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黄帝内经》辨证,用艾灸等调治乳腺增生、足后跟疼痛

本  期  导  读

艾灸是中医治疗疾病和日常养生的一个法宝。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寒者灸之,虚者灸之,陷下者灸之等临床治疗的核心指导思想。

然而,如何学好艾灸这门中医的方术,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及临床治疗中,却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诊治疾病的关键在于「诊」

诊治疾病的一个核心关键,在于「诊」。诊断明确,知道疾病的病灶点与部位,再明细疾病的性质,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虚损、七情郁结。

进而辨别所属经络、脏腑,疾病的侵袭路线和出路分别在哪里。理解清楚了这些问题,对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这些核心要领,在《黄帝内经》中都有记载,包括望诊、脉诊、触诊等

下面我将分享一点近期在临床上关于艾灸的治疗经验,同时,结合《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和个人静坐内证十二经络循行的体会。

胸胁满闷,肝气不舒,艾灸治疗乳腺增生

患者,女,36岁,因近日呼吸气短,胁肋满闷,饭后呕逆,吐未消化食物15日,前来就诊。

问诊时,说过往检查出患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伴有月经期乳房胀痛。

望诊时,见患者面色白而偏苍暗,眼内角暗浊,右寸脉明显沉短,右关脉滑,左关脉滞。

《黄帝内经》:面白为寒,对应脏腑为肺;面苍为痛,对应脏腑为肝。从面色白来看,该患者病因,当属肺气不足,胸中心阳不振夹寒;苍暗,当属肝气不舒。

内经中,提出色脉相参,右寸脉对应肺,沉短无力,沉为里为寒,短为虚,诊断则为肺气虚损;左关脉滞,为肝气不升,导致肝气横逆,侵犯脾土,进而右关脉滑。

病情分析:肺属金,肝属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中,金克木。肺的作用与功能是主全身呼吸与肃降,维系胸中大气。《黄帝内经》的脉法中,提到「上候上,中候中,下候下」,右寸脉短,是明显的肺气不足征兆。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气机按照左升右降的线路行走;而当肺气不足的情况下,金就制约不了木,胸中大气下陷,肝气就会从左侧「期门穴」,横逆至右侧胸肋下,进而出现人体气、血、津液紊乱,瘀阻在胸下,久而久之,必定出现局部脏器功能失常,比如所属胸口部位对应的乳腺病变。

病因清晰后,就针对性治疗。

据我自身静坐双盘1个半小时的体会,气机发动后,初起会先升到胸口膻中穴,膻中穴出汗后, 背部发热出汗,随后头顶百会穴跳动,然后督脉长强穴跳动,收缩肛门后,热气盘旋督脉脊柱而上,再开始巡行人体的子午流柱十二经络,从左侧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开始螺旋行走….

因此,给患者取穴艾灸,用悬灸的方式,先灸膻中穴至发热、再灸身柱穴至发热、再灸百会穴跳动、再回旋灸,顺着督脉由下而上,盘旋至大椎穴,此时患者已觉全身微微出汗,身体轻松。

接着灸云门穴、太渊穴至气感流动,患者说感觉整个胸口如日出海平线,豁然开朗。

再配合循经按摩由大肠经到胃经,到胃经时,着重按摩腹部,梁门、天枢、归来穴,这三组腹部的穴位,在我静坐体会中是鼓动、跳动比较剧烈。

随后,再灸脾经章门穴,心经神门穴,最后灸小肠经的天宗穴与后溪穴,这时患者描述:小指指尖一直冒凉气。

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胸闷感明显好转,嘱咐患者回家后自行艾灸膻中穴、身柱穴、百会穴、云门穴、太渊穴、按揉腹部胃经,再灸章门穴、神门穴、天宗穴。

并遣方:黄芪、知母、厚朴、陈皮、白芍、生姜、生牡蛎、桂枝、川芎、柏子仁、全瓜蒌、浙贝母、乳香、没药二十付,疏肝健脾散结,巩固治疗乳腺增生。(文中的中药、艾灸均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私自擅用)

足后跟疼痛3个月,艾灸治疗后得以缓解

患者,女,45岁,主诉足后跟疼痛三个月,并伴有肩胛附近酸胀疼痛

根据患者描述,脉诊后,我同患者交流,足后跟部位属于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而你肩胛酸痛的部位,经诊断当属于手太阳小肠经。

综合来看,病情性质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阻塞,寒邪客居。

《黄帝内经》里讲,十二经络子午流注循行的路线: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手太阳小肠经运行以后,接下来就是运行足太阳膀胱经。

而根据我静坐的体会,最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当气运至人体上半身后,走完手部经络,开始下行走腿部经络时,人体上半身就异常轻松。在行走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于是,我开始现场教患者打开手太阳小肠经的动作导引;接着再教患者练习足太阳膀胱经的动作导引,各练一次后。患者足后跟痛缓解,随后开始艾灸。

采用温灸的方法,先灸手太阳小肠经的「肩外腧穴」20分钟,同时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秩边穴,再悬灸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5分钟。

治疗结束后,患者反馈,刚才在治疗的过程中,脚心一直往外冒凉气,现在足后跟明显感觉舒适。

嘱咐患者回家自行艾灸肩外腧、秩边穴、昆仑穴,以巩固疗效,并时常练习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导引操,强健身心。(文中的艾灸、针刺均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私自擅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