形式。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夸张的作用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达不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1.定义
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义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侬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和记忆;凝练概括,富于表现力;有对称美和音韵美。
4.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提示:对偶很好辨识,考查意义不大。重点要记住对偶的表达效果。
六、排比
1.定义
把三个或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修辞手法叫排比。
2.种类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说理更加严密透彻,抒情更加鲜明。
七、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3.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提示: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叠词使效果:1、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2、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3、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4、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1.定义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2.种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1.定义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通常情况下,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是设问的标志。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但是设问也有一种情况,句中只问不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
比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在自问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说出来。能启发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活动。其实答案不说出来比说出来好。他总不会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辈同学少年也。添上这一句,是多余的,也是败笔。诗歌的一点意味也就在这里。不把话说出来,让你揣测,或语意明了,不用回答。
有人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因为它非常符合反问的一个特征“只问不答”。但是还要考虑反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反过来问,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难道不想知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的修辞方式吗?
难道……吗 +不 双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么可以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呢?
怎么……呢 是反问,否定
依据反问的最主要特质,对照“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句中没的反向问的意思,所以不是反问。
十、对比
1.定义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2.种类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3.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1.定义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2.种类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1.定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种类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几种难于区别的修辞手法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考生在运用时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比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述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来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此句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
二、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喻本体,重点在“喻”。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三、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对偶一般有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而排比经常使用同一词语,使句子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之感。对偶以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四、比喻与象征的辨析。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
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便是这样,比喻与象征也是有区别的。
五、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
在这一段话中,前一问用了设问,后一问又用了反问。
考题形式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考点的几种形式
前言: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下面就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考点的考查形式进行总结分析。
【主观题】
【主观题型1】
(例1: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 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比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从题目要求可以确定,答题思路先要找出比喻的地方,然后从相似性(本体和喻体之间)角度对比喻句内容进行分析。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前一句子。“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紧随此句的是题目中的比喻句。“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这一比喻句是用以形容”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
比喻句的本体是路,不是车;喻体是”河“。那么”路“为什么像”河“呢?这二者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细想起来,相似点还不止一处。
一是路和河的形状相似,曲折着向前延伸;
二是路上的车流和河中的水流相似,都是流动的,不是静态的;
三是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流动缓慢相似;
第三点的相似最为重要,也是这一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塞车的路像黏稠的河——强调路上车多行进缓慢。综合起来参考答案如下: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体现)②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处)
(例2: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 (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 ③产量也不断增加 ,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5分)示例: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若出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执行细则:(1)答出用拟人表达的语意情感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表达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给2分。(2 )答出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的,如表达活泼、生动形象,俏皮活泼的给2分。(3 )若答出两点的,给5分。(4 )若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例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交相辉映 。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热闹非凡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汁醇味正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5分)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评分参考: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对偶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作用:语言精炼,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两部分内容相为补充、照应或者对比、反衬,增加表达的文采与语言的感染力。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也可分为宽对与严对。可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
【主观题型2】(百师联盟新高考卷2021届一轮复习联考(二)
阅法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 20 题。
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的景象,但一定能在散发着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的建筑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置身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 “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二圣三绝碑、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走近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 “鎏金铜蚕”,我们不一定能体验到汉代鎏金工艺的精湛,但一定能在汉代养蚕缫丝的故事中,了解先人开辟丝绸之路的伟大。每一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先人的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20. 有人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历史在文化遗产中留下历史的记忆、先人的足迹、民族精神的基因。”你是否同意这种修改?请阐明理由。(4 分)
【答案】20. 不同意。(1)原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2)原文“先人的 足迹、历史的记忆、民族精神的基因”由浅入深、由显及隐,构成了递进关系,改后的语句破坏了递进关系。(每点2分。)
【解析】原句与改句效果分析,有些句子从修辞手法角度对比分析,可以找到一个得分点。
【客观题】
【客观题型1】(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 20题。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艾草叶子的形状,像是钢又,不是三叉而是五叉与七叉,如同兵器,(比喻)可见艾草生来就具有了战斗的精神。 ① :正面是碧绿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风过处,叶片舞动,如旗飘扬,(比喻)变幻多姿,令人赞叹。
艾草矮者齐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笔直修长,颇有一派玉树临风的美感。艾草的茎呈方形,细者如箸,粗者如指。(比喻)仔细端详,茎的外表有着一条条上下贯穿的纵棱,突出而明显。
眼观手摸,有棱有角,极具执着的个性。(比拟中的拟人)其实,一条棱就是一条藤,用于承载体重,支撑信念。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钢筋。(比喻)是故,艾草们坚韧挺拔,不屈不挠,堪当重任。(比拟中的拟人)艾草最宜群植。成丛成片,才有气势,方成气候。 ② ,最好到蔓延的河滩,广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艾草们自由自在地生长,强壮蓬勃,野性张扬。(比拟中的拟人)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排比)它们列队整齐,精神振奋,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必胜气概,只需一声召唤,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疫战斗。(比拟中的拟人)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夸张、比拟
B.比拟、比喻、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借代、比喻、夸张
【答案】18、B。“具有了战斗的精神…极具执着的个性”等为比拟;“像是钢叉…如旗飘扬”等为比喻;“一样的高度,一样的装束,一样的风貌”等为排比。本段中没有借代、夸张。
【客观题型2】(新高考全国卷2021届高三摸底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
阳春三月,微微煦暖的天气,使你干什么都感到几分慵倦;再加整天的忙碌,到晚上你不会疲惫得像一只腻了太阳的猫么?一头戴到床上,打打舒身都嫌烦,___甲___。熟睡中,梦味儿都是淡淡的。寅卯时分,你的梦境不是忽然透出了一丝绿莹莹的微光么,①像东风吹过经冬的衰草似的,展眼就青到了天边。恍惚惚的,②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在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_____乙____,③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④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
18.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形象描摹出梦境之神奇,突出了梦中情境变幻之快。
B.②句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清晨山中鸟叫声音的清脆、热闹,情趣盎然。
C.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阳光的明媚可爱、朝气蓬勃写得神态毕现,富有表现力。
D.④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表现出对山中无限春光的喜爱之情,情感表达真挚。
【答案】D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原文“瞧着那窗外的一丛迎春花,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没有表现“你自己”与“迎春花”的相似点,“你自己也仿佛变作了它的一枝”表达的是观赏迎春花时产生的联想和想象,是对感觉的描绘,不是比喻。)
【客观题型3】(2021届高三某地三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天然漆并利用它髹涂器具的国家,而宋代是素髹漆器集大成时期。用漆漆物谓之“髹”,素髹即所谓单色漆器,又称“无文漆器”,强调漆色之美,无纹饰之缀。从素髹漆器的身上,现代人可必嗅到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宋代素髹漆器最大特点是“素”字,不仅代表着素雅与简单,也代表着“少就是多”的用色理念,其温润内涵的特质与宋代文人温文儒雅的品性 相得益彰 以谭思通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整套漆食器为例,其不施繁饰,不求华丽,体现的正是一种与宋代整体工艺美术“雅”的风格相 契合 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人理性、内敛的人生态度。所谓“古淡有真味”,在宋代文人清新雅致的审美思想影响下,素髹漆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时代特征。它们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 息息相关,造型简洁雅致,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让千年后的人们能得以领略宋人追求慢、雅生活,沉淀出宋代素髹漆器的美。
下列各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 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D.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嗅”为嗅觉,“宋朝美学的'极简风’”应该是视觉,化视觉为嗅觉,运用通感手法。A.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化听觉为视觉,运用通感手法。B.“清香”为嗅觉,“歌声”为听觉,化嗅觉为听觉,运用通感手法。C.“看见”为视觉,“得了一点安慰”应该是触觉,此处运用通感手法。D.三个“来得”,运用了排比手法。故选D。
【客观题型4】(2020年八省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
( )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另外,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围棋黑白交融的棋形就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使用了比喻修辞。本体为“棋形”,喻体为“水墨画”,相似点为黑白交融。A.借代修辞,“丝竹”代指乐器、音乐,“案牍”代指文件公务。B.比喻修辞,梨花喻指雪花。C.拟人修辞,把“风”比拟为人,“怒号”“卷”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D.借代修辞,“汗青”借代指书卷、史册。
对点专练
01
修辞专练 主观题型(一)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主观题型(一)(10练)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01(2021新高考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02(2021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的种植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品质优良的原因 。近年来,新疆棉品质不断提升,同时产量也不断增加 ,但仍然供不应求。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2020新高考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来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4.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5.(广东省高研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调研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平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她贫困得异常富有。
平顺富有的恰是从前造成贫困的那些奇绝之山。从前,美是不能当饭吃的,也不能换钱。当年湖南张家界就曾是个美得绝伦却穷得吃不上饭的例证。那时,张家界的穷和美也都是因为山。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那奇绝之美就只有藏在深闺人未识了。
到了平顺才明白,八百里太行山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加,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 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与南方的山比,那绿看上去简直微不足道,但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词儿是去世多年的大作家赵树理写的,他在平顺三里湾村深入生活十多年,用的全是农民话:“…谷子好,谷子好,又有糠,又有草,喂猪喂驴喂骡马,好多社里离不了……谷子好,谷子好,可惜近来种得少,不说咱们不重视,还说谷子产量小……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
10.(新高考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孟良固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 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 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来这里 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 ;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减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10.文段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构成特点:“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对仗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其中“描绘”对应“传播”,“城乡风物”“时代精神”均为偏正结构、名词性质,对仗工整;可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思相关,上下两句构成一组对偶。(2)表达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 内容上,点面结合,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突出了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和传统节日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2.【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1)画线句中“吃好喝好长得好”本来是用于形容人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才能茁壮成长,此处拟作“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把棉花进行人物化处理,赋予棉花人类的行为状态和心理感知,让原本无情感的自然之棉花显得亲切可感,从而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棉花细心呵护的情感。(2)在句式表达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原本是自然学科的术语,表达缺乏生动活泼。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原本无性格的棉花拟作有性格的人类,作者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读者眼前就会出现棉花茁壮成长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句式表达活泼,更加生动和形象。
3. …………………………
02
修辞专练 主观题型(二)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主观题型(二)(10练)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1. 【广州市实验中学高三11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的四姑娘山下,盘山公路有些湿滑。恰逢雨季,因川西特殊的地质原因,不时有翻滚而下的山石挡在路中,不过马上就有清障车与公路维护人员来清理干净,不多时就恢复了通畅。车轮滚滚,奔驰着的大小车辆载着形形色色的旅客、各式各样的货物驶向川西大地的深处。
公路边是川流不息的岷江,承载着川西的悠久历史,浩浩汤汤奔腾而过。两侧的山岭壁立千仞,如劈如削,山上奇峰突起,危岩耸立。岭间很是疏宽,四围合壁,托举起一个平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平原上又扬起一个个山、水、村、田、路的单元组合。眼前是散落在川西高原阿坝州上多如繁星的古老村寨之一,一个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水磨镇。12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一地有难,八方支援,再建重生的水磨古镇,不仅保留和恢复了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更被赋予了全新的风姿雅韵。
而今,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更成为川西高原雪山脚下一只重生的金色凤凰。
一栋栋新建的四层楼房从车窗外快速闪过。浮光掠影间,不时可以看到建筑风格独特的羌家山寨依水而居。那一座座纯泥夯筑的房子,裸露着高原的纯色,展现着凝重而悠远的风景,诉说着水磨镇动人的故事……
1.比喻具有相似性,能使句子更有表现力。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
10.【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 ,带给受众 耳目一新 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答案】①句中把旧貌换新颜的水磨古镇比作重生的金色凤凰,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凤凰变成金色,需要经过重生,水磨古镇面貌的改变,是经过国家扶贫政策的推动,二者都经过质的变化。③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水磨古镇的巨变,富有表现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的水磨古镇”,喻体是“重生的金色凤凰”,二者的相似性都是“都是旧貌换新颜”。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水磨古镇,在国家的精准扶贫下变得一片欣欣向荣,就像凤凰涅槃,获得新生一样,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水磨古镇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的风姿雅韵的感觉,歌颂了党的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
10.【答案】①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3分)②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2分)
03
修辞专练 客观题型 古诗句对比分析类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三)·客观题型古诗句类上(1至15)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1【广东省2021届高考语文预测猜题卷及答案解析】
……在建构秩序的过程中,国家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国家的运行以暴力为基础,而暴力对人的生命构成了威胁,国家成为人类建构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家成了人们常说的“利维坦”。倘若没有国家这只“利维坦”,人类社会将如同霍布斯所预测的那样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注】利维坦是一条鱼,拥有坚硬的鳞甲,锋利的牙齿,腹下有尖刺,令人生畏。
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C.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5.【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百日冲刺模拟卷(一)】
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
15.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1至15)
1.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本体是“国家”,喻体是“利维坦”(“Leviathan”的字意为裂缝,在《圣经》中是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A. 夸张,对偶:“万里”“百年”是夸张;前后两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是对偶。B. 比喻:本体是“琵琶曲的声音”,喻体分别是“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音,用银瓶突然碎裂的声音、骑兵突然冲出刀枪撞击的声音与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的声音。C. 无修辞;D. 借代:“汗青”代指历史,史册。)
………………………
15.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本体是“遗迹”“文物”,喻体是“教科书”。
A.用了拟人、对偶,“水”的“护”,“山”的“送”,赋予山水以人的动作,故运用了拟人手法。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关,为对偶手法。B.用了对偶,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关,为对偶手法。C.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涛”,喻体是“雪”。D.用了拟人、借代,落红“护”花,这一动作是人才拥有的,故运用了拟人手法;不说“落花”,而说“落红”,用“红”这一色彩,代指“花”,是特征代整体,故为借代手法。
04
修辞专练 客观题型 古诗句对比分析类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四)·客观题型古诗句类上(16至30)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16.【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带着海腥味的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蜞在海滩上爬来爬去,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
16.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30.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划线句子: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B.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君绝!
D.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参考答案(16至30)
16.D 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A.“复关”借代氓;B.夸张;C管弦为借代;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
29.D(借代,之乎者也借代文言文。(A拟人,B夸张,C拟人,D借代。“漂梗”随水漂流的桃梗。引申指漂泊者。 衔枚有荷戈,这句是说有见皆荷戈的征夫。枚状如筷子,横衔之,以止言语。荷戈,指兵士。)
30.C(例句为夸张。A拟人B比喻 C夸张,D拟人。)
05
国修辞专练 主观题型句子效果分析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五)·主观题型句子效果分析(10练)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1.(湖南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开学摸底考试)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1.【答案】原句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1分),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加强了语气,(1分)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1分)。改句突出的是生活在乡村的人们,怀念的对象应是原句所指的生活在城里的人们。(1分)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辞及表达效果,陈述主体的不同。
2.(2021届广东省新高考第一次统一联合考试)
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 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答案】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词语的运用效果;修辞手法(反复和排比)的运用效果;短句的使用效果。
………………………
10.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着烈士陵园,陪伴着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10.【答案】①原句使用比喻,把烈士陵园比喻为沉甸甸的史书,更有韵味,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②原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更适合作为文段结尾,和上下文的风格更加一致;③连用两个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和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得分点思考方向精准对接】:修辞,结构位置,句式。
06
修辞专练 客观题型 修辞认定
【语文畅学优】
2022届备考各地试题分类专项强化训练
修辞手法对点专练(五)·客观题型修辞认定(10练)
今天练题不准,明天高考不稳
2022新高考新题型 专项突破对点专练
1.【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九月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文中语言形象生动,没有使用的修辞是(3分)( )
A.引用 B.比喻 C.设问 D.比拟
2.【河北省2021届高三联合测评(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赞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捻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迎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2.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比喻、夸张 B. 拟人、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参考答案
1.【答案】D(“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为引用;“如一小马蹄”为比喻;“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为设问。)
2.【答案】B(排比,“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比喻,“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拟人“槐花香在水面上叙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反问、比喻,“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