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商业帝国崩塌,离世前叮嘱子孙“勿近白虎”,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雪岩可以称得上是商界的传奇人物了,他一生的经历,也是许多人心中堪称经典的成功学故事。不过,与晋商乔致庸依靠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的"和气生财"不同,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人生则充满了争议和冲突。

也许正是因为两人为人处世态度和崛起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两人结局完全不同,乔致庸能够积累万贯家财,安享晚年,胡雪岩却在死前千金散尽,在饥寒与悔恨中离世。

相传,在胡雪岩死前,他曾经留下遗言,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们要"勿近白虎",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想要理解"勿近白虎"是什么意思,我们必须先了解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的经历。

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与出身商贾之家、生活无忧的乔致庸不同,胡雪岩家境贫寒,早年间不得不帮人放牛来贴补家用。从13岁开始,他先后在当地的商行、钱庄当打杂的小伙计。

虽然身份低微,但踏实肯干的胡雪岩依靠自己的勤劳很快得到了钱庄于掌柜的认可,这位于掌柜膝下没有一男半女,于是就将这位小徒弟当作了自己的儿子。在他死后,胡雪岩成了这家钱庄的掌柜,从这时起胡雪岩的传奇故事才正式拉开序幕。

如果说于掌柜是胡雪岩人生的第一个贵人,那么王有龄就是第二个。

道光二十八年,26岁的胡雪岩结识了官员王有龄,后者此时还仅仅只是“候补浙江盐大使”。所谓的“候补”,和实缺对应,候补官员就是指那些还没有被分配具体职务,需要“听候委用”的官员。

浙江盐大使是个肥差不假,可加上“后补”俩字就悲催了,天知道王有龄还要等多久才能上任。就在王有龄为此上头的时候,胡雪岩却瞅准机会,仗义疏财为他打点上下。

之后的王有龄一路官运亨通,而胡雪岩这种烧冷灶的投资也换来了不菲的回报,在前者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就成了当地公库的“常客”,在王有龄的首肯下,他利用公库里的银子当作本金,为自己手底下的养蚕人提供“无息贷款”。

这种借用公款生利的方式,逐渐成了后他发家致富时的保留节目。从蚕丝生意到药品买卖,甚至到后来的募兵款寄存业务,胡雪岩依靠他与王有龄之间的交情,换来了大量的收入。

等到王有龄因抵抗太平军失利而自尽时,胡雪岩已经成了江浙一带最有名的富商。王有龄死后,胡雪岩开始寻找新的靠山,这位新靠山便是有收复新疆之功的晚清名臣左宗棠。

胡雪岩想要搭上左宗棠并不容易,一方面王有龄与左宗棠本有矛盾,另一方面左宗棠本人也不太看得上胡雪岩这种依靠“官商勾结”起家的商人。

为了结识左宗棠,胡雪岩费了不少周折,他想尽办法为浙江军队筹措了20万石粮草,又从洋人那里购买了一批新式军火送给了左宗棠。这批粮饷和武器,对于当时正因为军资发愁的左宗棠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通过这种方法,左宗棠终于抛下了自己的成见,对胡雪岩刮目相看。从这以后,胡雪岩开始以亦官亦商的身份为左宗棠处理钱粮军需等问题,除了收复新疆时帮助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外,他甚至还帮助左宗棠训练了一支完全列装西式武器装备的常捷军。

当然,在胡雪岩成了左宗棠钱袋子的同时,左宗棠也成了胡雪岩生意上的保护伞。利用左宗棠的影响,胡雪岩开始在全国各地设立商号,短短几年间,他的个人资产就超过千万。自此,胡雪岩有了“红顶商人”之名。

但左宗棠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一些左宗棠的政敌,也将胡雪岩视为必须除之后快的敌人。比如李鸿章,就与左宗棠有着极为尖锐的矛盾纷争。

和左宗棠一样,李鸿章也有一个得力的后勤管家:盛宣怀。他同样也是一位红顶商人。在李鸿章的授意下,盛宣怀开始了倒胡计划。

胡雪岩经商,最善于利用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小博大。在江南地区,他一直通过囤积收购生丝来垄断当地市场,以此牟利。为了能够筹措资金,他经常通过官方背景,以各省协饷作为担保向汇丰银行申请贷款。

在一般情况下,他的现金流足够支持他应付每年的利息。但这种操作中的风险,却被盛宣怀发现。他一边利用自己手中资金,大肆抛售生丝,挤占胡雪岩的现金流,一方面以李鸿章的名义,阻碍各省协饷的下拨。

这一举措果然打到了胡雪岩的罩门上,现金流吃紧的胡雪岩,开始处处受制。为了一举击溃胡雪岩,盛宣怀还到处散播流言,说胡雪岩投资失败,他名下的阜康银行快要倒闭了。

在流言的影响下,人们议论纷纷,阜康银行门前更是挤满了前来提款的客户。就这样,盛宣怀利用胡雪岩的冒险举动,用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让这位商界大鳄一生的心血在挤兑风潮中崩溃瓦解。

纵观胡雪岩的一生,他做事做人鲜有行差踏错的地方,即使是交好官员,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保之举。我想,在他临死之前,最后悔的恐怕就是这件事。他要求后世子孙“勿近白虎”,就是不要再选择经商了。

他或许是明白,作为商人,无论在商业上有多么惊人的成就,只要成了官员们眼中的绊脚石,就会被无情踢开。在清末乱世,商人总归只是任人鱼肉的肉票罢了。

(0)

相关推荐